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资源规划领域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不断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全力推行“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标合一”等改革,着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榆林样板”。
推行“多规合一”,实现“一张图”全程管控、“一窗口”一次查询
健全完善“多规合一”规划体系榆林局在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形成了全域覆盖、城乡融合、分级管控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做到“一张图”全程管控。
建强建优“多规合一”信息平台榆林局建成了市级大集中模式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不动产登记基础信息平台,自主研发了业务办公、用途管制、档案管理、权籍调查、设计方案电子审图、无人机举证、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等10多个应用系统,正在开展地理信息空间底座、空天地一体化执法平台、田长制监管系统建设,实现了全业务“线上办”。
整合集聚“多规合一”信息集群榆林局将第三次国土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及分散在多部门的发展规划、高标准农田、林业草原、水利水保、生态环境、文物保护、交通运输、市政建设、净空保护等空间规划和管理数据统一纳入到基础信息平台,数据种类达200种,容量达200TB。该局将基础信息平台向政府和其他部门延伸,并提供窗口免费数据查询分析服务,企业、群众在服务窗口可一次查询所有分析数据,有力支撑项目前期精准决策。推行“多测合一”,实现测绘事项大幅精简、周期投入明显减少
减少调查测绘频次榆林局建立“外业测绘进行三次、内业调整适时开展、测绘数据统一审核、成果报告同步形成”的“多测合一”工作机制,将17项外业测绘整合为选址测绘、验线测绘、竣工测绘3项。外业测绘后出现选址位移、面积变化等情况时,主要通过内业进行修改调整。测绘成果形成后,提交该局大数据中心进行技术审核,一次性校正宗地界址、面积等基础地籍数据。审核通过后,出具地籍调查报告,并将成果数据纳入基础信息平台管理,供各环节业务审查使用。
强化基础数据支撑榆林局将收集到的1964年全市域遥感影像,1978年后每年一版、2021年后每月一版的遥感影像,2019年和2022年两版0.2米高清影像、2米网格数字高程模型及全市地形级实景模型、中心城区城市级实景模型、重点建设工程部件级实景模型、中心城区不动产三维楼盘表、所有地籍调查基础数据等全部纳入基础信息平台,为“多测合一”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提供免费测绘服务除土地报批环节的勘测定界、竣工阶段的不动产(房屋)实测外,其余环节的地籍调查、地形图测绘、国家1985高程转换及验线测绘、不动产预测绘等近10项测绘成果,均由自然资源部门免费提供。同时,自然资源部门还免费向建设单位提供关联测绘数据查询、接边校核、实地复核等服务,大幅降低建设单位调查测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推行“多评合一”,实现区域评估同步开展、拿地即可快速开工
建立“6﹢X”区域评估体系榆林局全面梳理国土空间管制涉及的各类评价、评估、调查事项,确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文物调查评估、水土保持评估、地震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6项“必选项”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节能评估、使用林地现状评价等“自选项”,形成了完整的区域评估体系。
创新“多评合一”模式
榆林局建立“多评合一”“三个一”工作机制,由各级政府或园区管委会指定一个机构统一负责,以园区、城市、街区等区域为一个单元,一次委托所有评价工作。该局采取“以市带县、市县协同”的工作模式,扩大“多评合一”覆盖面,发挥市级技术、经费、统筹等方面优势,由市级统一完成全市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震影响评价及机场净空安全评估等评估工作;县级根据自身实际,针对重点区域,开展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文物调查评估、水土保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区域评估工作。“多评合一”工作的开展,为建设项目拿地即可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多评合一”落地目前,6个省级以上园区的区域评估工作基本完成,其中国家级榆林经济技术开发区“6﹢X”区域评估全部完成,国家级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4项,省级神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榆佳经济技术开发区、府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靖边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加快推进,榆林科创新城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工作。推行“多审合一”,实现多项审批并行合办、环节周期大幅压缩
推行土地供应“五合一”审查榆林局在土地供应中建立“一科牵头、并联审查、一次上会、分别办理”工作机制,改变过去各项业务由不同科室分别审查、分别上会的常规做法,在土地征收转用上报后,由一个科室牵头,相关科室参与,分别完成审查,一次提交会议研究,一次性确定规划条件、供地方案、土地价款及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宗地)5个事项。
