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凭借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具体地说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城市大规模的拆迁、改造,房地产的持续升温等,直接拉动了对矿产资源需要的增长,带动了矿业的繁荣,也因此带动了各方面投资地质找矿的热情,并拉动了工勘、测绘等地勘延伸产业的发展。地勘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春光无限。
但似乎好景不长。受世界经济下行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矿业经济又陷入持续低迷的状态。一些地勘单位明显地感受到宏观经济不振对地勘行业的影响:社会资本进入到找矿领域明显下降,财政投入在缩减;早几年在市场上像传花鼓似的矿业权,现在转让一个好价也成了问题;市场上承揽一个大型的商业性的地勘项目好像也比以前困难了很多。一些单位反映,前几年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各种投入很多,地勘项目应接不暇,很少有地勘队员待在家里的情况。但现在由于项目急剧减少,已有一部分人无事可做,只好待在家里……不少地勘单位的日子过得又开始吃紧。一些人甚至惊呼,“地质工作的春天”好像又不见了。
(一)
春节前夕,湖南省财政厅厅长郑建新等一行来到湖南省地勘局402队走访慰问,举行座谈会听取意见,表示将考虑如何为地勘单位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并为该队如何走出困境出主意,想办法。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总工程师尹学朗也带人参加了座谈会,从稳定找矿投入、稳定支持政策、稳妥推进改革、加大试点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表示将全力配合省财政厅加大对402队定点支持,使这个队尽快走去目前的困境。
402队是湖南省地勘局下属的一个老地质队,成立于1952年,曾经为国家的地质找矿事业和湖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比如,队伍老化严重,退休职工多,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科研基地和部分职工住房条件差;人才以地质专业人才为主,发展以勘测施工业为主的地质延伸产业非常困难;经营、分配机制不活,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很大;加之近两年来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社会投入地勘的资金锐减,致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湖南省402队目前面临的困难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并非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地勘单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面临的新挑战,也折射出地勘行业在过去几十年中沉淀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尚未彻底解决,同时,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又累积了不少新的亟待化解的问题。
那么,一些地勘单位为何在刚刚走出困境之后又重新陷入困境呢?我们认为,这固然与近几年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国内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矿业形势不振特别是地勘投入萎缩密切相关,而且可能是主要原因。但也毋须讳言,与地勘行业的改革缺少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没有清晰而科学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也有很大的关系。加上一些省份没有充分利用前些年矿业形势向好、地勘市场繁荣的大好时机,妥善解决好体制机制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包袱重、家底薄等历史遗留问题,致使地勘单位难以摆脱重荷,轻装上阵。
比如,一些老的地勘单位均存在退休人员比重过大的问题,大多数单位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达到了1∶1的比例,不少单位退休人员的比例甚至远远高于在职人员;又比如,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省份,地勘单位大多数以地质找矿为主,但手中拥有矿权的很少,即使手中有些矿权,由于没有政策支持,要进行探采一体化也面临很多难题,尤其是很多地勘单位的人均资本仅仅2-3万元,这样的资本实力根本无法适应矿业开发对于资本的巨大需求。因此,很多地勘单位只好开展小本经营的地勘延伸产业,如工程勘察、房屋建筑基础勘察、岩石施工等。而一些矿产资源小省,地勘单位则主要从事地勘延伸产业,没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与“拳头产品”。事实上,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始终未摆脱“打工者”的角色。
针对一些地勘单位存在的问题,在某省国土资源厅召开的一次内部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一位负责人表示,从整体判断,地勘行业的形势依旧看好,但也有一些不容乐观的迹象。特别是在社会投入的资金锐减的情况下,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在下降,这不禁让人担忧: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即“358行动”)3年的目标完成了,但5年怎么办?8年的目标怎么实现?
(二)
那么,到底应当怎样评估与研判当前我国地勘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呢?
