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探究——拓展服务领域

时间:2025/9/4 15:19:30

    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需以“强化公益属性、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能力” 为主线,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全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快破解稳定发展与经济增长难题。

    一、地勘单位服务领域拓展历程
    地勘单位的服务领域拓展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过去,其核心任务聚焦 “为祖国寻找珍贵的矿藏”,工作重心围绕矿产资源勘探展开。
    2009 年,国土资源部提出 “大国土、大资源、大地质” 的 “三大” 核心理念,成为服务领域拓展的重要转折点。“大国土” 突破传统面型国土概念,提出 “向地球深部进军”,构建三维立体的 “体型国土”;“大资源” 将资源范畴从土地、矿产、海洋等传统类型,扩展到涵盖风能、潮汐能等能源,食物、水等生存要素,以及智力、技术等社会资源,强调资源的整体性与协同性;“大地质” 则以 “地球系统科学” 为核心,推动地质工作从单一资源保障向资源、环境、灾害防治并重的多目标转型。这一理念为地质工作转型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全新指导,地勘单位服务领域拓展自此正式启动。
    进入 21 世纪,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矿产资源需求激增。2011 年,为期十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 23 个矿种为重点,聚焦重点成矿区带与整装勘查区,开启地质找矿新局面。然而,受全球经济低迷及 “三期叠加” 影响,地勘经济逐渐进入传统地质找矿 “产能过剩” 的调整下行期,叠加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地勘行业面临双重压力。
    2018 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 “地勘服务新领域:思路与实践” 论坛上,“传统地质工作需从服务矿产资源为主转向民生、环境、生态领域” 的观点形成广泛共识,为服务领域转型指明方向。2021 年,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生态文明建设、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地质灾害防治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地勘单位已构建起四大服务板块:矿产勘查(资金占比 58.5%)、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评价(19.1%)、基础地质调查(11.1%)、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10.1%),并衍生出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等新兴领域。

    二、地勘单位服务领域现状
    全国省级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已基本完成,形成三类主体格局:公益一类占比较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 6 个省(区、市);公益二类为主的地区涵盖山东、河南等 19 个省(区、市);陕西、辽宁两省实现地勘单位整体转企。据统计,全国队级地勘单位中,公益一类占 23%,公益二类占 58%,生产经营类占 19%,比例约为 1∶3∶1,公益二类成为主流类型。
    三种类型单位职能定位明确:公益一类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不参与生产经营;公益二类在保障公益服务前提下,可开展商业性地质勘查及相关经营业务,不得涉足主业无关投资;生产经营类以营利为目的,专注商业性地质工作(政府购买服务除外)。
    作为主体的公益二类地勘单位,在效益层面成效显著:
    经济效益:随着改革深化,地勘单位从同质化竞争转向新领域、高技术发展模式,经营理念向服务国家战略、产业民生转型。2023 年,全国地勘单位总收入达 3949.39 亿元(同比增长 0.1%),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576.38 亿元(增长 4.1%),人均工资 13.66 万元(增长 8.1%),实现收入与工资双增长。
    社会效益: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承担工程治理、监测预警等任务,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业地质方面,参与土地质量调查与土壤普查,提升农产品安全与品质;旅游地质领域,开展地质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建设地质博物馆与文化村,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生态效益:低碳新能源开发中,推动地热、干热岩利用,加强锂、镍等新能源矿产勘查,助力 “双碳” 目标;生态地质领域,参与湖泊河流健康评价、矿山环境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等项目,守护生态安全。

    三、地勘单位服务领域拓展趋势
    数字技术、无人机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加速地勘行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的要求,推动地勘单位向多学科、多领域融合发展。服务领域拓展呈现六大趋势:
    1、固体矿产勘查向深部延伸:传统找矿依赖地表线索与浅部勘探,随着浅表资源减少,深部勘查成为必然。2023 年新发现矿产地中,非金属矿占比 38.7%,而铜、金等矿产多位于成熟成矿带外围或浅部,倒逼勘查技术向深部突破。
    2、 传统学科专业化细分:地质工作跨界融合催生细分学科,如地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数据挖掘与预测)、行星地质学(天体地质研究)、城市地质学(地下空间与灾害防治)、地质微生物学(微生物与地质作用)等,学科体系更趋精细化。
    3、专业性向综合性转型:工作对象从单一资源扩展到湿地、城市、矿山等复杂系统;新技术应用要求技术人员兼具基础地质、旅游地质、新能源等多领域知识;职能延伸需对接自然资源、水务、旅游等多部门需求,综合化成为发展刚需。
    4、生产性与科普性结合: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求与公众地质认知需求叠加,地勘单位积极参与研学旅游、地质博物馆建设,解答 “九寨沟水质成因” 等公众疑问,推动地质知识普及。
    5、资源开发向公益职能拓展:通过承担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公益任务,避免同质化竞争,成为地方 “管家式” 支撑单位,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拓展市场空间。
    6、传统方法向高科技升级:从 “罗盘、地质锤、放大镜” 的传统工具,转向 5G、大数据、InSAR 技术、“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等高科技手段,提升勘查精度与效率。

    四、地勘单位服务领域拓展的瓶颈
    尽管地勘单位转型取得进展,但拓展过程仍面临多重制约:
    1、服务领域拓展深度不足:社会项目利润微薄导致资金积累匮乏,难以支撑深度开拓;“事企合一” 的管理模式阻碍人才、技术优势发挥;探矿成果转化受体制与矿业权配置限制,单位多以 “劳务输出” 角色参与市场,难以成为独立市场主体。
    2、经费保障制度不健全:省级政策多为框架性指导,缺乏细化量化条款,可操作性弱;部分地勘单位未将拓展工作纳入考核与经费预算,存在部门预付、个人垫支现象,影响人员积极性。
    3、复合型人才短缺:新领域拓展需要兼具创新意识、多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才,但现有人员多局限于单一专业,懂技术者可能缺乏地勘行业认知,理论扎实者实践能力不足,人才结构难以满足需求。

    五、地勘单位服务领域拓展途径
    突破瓶颈需从思路转变、系统构建、能力提升等多维度发力:
    1、转变工作思路:顺应地质工作 “五维转变”—— 指导思想从 “资源获取” 到 “保护”,工作对象从 “矿产储备” 到 “生态与民生”,性质从 “体力为主” 到 “脑力为主”,理论从 “传统地质” 到 “地球系统科学”,动能从 “应用型” 到 “信息化集成”,主动契合时代需求。
    2、构建系统思维: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建立统一理论体系;借助大数据技术二次开发地质资料,提升跨学科利用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打造 “政产学研” 融合平台。
    3、 培育核心竞争力:实施 “地质 +” 战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承担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任务;发挥人才与技术优势,成为生态数据提供者、战略保障者、修复示范者;联动地方政府与部门,挖掘区域经济增长点,争取项目资金。
    4、强化科技引领与人才支撑:精准对接区域规划,提供地质解决方案;创新服务产品,如编制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通过事业平台、情感认同、待遇保障吸引留存人才,夯实拓展基础。

    六、结语
    地勘单位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领域拓展,在基础地质调查、能源安全、生态修复等领域挖掘潜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与地方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新时代地质  2025年08月21日  四川)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