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第一个国家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正式上线运行,今年开始建设“地质云2.0”,今后还要向3.0、4.0版本逐步升级。
2018年4月16~4月17日,“地质云2.0”建设工作部署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质云建设也将永远在路上。
地质云魅力初显
“上线运行仅4个多月,‘地质云1.0’的访问量就突破87万次,日均访问超过2000次,数据产品下载1万多次,下载数据量超过3817GB。”部署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副主任、局总工室副主任邢丽霞透露的这一数据表明,地质云虽然只是1.0版本,但已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
地质云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100多名与会的地质云建设者和使用者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分析。
数据获取便捷了。地质人员要查询地质数据,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了,只要进入地质云的75个国家地质资料数据库,就能查到存量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工环、海洋、物化遥、钻孔与岩芯、文献与资料、综合成果以及管理支撑等十大专业类型的数据,数据量达2PB。同时,还可以查到大量的新增数据,如岩芯实物地质资料、地学电子期刊数据库、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等数据。
地学产品丰富了。社会公众利用地质云,可以方便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包括地质图空间数据、地质图件、地学科普、地质资料库、出版物、技术方法与标准、软件、仪器设备等8大类、53个小类的地质信息产品。
地质调查智能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初步构建了地质云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已在3个地质调查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在地质云的支撑下,今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地质调查,也将逐步被现代化智能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代替。
业务管理方便了。利用“地质云1.0”“一站式”业务管理与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可对项目、人、财、物、办公、安全生产等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测。其中,办公系统软件还首次走出国门,在CCOP国际组织(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成功推广应用。
大型通用软件可以共享了。地质专业软件种类多、投资大,部分软件使用率还不高。在地质云环境下,利用云上提供的通用办公及专业分析软件,即可完成你想要做的相关专业工作。
尽管已经显示出这些魅力,但“地质云1.0”还有不足之处。对此,邢丽霞指出:纳入共享服务的地质数据、产品不够丰富,“解渴”的数据、产品还不够,一些上“云”的数据还只是图片,实体数据没有上“云”,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吸引力;系统操作还比较复杂,稳定性和便捷性需要提高,系统集成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地质云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维护还不够,相关队伍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技术有待深入研究。
解决这些问题,升级势在必行。
瞄准四大目标
在总结“地质云1.0”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此次会议提出了“地质云2.0”建设的4个标志性指标:
全局29个直属单位的全部存量数据库上线并提供服务;
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全部存量地质资料通过地质云提供服务;
建立多门类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信息系统;
按照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的标准建设城市地质信息平台(系统)。
“围绕四大目标的实现,地质云建设团队决定从云功能模块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地质云1.0’进行升级。”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副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对“地质云2.0”建设方案进行了介绍。
他说,“地质云2.0”由1个云平台,1个云门户,包括地质调查等在内的6个子系统,包括地质云盘等在内的常用云上软件工具模块,包括自然资源等专题地质信息服务模块构成。
2018年4月16~4月17日,“地质云2.0”建设工作部署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透露的信息表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工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质云建设也将永远在路上。
地质云魅力初显
“上线运行仅4个多月,‘地质云1.0’的访问量就突破87万次,日均访问超过2000次,数据产品下载1万多次,下载数据量超过3817GB。”部署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副主任、局总工室副主任邢丽霞透露的这一数据表明,地质云虽然只是1.0版本,但已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目光。
地质云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100多名与会的地质云建设者和使用者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分析。
数据获取便捷了。地质人员要查询地质数据,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了,只要进入地质云的75个国家地质资料数据库,就能查到存量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工环、海洋、物化遥、钻孔与岩芯、文献与资料、综合成果以及管理支撑等十大专业类型的数据,数据量达2PB。同时,还可以查到大量的新增数据,如岩芯实物地质资料、地学电子期刊数据库、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等数据。
地学产品丰富了。社会公众利用地质云,可以方便地获取自己想要的包括地质图空间数据、地质图件、地学科普、地质资料库、出版物、技术方法与标准、软件、仪器设备等8大类、53个小类的地质信息产品。
地质调查智能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初步构建了地质云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已在3个地质调查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在地质云的支撑下,今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地质调查,也将逐步被现代化智能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代替。
业务管理方便了。利用“地质云1.0”“一站式”业务管理与辅助决策服务系统,可对项目、人、财、物、办公、安全生产等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和监测。其中,办公系统软件还首次走出国门,在CCOP国际组织(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成功推广应用。
大型通用软件可以共享了。地质专业软件种类多、投资大,部分软件使用率还不高。在地质云环境下,利用云上提供的通用办公及专业分析软件,即可完成你想要做的相关专业工作。
尽管已经显示出这些魅力,但“地质云1.0”还有不足之处。对此,邢丽霞指出:纳入共享服务的地质数据、产品不够丰富,“解渴”的数据、产品还不够,一些上“云”的数据还只是图片,实体数据没有上“云”,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吸引力;系统操作还比较复杂,稳定性和便捷性需要提高,系统集成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地质云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行维护还不够,相关队伍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质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技术有待深入研究。
解决这些问题,升级势在必行。
瞄准四大目标
在总结“地质云1.0”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照国际先进水平,此次会议提出了“地质云2.0”建设的4个标志性指标:
全局29个直属单位的全部存量数据库上线并提供服务;
全国地质资料馆的全部存量地质资料通过地质云提供服务;
建立多门类自然资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信息系统;
按照雄安新区地质调查的标准建设城市地质信息平台(系统)。
“围绕四大目标的实现,地质云建设团队决定从云功能模块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地质云1.0’进行升级。”中国地质调查局网信办副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对“地质云2.0”建设方案进行了介绍。