首先,应当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我国地勘行业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一个基本的自信与肯定。
就此,在2014全国探矿者年会(第八届全国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时任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钟自然曾代表国土资源部做过一个讲话,实际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对2003年底至2013年底我国地质工作做了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总结。按照钟自然的评价,这十年来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就:
一是地勘行业对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特别查明的主要矿产的资源储量,保障了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支撑了1600多座大型矿山的开发和400多个矿业城镇的建设,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三矿业大国的基础。比如,这十年里,我国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由10.2万亿吨增长到14.8万亿吨,石油由24.3亿吨增长到33.7亿吨,天然气由2.24万亿立方米增长到4.64万亿立方米,铁矿(矿石量)由577亿吨增长到799亿吨,铜矿(金属量)由6709万吨增长到9112万吨,铝土矿(矿石量)由25.4亿吨增长到40.2亿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组织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3年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3500亿元,新发现中型以上矿产地451个,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实现重大突破,天然气、铀、钼、钨、铜等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形成了一批矿产资源基地。
二是地勘资质结构逐步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十年来,我国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数量占比由29%提高到44%。地勘单位从单纯的地质找矿,拓展到矿业开发、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海洋地质调查等领域。
三是通过创新成矿理论,研发了一批高效的探矿、采选和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大幅提高了探矿与资源利用效率。比如,这些年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和区域成矿评价体系,推广了“三位一体”等找矿预测新模型,提高了矿产资源预测能力,发现了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矿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航空地球物理、区域地球化学填图、数字地质填图等技术和“万米钻机”等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初步实现水平井、分段压裂等技术装备国产化。
四是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职工收入与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调查,从2006年至2013年,地勘单位总资产由1640亿元增长至5320亿元,年均增长18%;总收入从727亿元增长至1963亿元,年均增长15%;地勘收入占地勘单位总收入的比重由36%增长至39%。同时,这些年来,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均劳动报酬由1.97万元/年增长到5.93万元/年,年均增长17%。一批地勘单位年收入超过10亿元,最多的接近20亿元。
其次,应当准确地判断当前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和地质勘查市场形势,研究并寻找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地质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已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后期,又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状态。在工业化时期,由于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促进了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政府为此也加强了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出现了地质工作的大繁荣;到了工业化后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经济发展进入中速阶段,对矿产资源(不含能源)的消费不断递减,加之勘查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政府限制和社区反对等综合因素,会造成大量矿山关闭,新建矿山困难重重。与此相对应,矿产勘查工作也会受到制约,规模开始萎缩。同时,工业化时期高速发展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需要进行治理和修复,因此地质工作将由资源型转向环境型,即由矿产勘查为主转向环境治理与保护为主。当然,在这两个“常态”之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由此,有业内专家提出,我国地勘行业也正面临“三期叠加”的局面,我们认为是有道理的。
那么,地勘行业的“三期叠加”究竟是什么呢?
一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转中,对矿产资源的需要减少,矿产勘查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统计资料,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收入较上年下降10.44%,找矿支出下降11.99%。而这一年全球有色金属勘探投入下降了31%。另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编写的《地质工作形势跟踪与分析(2014)》显示, 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为415亿元,较2013年同比减少10%。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共83亿元,同比也减少7%。地方财政在地质勘查工作方面的投入为94亿元,同比减少24%;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的资金238亿元,同比减少4%。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矿业的发展历来具有周期性,而且其波动的幅度远远大于经济的波动幅度,常常大起大落。矿产勘查作为上游产业,与矿业实为一体,因此其发展受到矿业周期性的影响毫无疑问。问题在于,地勘单位在这方面的经验很少。比如,在上升期该如何运作,下降期当如何应对,峰值是否出现且能持续多久,谷底是否到来,将震荡多长时间,何时才能进入复苏与上升通道。这些,都在考验行业与地勘单位的智慧。
二是刺激政策形成的勘探格局的消化期。从国内矿产勘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前几年大量投资特别是社会资本的大规模涌入,使我国的煤炭、铁矿、铝土矿等矿种的勘探已处于过度饱和状态。但煤炭产能过剩非短期所能化解,而铁矿与铝土矿勘探探明的储量多在深度,目前根本无法实现商业开采。造成的结果是,探明了储量却无法开采,铁和铝土矿照旧进口,而且铝土矿的对外依存度也已达到50%。
从地勘行业“走出去”的形势来看,2013年之前,国家矿产资源严重短缺的时候,鼓励地勘单位“走出去”,通过各种合作获取国外的资源。很多单位响应国家的号召,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国外取得一些矿权。以湖南省为例,据湖南省地矿局局长叶爱斌介绍,目前,湖南省地矿局已在10个目标国合作勘查了27个境外风险找矿项目,项目总费用达2.1亿余元。其中,获批国家风险勘查补助金9591万元,自筹资金11425万元。然而,好景不长,中央地勘基金自2010年连续实施3年境外找矿项目之后,2013年宣布停止境外项目的申报。突然失去了中央地勘基金的支持与引导,地质队本身又缺少资本,伴随而来的是境外找矿项目做完预查之后就面临着“断炊”的残酷现实。而据了解,这些项目实施越到后面资金需求就越大。与我们国家的政策一样,国外一些国家是你两年不做勘查,面积就缩减1/4。因此,不管是以前国家资助的项目,还是风勘资金资助的项目,都面临着烂尾的风险,境外找矿项目仿佛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是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适应期。政府从商业性地质领域退出及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地勘单位的冲击巨大。当前,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中央财政出资的地勘工作进一步聚焦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并将进一步围绕新形势下国家重大需求展开。地方财政也将重点投入基础性、公益性的地质调查工作,矿产勘查投入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地质勘查工作投入正面临结构性调整。
