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范立民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1989年设立的地质科学最高荣誉,2015年12月26日第十四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我省煤炭地质科技工作者范立民获此殊荣,成为我省省属地勘单位继王双明教授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专家,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亲切接见范立民等获奖者,并与获奖者合影留念。
范立民,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先后在陕西省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陕西省煤田地质局、陕西省煤炭地质测量技术中心、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从事地质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2006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二级)。从事地质工作27年来,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即“保水采煤”)研究:1990年神东矿区瓷窑湾煤矿发生突水溃沙事故,造成附近水位下降、顺沟渠水库干涸、植被枯萎。范立民主持开展现场调查和补充勘查时,敏锐的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持续性,一旦大规模开采,必将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和河湖干涸,地质环境恶化。为此,1991年提出了“保水采煤”问题及实现途径(1992年起陆续发表)。围绕“保水采煤”课题,在王双明教授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建立了以控制地下水位为核心的生态脆弱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体系,编绘了我国第一幅基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采煤方法规划图;调查发现了采煤引起的沙漠生态效应,提出了保护生态水位采煤的新理念,基于地质环境保护原则,将陕北侏罗纪煤田划分出鼓励水位下降区(鼓励采煤区)、控制水位下降区和限制水位下降区;划分了保水开采地质条件分区,提出了开展煤、水综合勘查,将采煤与地质环境保护作为系统工程进行规划。根据煤炭资源的质量和水资源总量确定矿区功能,根据煤水关系确定采煤方法,根据地质环境容量确定开发规模的思路,主要内容纳入陕西省十二五煤炭工业规划,并推广应用保水采煤技术,促进了西部矿区采煤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最终成果《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2)。
矿山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技术研究:范立民长期关注煤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并主持完成了陕西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各类矿区4335处,建立了矿山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数据库。查明了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划分了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分区,研究了矿产资源开采强度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关系,总结出高强度采空区四种地质灾害成因模式和致灾模式,提出了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防控技术,预测了矿山地质灾害发育趋势,发明了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仪,完成了多处典型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形成了一整套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成果《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201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1)。
浅埋煤层开采的突水溃沙研究:1995年范立民组织开展了神府矿区第一个综采工作面突水溃沙防治的疏降水工程,获得成功,据此总结提出了浅埋煤层开采突水溃沙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影响神府矿区安全开采的重大技术难题,为神东、陕北煤炭基地安全开采找到了有效途径。目前作为《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基础研究》(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骨干,重点开展突水溃沙地质灾害研究,通过两年多研究,确定了浅埋煤层突水溃沙的主控因素,以榆神府矿区为例,划分了突水溃沙危险性分区(已经发表于2016年第3期《煤炭学报》刊首),提出了以控制水动力为核心的突水溃沙防治技术,2015年12月7日在“973”项目2015年学术交流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跟踪专家和首席科学家的高度评价,成为“973”项目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煤田综合勘探技术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范立民与课题组成员一起,集成创新了沙漠地区煤田综合勘探技术,推动了榆神府矿区勘查进程,促进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参加完成的《神木北部矿区前石畔井田勘探(精查)地质报告》1995年获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矿产勘探报告质量奖一等奖(R3)、《煤田综合勘查技术及陕北榆神矿区详查与勘探》2005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2)。
瓦斯地质与矿井地质研究:2007-2010年范立民与张晓团、王英等一起组织并主持编绘了我省第一套完整的系列瓦斯地质图,出版了《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图图集》、《1:500000陕西省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含挂图)等系列论著,将530余套图书赠送一线科技人员,为瓦斯地质图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资料,该成果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R1)。
范立民先后在《煤炭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等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7部,申报矿山地质灾害与保水采煤领域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二等奖1项。1997年被列为陕西省煤炭系统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002年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2006年被评为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