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向国际社会作出了“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求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并正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1+N政策体系。这就意味着,我国在响应《气候公约》、《巴黎协定》,如期完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应承诺,持续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做出贡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确定了时间表,按下了加速键。
意义高远
面对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非传统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以全球合作推进治理进程,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3月15日,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明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而5月26日召开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用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先生的表述,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体现了中国主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多做贡献的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在率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在这个节点提出新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就是向世界明确,中国要走绿色复苏、绿色转型的道路。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碳达峰目标仅仅看作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际上,国家减排新目标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这个目标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推动力。也有专家提出,从污染治理或大气污染治理的角度看,我们现有的手段大多数还停留在末端治理,要实现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必须大幅降低二氧化碳以及污染物的排放,这将形成倒逼机制,从源头上找原因,从而找到污染治理的治本之策。从矿业领域来看,形成污染、造成生态环境扰动的根源在矿业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只有明确二氧化碳达峰目标,以更多手段促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产生巨大的减排协同效应,促进矿业高质量续发展。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教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双碳”目标与我们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高度契合的,换句话说,“双碳”目标的完成,事关与我们两个阶段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一个阶段,在2030年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目前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仍然比较快,资源能源需求仍然在增长。在需求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要实现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就必须大力改善能源结构,保证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基本上不再增加,新增长的能源需求主要由新增的非化石能源或者说清洁能源来满足。这一阶段的目标正好与2035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相吻合。第二阶段,努力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我们知道,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这期间,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达9亿千瓦,全国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下一步,要实现碳中和,就要从根本上减少化石能源消费中产生的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按照资源能源消耗的S型规律,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大多数大宗矿产品的消费将达到峰值,不少已经呈递减趋势,加上我国采取从源头治理,矿业结构调整的到位,新兴能源、清洁能源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加上技术创新,实现碳中和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也是与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相契合的。由此不难理解,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为了兑现国际承诺,履行国际义务,也是我国实现两个阶段奋斗目标的前提,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期待的题中之义。
任务艰巨
按照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实现“双碳”目标时间节点:从现在起至2030年,我国的碳排放仍将处于一个爬坡期;2030年-2060年这20年间,碳排放要渡过平台期并最终完成减排任务。 我们知道,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我国2020年碳排放的降幅已达48.4%。到2030年,降幅将超过65%,碳排放量也将达峰。而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我们要让二氧化碳排放量跟自然界收集量与碳捕获之和基本持平,实现相对“零排放”。事实上,如果把2005年作为一个起点,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在持续降低。2020年,我国对10年后提出了更高标准。财政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朱光耀介绍,欧洲的碳达峰时间大概在1990年,美国是在2000年;欧美等发达国家碳中和的目标则是2050年。碳达峰和碳中和之间,大部分发达国家间隔期普遍都有50-70年的过渡期。中国的间隔期只有30年时间。西方主要国家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水平基本都在10吨以上。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人均碳排放水平仅为8吨。这说明我们将用更低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实现碳达峰。我们还要看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发展任务繁重。也就是说,中国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按照这样的时间表,我们必须稳步实现“十四五”期间(2021-202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非化石能源到2030年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到25%左右的目标。这期间,我国的年均GDP增长要保持在5%左右。据清华大学的报告,要实现“双碳”目标的“两步走”,中国在2030年前要按照强化政策减排情景,即:进一步强化降低GDP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力度和幅度,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等各项指标,挖掘减排潜力,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强化政策支撑,适应《巴黎协定》下各国强化和更新NDC(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和行动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争取到2050年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减排90%,才可为2060年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另据有关方面测算,2030年前,中国将在减碳上平均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平均每年投入大约3.9万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将在未来40年投入139万亿元,相当于我国每年花费GDP总量的2%左右。为完成“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点任务,今年以来,多部委密集发声,就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方面加以部署。国家能源局在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到,要着力提高能源供给水平,加快风电光伏发展,稳步推进水电核电建设,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工信部在今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出,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部署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在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抓住降碳这个总抓手,推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碳达峰,鼓励一些重点行业率先碳达峰,加快建立全国碳市场,同时鼓励地方开展试点示范。另据透露,该部正在加紧编制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将提出地方碳达峰主要政策与行动,开展部门和行业碳达峰行动,部署低碳技术开发和项目投资,同时引导重点企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理,加强重点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去年底召开的第四季度例会上首次提及“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中国证监会有关人士也表示,我国期货市场要继续推动新品种上市,并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还有一些政策已在路上。据悉,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生态环境部拟于近期印发实施《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此外,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编制相关战略规划,大致的时间表也已经敲定。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已有31个省(区、市)发布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等地已经提出了明确的碳排放达峰目标。省级层面,上海、福建、海南、青海等地提出在全国达峰之前率先达峰。国家已开展了三批共计87个低碳省市试点,共有82个试点省市研究提出达峰目标,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各有18个和42个。据剑桥计量经济模型,中国如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会在未来40年累计减少2150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将21世纪全球升温水平拉低0.24度,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将有着非凡的意义。能源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判断,中国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进一步加快新的增长路径,实现向清洁、充满活力的普惠经济过渡;此外,中国也将提供解决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并发挥全球领导作用。
谨防跑偏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中央政治局为什么提出要“纠正运动式减碳”?今年初以来,随着“双碳”工作在全国铺开,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行业、地方也开始出现“碳中和”满天飞,运动式“减碳”,部分企业推进“双碳”工作跑偏的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表示,运动式“减碳”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则表示,运动式“减碳”还存在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它为了减碳而专门发起运动;二是非有序推进,没有兼顾到能源发展要协调好的目标。单一的运动式减碳,甚至会出现偏离基本目标的行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认为,会议提出“先立后破”,就是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去煤减碳。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需要高质量增长,必须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充足稳定供应。如果先破后立,那将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一边是运动式“减碳”,一边却是“两高”项目大行其道。在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的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根据《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从能耗强度降低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能耗强度不降反升,暴露了一些地方对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不严。推进“双碳”工作过程中,一些行业、企业有所“跑偏”。据介绍,主要表现在采取的行动措施不符合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在7月30日召开的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出,一些地区没有统筹经济发展,只是简单强调控制能耗总量和提前碳达峰。比如有的地区笼统地将石化产业纳入“两高一资”领域,并把原料煤和燃料煤都计入能耗总量的做法,严重制约着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能区分合成氨、烧碱、电石等真正高耗能煤化工产品与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的本质区别,不仅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还将极大制约高端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国防强国目标的实现。二是遏制“两高”行动乏力。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期陆续向8个省区反馈督察意见,指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盲目发展“两高”项目的冲动。由于“十三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松松劲、歇歇脚的念头。特别是面对碳达峰、碳中和刚性要求方面,呈现大上、快上、抢上、乱上“两高”项目的势头。三是节能减排基础不牢。碳达峰、碳中和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脉相承,有的地方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对此,生态环境部5月31日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约束,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依排污许可证强化监管执法,保障政策落地见效。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将带来三个影响: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如何先立后破,既能纠正运动式“减碳”,又能遏制“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孟玮明确表示,要按照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要求,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及时发现并纠正相关问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拿下来,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跑偏、不走样。此前,在7月24日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介绍,1+N政策体系将陆续发布指导意见,这是顶层设计。它将在10个领域采取加速转型和创新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赵腊平 中国矿业报 202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