分类改革后,公益性地质工作将主要由公益一类单位承担,而大多数的公益二类和转企的地勘单位只能从事商业性地质工作。这从某种意义上看,颠覆了以往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以往地勘单位在矿产勘查工作方面的投入,主要是靠政府即财政支撑,这是地勘单位生产发展的基础,地质技术服务收入只能起到补充作用。但2013年以后,国家取消了对探矿工程的投入,这样,矿产勘查几成“无米之炊”。由此,我国矿产勘查工作恐怕会重新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困难时期。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一些地勘单位遇到的困难,仍然不能与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整个国家的地质工作陷入“低谷”时相提并论。事实上,经过在低谷时期的磨练和近十年来的打拼与发展,我国地勘行业的抗击打能力与综合实力都已明显增强,当前地勘行业的整体形势是好的,一些单位遇到的困难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当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不能无动于衷或掉以轻心,而应当认真研判,沉着应对。
(三)
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的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面对形势的变化,地勘系统或地勘单位如何因势而动,主动作为?到底应当采取什么对策呢?我们认为,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
首先,地质找矿工作具有超前性,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但在新的形势下,地勘工作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从矿产勘查方面来看,应当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油气特别是清洁能源领域。
近两年来,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对于地勘行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对地质找矿前景不看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矿业出现大幅调整,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仍将维持对矿产资源的强劲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这个矿能用上,少则7~8年,多则20~30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那将来就无矿可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持续供给,否则就成为空中楼阁。
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在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尤其是提供油气资源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保障。虽然目前油价等一些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永久持续。地质找矿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因此,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实际上,据国土资源部地勘司的领导介绍,尽管近几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波动以及矿业形势的变化,社会资本对地质找矿的投入有所减少,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财政用于地质找矿的投入从总体上说始终没有缩减。
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尽管预计2015年市场去过剩产能、去金融化的进程仍将继续,以铜、铁、铅锌等为主要的大宗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理性回归。但与之不同的是,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威胁的不断加大,这对能源矿产找矿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4年推动能源改革形成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纲领性文件,加上国家油气勘探开发体制改革的推进,与之相关的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矿等矿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获更多资金青睐。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比如,我国的能源战略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尽量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加大油气勘探投入力度。过去,我国在资源勘查开发方面比较注重“量”的积累,各类资源的产量增长都比较大。现在,按照新的发展模式,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力度,油气资源的勘查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气,这将为全国矿产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开发已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资源勘查、开发实行了管控。例如,发改委明确指出,对于部分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要严格控制煤炭勘查项目的数量;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继续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因此,从矿产勘查来说,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
其次,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了服务民生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围绕保护环境及环境治理的地质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长,这些都拉动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调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财政地矿专项重点围绕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开展了环境地质调查,围绕重要构造活动带、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围绕生态脆弱区、岩溶地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引领和拉动地方财政对服务民生水工环地质调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国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投入19.21亿元,同比增长51.5%。其中,中央财政7.6亿元,同比增长51.1%;地方财政9.32亿元,同比增长89.1%。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财政资金仍将保持相当增长势头。