推行规划许可“二合一”审查榆林局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2个事项合并审查。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通过后,由一个科室牵头提交会议研究,一次研究确定2个事项。与此相同,在竣工阶段,由一个科室牵头,一次性完成土地核验与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房屋)2个事项合并审查,一次提交会议研究。
推行不动产登记“多合一”审查榆林局在处置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中,由一个科室牵头,一次受理后提交多科室进行“多合一”审查,一次性完成确定规划条件、供地方案、土地价款、变更工程规划许可及办理核验核实、不动产登记等6个事项的审查。该局经过逐步探索完善,已衍生出3大类6种“多审合一”业务融合审查场景,精简整合审查审批事项9项,减少业务办理环节6个,实现审查事项、审查频次、审查时间大幅减少,平均每个项目审查时间缩减50个工作日以上。推行“多证合一”,实现多证合并一次颁发、时间成本大幅降低
合并颁发证书榆林局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批复、选址意见书合并为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将建设用地批准书并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基础上,再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实现“三证合一”。该局结合“交地即交证”改革,将土地交付环节与颁发不动产权证环节合并,做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宗地)一次颁发和土地同步交付。
统一证书样式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榆林局对各类证书样式、记载内容等进行优化调整,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中记载“本划拨决定书一经签发或本出让合同一经签订并取得项目立项文件后,即视为同时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再单独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不动产权证附记栏增加“本证颁发即视为交付土地,不再单独履行交地程序,不再另行签订交付土地确认书”的内容。
推广电子证照基于所有业务线上办理的优势,榆林局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核验与规划核实意见书、不动产权证书(证明)等全部采用电子证照,实现在线查询、下载、验真,不需要当事人到场领取。目前,该局已颁发各类综合证书37万余本、各类电子证照80万余本,平均节省企业、群众办证时间10个工作日。推行“多标合一”,实现多套标准相互融合、业务办理无缝衔接
规范使用用途分类标准榆林局在确定规划条件、土地供应、用地规划许可环节统一执行《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出具规划条件书、签订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统一采用《指南》规定的用途分类,不动产登记(宗地)环节在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在不动产权证、登记簿附记记载《指南》对应的土地用途分类。在工程规划许可、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房屋)等环节统一使用《不动产登记数据库标准》中的房屋用途分类标准,确需拓展用途类型的,由该局统一确定相应字段表达、字典代码。
统一建筑面积计算标准榆林局出台《关于建筑工程中部分建筑面积计算“多标合一”的意见》,对阳台、车道出入口等部分建筑面积的计算标准进行统一和明确。《民用建筑通用规范》颁布后,在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等环节涉及建筑面积计算时统一执行该规范,破解了过去需要人工逐一对应,分别计算核算等难题,有效解决了“标出多门”的问题。
全面实行一码关联榆林局不断拓展不动产单元代码应用,地籍调查基础数据、各个环节业务数据材料全部实现“一码关联”,材料和办理结果全部凭“码”共享共用,当事人不需要反复提交申请、重复递交材料,工作人员不需要反复上传材料、重复录入数据,业务办理实现全程无缝衔接。
着眼长远,着手细微。经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榆林局聚焦“六多合一”改革,不断优化自然资源领域营商环境,从疏通每一个工作环节堵点、处理每一处业务难点、解决每一个企业群众反映痛点等具体问题入手,持续深化业务融合、精简工作环节、提升工作质效,形成了一套前后无缝衔接、互通共享互认、全程闭环管控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模式,先后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先进集体、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先进集体、优化营商环境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先进集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并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1项、全省典型案例5项、全市典型案例2项,为打造高质量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