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地勘) 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或将发生重大变化

时间:2017/10/11 16:22:57

    矿产资源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以来开展的地质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对全球矿业发展举足轻重。
    近几年来,受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矿业形势呈现的下行趋势,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态势凸显,资本市场出现困难,矿业投资呈削弱、下降趋势,资源价格剧烈振荡。我国的矿业形势也难以独善其身,除了大多数矿产品价格下跌,矿业产值下降,矿业开发利润空间严重缩水外,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的热情降低,矿产勘查投入下降。
    我们看到,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矿业公司市值总额连续五个季度反弹,矿业活动指数基本脱离低迷波动区间,筑底回升趋于稳定。但是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调整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重要矿产品价格仍在低位徘徊,全球矿业复苏之路还很长。
    这是不是表明我国以矿产勘查为主的地质勘查工作已经山穷水尽,成为夕阳产业了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世界范围内梯次推进,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特别是东盟、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对矿产资源刚性需求量的进一步释放,将不断提振传统矿业需求,使得全球矿业仍然有望扭转下行颓势而重新进入上行通道,
    从国内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水平虽然从整体上看已超过50%,但如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而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都需要能源矿产和矿物原材料作为支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宗矿产品的消费需求仍将在高位运行。再者,农用化肥生产中消耗的钾、磷矿产,能源生产中消耗的化石矿产,以及药品生产消耗的小量、微量矿物,仍有巨大的需求,且不能循环利用,还得依靠矿业。即便完成了工业化,要支撑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对于能源矿产,还是用作原料的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是巨量的。我国矿业发展的根基不会动摇。
    但也必须看到,为了获得经济的高速发展,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我国在一段时间不得不采取了粗放式、压缩式的发展路径,用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完成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为强国之梦奠定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传统的矿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这种形势,对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工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为我国单一的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因此,我们要看到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在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新趋势、新特点、新动能。这些变化,有可能演变成为今后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刻变化----
    第一 有关地质勘查的行业法规、政策正在或将进行调整和修改
    十八大以后,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对地质勘查工作转型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矿产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国家加大了矿业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消和下放政府行政审批事项达56%,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修改完善十余部地质矿产管理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启动了《矿产资源法》修订工作。在6省(区)部署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推进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在油气勘查开采、生产加工、产品定价等竞争性环节,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建立了由矿业权出让收益、矿业权占用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等构成的新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体系。