他说,“地质云2.0”由1个云平台,1个云门户,包括地质调查等在内的6个子系统,包括地质云盘等在内的常用云上软件工具模块,包括自然资源等专题地质信息服务模块构成。
“地质云2.0”的建设内容则主要由九大部分组成:
“地质云2.0”的节点体系,要在覆盖中国地质调查局所有直属单位的基础上,试点接入1~2个省级地质数据中心节点,完成同城和异地两个备份中心建设。
在规划完善国家地质数据库存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地质调查数据全面共享,使“地质云2.0”的共享数据库达到100个、数据服务接口总数达到500个。
按照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海域、海岛等门类划分,构建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库,研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
建设城市地质信息平台,依托已有的、正在实施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数据库、城市资源环境图集、三维地质模型等产品300余件,按照上“云”要求整理后提供在线服务。
构建完善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实现3000余个产品社会化服务。其中,研发、整合与集成新增产品1000个以上。加大地质志、矿产志、基础地质图件等权威地质信息产品研制,新编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约 50 幅,并上“云”提供服务。制作统一地质地理底图、影像底图,并作为公共产品提供使用。
加大推广智能地质调查技术,研发推广多源地质数据处理系统,开展地质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推进野外调查现代化。
升级完善业务管理系统功能,推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应用,基本实现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主流程信息化工作模式,显著提升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建设,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地质云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强化制度标准建设,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地质云建设提供保障。
“地质云既是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更是地质调查业务开展的支撑平台。”谭永杰表示,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云的升级还将不断进行。
同心聚力谋升级
部署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科技处负责人、各分节点建设技术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在明确目标任务后围绕如何按期完成这一主线,展开了深入讨论。
大家认为,在地质云的建设和升级中,必须摒弃云建设是信息化人员工作的老观念,树立云建设是全系统所有工作人员共同责任的新观念。在地质云建设和升级中,全系统所有工作人员既是各类数据的提供者,更是云建设升级成果的受益者。唯有如此,地质云的建设和升级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地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共享上,要形成边生产、边共享的机制,并将这一机制贯彻到每个项目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地质信息产品共享的及时性,进而增强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提供数据、支持云建设和升级的动力。
在投资的实效性上,要在局层面形成查重和整合机制,在对同类项目进行整合后,统一规划地质信息产品的生产种类、数量等。
在地质信息产品与项目的同步上,要建立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规划设计地质信息产品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地质信息生产与服务产品生产脱节的问题。
在网络安全上,要在加大网络安全制度执行、落地力度,持续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检查、督查力度,把网络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满足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信息服务等对网络安全的需要。
讨论中,代表们还围绕如何保证云顺畅运行、如何按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工作、如何处理好项目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地质云2.0”的节点体系,要在覆盖中国地质调查局所有直属单位的基础上,试点接入1~2个省级地质数据中心节点,完成同城和异地两个备份中心建设。
在规划完善国家地质数据库存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地质调查数据全面共享,使“地质云2.0”的共享数据库达到100个、数据服务接口总数达到500个。
按照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海域、海岛等门类划分,构建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库,研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系统。
建设城市地质信息平台,依托已有的、正在实施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数据库、城市资源环境图集、三维地质模型等产品300余件,按照上“云”要求整理后提供在线服务。
构建完善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实现3000余个产品社会化服务。其中,研发、整合与集成新增产品1000个以上。加大地质志、矿产志、基础地质图件等权威地质信息产品研制,新编基础地质系列图件约 50 幅,并上“云”提供服务。制作统一地质地理底图、影像底图,并作为公共产品提供使用。
加大推广智能地质调查技术,研发推广多源地质数据处理系统,开展地质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推进野外调查现代化。
升级完善业务管理系统功能,推进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整合应用,基本实现地质调查业务管理主流程信息化工作模式,显著提升地质调查业务管理效率和水平。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建设,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地质云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强化制度标准建设,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和地质云建设提供保障。
“地质云既是地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更是地质调查业务开展的支撑平台。”谭永杰表示,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云的升级还将不断进行。
同心聚力谋升级
部署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各直属单位科技处负责人、各分节点建设技术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在明确目标任务后围绕如何按期完成这一主线,展开了深入讨论。
大家认为,在地质云的建设和升级中,必须摒弃云建设是信息化人员工作的老观念,树立云建设是全系统所有工作人员共同责任的新观念。在地质云建设和升级中,全系统所有工作人员既是各类数据的提供者,更是云建设升级成果的受益者。唯有如此,地质云的建设和升级工作才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地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和共享上,要形成边生产、边共享的机制,并将这一机制贯彻到每个项目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地质信息产品共享的及时性,进而增强项目工作人员积极提供数据、支持云建设和升级的动力。
在投资的实效性上,要在局层面形成查重和整合机制,在对同类项目进行整合后,统一规划地质信息产品的生产种类、数量等。
在地质信息产品与项目的同步上,要建立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同时规划设计地质信息产品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地质信息生产与服务产品生产脱节的问题。
在网络安全上,要在加大网络安全制度执行、落地力度,持续宣传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普遍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加大网络安全检查、督查力度,把网络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满足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信息服务等对网络安全的需要。
讨论中,代表们还围绕如何保证云顺畅运行、如何按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工作、如何处理好项目与信息化建设的关系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