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相对于矿产勘查,国家和地方财政在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改善民生与生态文明建设将贯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实现中国梦的始终,而要留住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都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同时,随着国家加快推进环保进程,“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措施相继出台和实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属治理、土壤污染物的处理、对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物的捕获和储存等相关工作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而这些,无疑为地质工作的转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从前几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质工作体制及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改革的情况看,除了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将地勘单位列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看中的正是他们可以充当政府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地质环境和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等的技术支撑。在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后,这种技术支撑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工作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地质工作发展的空间,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提高地质工作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壮大自身的综合实力。
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紧紧抓住国家推出“四个全面”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梦”建设、加强海洋强国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事实上,从最近各省相继召开的地质工作会议来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谋求克服困难、做大做强的好的点子与办法。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实施“两大工程”,做好“六项服务”,即实施好资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质环境安全两大工程,积极做好为资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术服务,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服务,为防 灾减灾做好服务,为新型城镇化、现代工业、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建设做好服务,为海洋经济发展做好服务,为民生服务。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质、大服务、大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把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线路勘察)四大支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要“以创新新的发展模式,向创新型、质量效益型、智能专业型转轨来提升竞争能力,以追求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红利来打造适应新的支撑发展动力;以借助改革开放、倚重市场机制的手段来激发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矿局则提出,除了继续扎实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把水工环地质工作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外,要加强旅游地质,加快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热、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开辟新的战略产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什么有利于单位创业、职工增收就发展什么”。等等。
第四,在国家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商业性地质勘查逐步减少的情况下,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立国内的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众所周知,矿产勘查的风险是很大的。一个中等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少则需要几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投资,再加上95%的高风险,一般企业是很难承受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或西方矿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矿产勘查资本市场来融资和化解风险的。通过这个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找矿企业或叫初级勘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不仅募集了大量资金,也分摊了风险。风险勘查资本市场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风险勘查融资的主渠道。但在我国,矿业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矿产风险勘查市场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工作,找到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针对在高风险、高投入的矿产勘查面前,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的情况,作为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缺失的情况下的一种补位,国家和大多数省份都设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解决地勘投资不足和运行不畅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牵引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风险勘查融资已向多元化、商业化、国际化发展,在我国地勘单位事业改革即将陆续完成,转企的地勘单位已经明确,并将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企业主体和商业性矿产勘查主体,同时,熟悉矿产勘查规律、善于风险管理的矿产勘查公司不断涌现的情况下,要创造条件,比如,制定适合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资特性的上市融资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进在地质勘查设计、地质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等领域的独立地质师制,培育综合性矿产勘查中介服务机构,有序开放中介服务市场,加快探索建设我国的矿产风险勘查资本市场,为矿产风险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如期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地勘行业及其主管部门要系统地收集、总结与提炼近年来各地地勘系统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各种改革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对各地正在进行的地勘单位事业改革的进程、效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而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也曾就地勘单位改革进行过一些调研,并设计过一些整体的方案,并提出过诸如探者有其权、探矿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对实施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采取各种鼓励与优惠政策,但囿于地勘单位早已实施属地化管理,各地难以形成共识,加之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非一个部门所能包揽,最终难以变成现实。
众所周知,尽管同样是事业单位,但与一般事业单位所从事的工作相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无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些情况并不乐观。
因此,作为行使行业管理职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而确定改企的地勘单位,则应当多借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常态,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业和地勘单位要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理想信念。但我们不仅要让地质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励,也应当让他们得到物质上的激励,努力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
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矿行业职工为了寻找祖国急需的矿产资源,他们战严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奋战在人迹罕至的荒沟野外、戈壁沙漠,不仅找到了一座座大矿富矿,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即使是在地质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业举步维艰的的那段岁月里,地勘人也没有倒下,而是咬紧牙关,一路蹒跚地走了过来。实践证明,正是以“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地矿文化发生了作用,并且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在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的地矿人,并且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归宿。
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地质工作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比如,地勘行业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坚守的职业,他们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比如,比如,我们行业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已经越来越多… …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不断丰富其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的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即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如果只单纯地讲精神而不讲物质显然是片面的。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梦、社会的和谐梦,也要实现个人的幸福梦。对于地矿行业来说,弘扬“三光荣”或“四特别”精神的目的,绝对不是要让广大地质工作者永远忍受“近看像要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贫与无奈,而是要通过弘扬这种精神,实现找到大矿的梦,实现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梦,同时也要让他们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得到回报,实现地质职工家庭和个人幸福的梦。
因此,我们要正视并肯定年轻一代对于工作、生活环境,工资待遇、物质财富的基本要求与正当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实通过政策设计、做大做强地勘经济等办法来增强地勘行业的经济实力,改善地质工作的环境与条件,提高广大地勘行业职工的待遇,让他们的家属过上比较富足的日子,让地质工作成为这个社会上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第七,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地勘行业要学会运用媒体包括新兴媒体宣传报道自身的优势,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动为自己赢得市场和机会。
应该说,相对于其他行业,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长期处在“国家大包大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面下达地质工作任务,地勘单位开展工作,完成任务后撰写地质报告交给国家,整个工作和队伍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与社会老死不相往来,很有一番“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地勘行业都觉得无需宣传与推广自己,长期不太重视宣传报道工作。
市场不相相信眼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这叫需求驱动。地质工作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通过自己的产品或劳务为需求者或客户服务的,并从客户那里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补偿,然后实现再投入,从而保证地质工作的良性循环。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国家对地质勘查工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绝大部分地勘队伍实施属地化管理之后,根据“两个更加”即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地勘行业克服重重困难,开始走出“深闺”,走向社会,市场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在这个过程中,地勘行业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了什么叫实力比拼,并逐步意识到,要在市场中克敌制胜,除了吃苦的精神、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外,还要重视塑造本行业的形象。应该说,这些年来,地勘行业和媒体密切配合,发现并树立了一批英雄集体、先进典型与典型人物,像全国英雄地质队山东六队、全国模范地质队浙江七队,还有物探专家杨衍忠、水文地质专家刘振江等等。通过宣传报道,进一步弘扬了地勘行业特有的“三光荣”精神,地勘职工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孤独、勇于牺牲等精神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尽管如此,我们也毋须讳言,与其他行业或产业比较,地勘行业的宣传报道与品牌推广意识与观念还有很大的距离。有不少地勘单位的领导或仍然抱着 “酒香不怕巷子深”等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单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诀就是埋头苦干、只干不说或多干少说;有些人则认为,单位搞宣传报道无非就是为某些领导脸上贴贴金,是哗众取宠;也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可能认为,单位本来安安静静的,虽不是太富余,但小日子也过得去,经你媒体一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方面注意了,肯定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当然,可能也有极少数单位的领导心里本来有个“小九九”,一些人本来就干了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儿,你一宣传报道,岂不把单位都暴露在阳光之下?说不准把工商、税务、审计、纪检都引来了……
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业特点与实际的法规、制度、标准、规范等有待于进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带需要进一步厘清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一些心态是可以理解的。但随着事业单位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种法规、制度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种财经纪律会进一步严格,靠“低调”与沉默恐怕会无济与事,而且可能因为宣传、推广缺位,无法互通互联而坐失很多发展的良机。我们认为,地勘行业尤其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地勘单位,一方面,要继续发扬其精神优势,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全面宣传报道地勘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年轻一代观念前卫、思想解放、技术精良、业务精湛、熟悉市场、热爱生活等风貌,塑造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勘单位的现代企业形象。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增强单位的品牌意识或广告意识,从品牌和广告中推销自己,从市场中获得丰厚回报。(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