    以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为例,按照国务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规定以及《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中的新的安排。2018年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只有以下受限制:采矿权审批登记、探矿权审批登记、页岩气勘查开采资质条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与储量登记核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条件、限制稀土矿勘查、稀土矿和钨矿开采新立登记申请、开采黄金矿产资质认定、铀矿资源开采。这意味着,只要你的公司有资料、有技术,都可以通过申请在先的方式获得第一类即风险勘查的探矿权。9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正式取消地质勘查资质,从2018年开始,除了页岩气、油气、稀土外,其它矿种的勘查均不再有资质要求。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矿政管理职能重点转向“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第二 地质工作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根据世界矿产资源形势以及我国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的变化,加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过剩产能的要求,我国的地质工作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从矿产勘查市场来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数大,对能源和资源的刚性需求,仍将是当前及今后的“常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常规矿产探明储量的增加,特别是在全球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矿产品价格颓势凸显,我国能够从世界市场获得必要的大宗矿产的情况下,国家和社会资本对于常规矿产勘查的投入必然减少。
    与此同时,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我们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就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变化与要求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信息集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勘查;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地质调查工作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今年中国地调局召开的科技创新座谈会会上,钟自然局长敏锐地感到,“地质事业或地质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新的态势,甚至是历史性的转变”:一是地质调查对接需求,正在从粗放型向精准型服务转变,特别是重大需求;二是地质调查正在由单一型调查向综合型调查转变,需要从资源、环境、灾害、空间等多元素进行调查,手段多样、综合、有机集成;三是资源地质调查由过去单纯资源潜力和远景评价向地质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三位一体综合评价转变;四是水工环地质调查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空间、多要素整合;五是基础地质调查转向或者回归影响资源环境问题的岩石地层构造基本地质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调查; 六是成果表达由地质报告、地质图等地质工作者才能看懂的方式向社会都能看明白的表达方式转变。这些要求将促使地质工作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三 战略性矿产将成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支撑
    当前新工业革命的孕育与兴起,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带动新兴材料矿产消费,为矿业振兴释放出新的潜力。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近年来,欧盟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制定了符合自身利益和发展的战略性矿产目录,无一例外的包括“三稀”矿产和非金属矿产。比如,早在2010年,欧盟委员会在研究全球46种矿产的基础上,将14种矿产确定为关键性矿产原材料,其中9种主要产自中国,包括锑、萤石、锗、石墨、稀土、钨、镓、铟、镁;美国兰德公司也于2013年发布了《关键和战略性矿产威胁美国制造业的报告》,同样确定了14种最需要的关键战略性矿产原材料,定义为难以获得的战略性矿产,其中有11种主要来自中国,包括稀土、钨、锗、石墨、萤石、锑、铟、重晶石、钒、镓、镁。     
    在我国,2016年11月,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首次将24种矿产列入战略性矿产目录。这24种矿产是: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金属矿产,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非金属矿产,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
战略性矿产原材料市场广阔。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据了解,美国特斯拉电动汽车厂全部建成后,仅石墨年需要量或将超过10万吨。而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估计将达到3262万辆,占比9.9%。据此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对用几种战略性矿产的需求分别为:碳酸锂41-57万吨,相当于2016年全国消费量的6.6倍;钴为4.1-9.84万吨,相当于2016年全国消费量的157%;镍为6.3-7.1万吨,相当于2016年全国消费量的6.9%;我们熟悉的石墨达32.8万吨,相当于2016年全国石墨消费量的53.4%。
    同时,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的不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锂、稀土、钴、钒、钛等对战略性矿产原材料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显然,未来战略性矿产的市场不容小视。
    第四 绿色勘查将成为地质工作最基本要求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地质勘查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底线与最起码的要求。
    继《中国矿业报》记者发现青海省有色地勘局的绿色勘查经验报道后,深入现场调研,并以专报形式报送给国土资源部领导后,引起了高度重视。在国土资源部勘查司的积极倡导下,2016年5月10日,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6年地勘局长座谈会上,有关部门发布了绿色勘查行动宣言。宣言提出,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以探索自然规律、发现资源宝藏为己任的地勘行业,应当也更有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宣言要求,地勘行业坚持依靠创新驱动,努力做保护生态和保障资源的双赢者;要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做大自然的呵护者。
    西南能矿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已建立了《绿色勘查钻探施工机场管理办法》、《绿色勘查钻探施工现场运营管理制度》、《绿色勘查钻探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绿色勘查野外作业质量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野外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绿色勘查的工作程序。并出台了绿色勘查的具体标准。 
    随后,国土资源部在《关于完善地质找矿运行机制实现重大突破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明确指出,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调整优化勘查开发总体布局。调整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勘查技术方法,大力推进绿色勘查。
    第五 数字化、智能化勘查步伐将加快
    科技创新的加快推进,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使地质勘查新动能日益强劲,为地质勘查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域。早在2015年3月,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撰文提出,近年来,随着大量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中国的地质工作,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比如,现在的找矿工作就可借助云计算技术将找矿依托的四大系统——地球动力学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加以连接,达到自动提取、分析、综合和评价四个系统与找矿有关联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最后达到确认、圈定、评价区、矿床乃至矿体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协同合作,成功将研发的新一代地质调查ABC工作模式应用到1∶5万区调中,极大提高了区调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了破解关键地质问题的能力。地质调查ABC模式就是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工作模式。在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的基础上,项目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新一代智能地质调查系统。该系统根据地质大数据的特点,集成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重点开展了地质大数据非结构数据(定性数据)、地质空间数据(定量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地质工作自全流程数字化后,正式拉开了智能化的序幕。
    第六 “三深”科技创新战略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
    2016年底,国土资源部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科技“四位一体”的科技战略。这表明我国将加快对“三深”矿产的勘查与开发。
    深部找矿和采矿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地球深部蕴藏了绝大部分的资源和能源。如果我国固体矿产勘查深度达到2000米,探明的资源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另据估算,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总资源量约3万亿吨,有商业开采潜力的达750亿吨;海底富钴结壳中钴资源量约为10亿吨;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资源量达880亿吨。据预测,未来全球油气总储量40%将来自深海。
    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据统计,未来10年内,我国将有1/3以上金属矿山开采深度达到或超过1000米。但深部开采面临最迫切的问题是:采深越大,难度越大。现有的采矿模式、采掘装备、采矿工艺技术,远落后于深部开采发展的需求。因此,从现在起,针对2000-5000m 以深的“三高能”的开采环境,我们必须寻求超深采矿理论与技术的新突破,解决矿岩储能的控制、避灾与矿岩储能转化与利用的技术,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深地开采”的道路来。要实现深部绿色开采,支撑深部采矿集约化、连续化、遥控化和智能化,采矿理念、模式、技术都必须有创新性的发展,国家要大力研究、引进、开发智能采、装、运设备,智能导航技术,等等。
    深海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以油气为例,据统计, 全世界的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400亿吨(油当量),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约占全部油气储量的34%,探明率大约为30%。已有资料表明,在丰富的海上油气资源中,大陆架占据主要部分,约为60%左右。深水、超深水的资源量也不容小觑,占全部海洋资源量的30%—40%,深水是世界油气的重要接替区。2014年,全球海上油气资源年开采产能已经达到10亿吨,其中深水油气年产能超过2亿吨,约占全球年油气开发量的一半。
     我国海域辽阔,仅南海海域面积就达300万平方公里,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相当于中国全部油气资源的1/3。其中九段线内约为200万平方公里,传统疆界的油气资源储量约为350亿吨,约占我国全部油气资源储量的1/4,其中70%的油气资源都蕴藏在海面300米以下的深水区。现在,我国共有四个海上油气产区,南海是我国未来海洋油气资源开采的重中之重,具有成为全球第四大海上油气产区的开发潜质。
    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查发现,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预测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预测西沙海槽、琼东南海域、神狐海域及东沙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744亿吨油当量。而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和神狐海域水合物矿藏均超千亿立方米。5月18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圈定了11个“可燃冰”矿体,储量惊人。
    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据科学家分析,太空中很多星球可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物资源。以月球为例:地球上最常见的17种元素,在月球上比比皆是。如铁,仅月面表层5厘米厚的砂土中就含有上亿吨铁,而整个月球表面平均有10米厚的砂土。月球表层铝、铬、镍、钠、镁、硅、铜等金属矿产也十分丰富。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计为71.5万吨。从月球土壤中每提取一吨氦-3,可得到6300吨氢、70吨氮和1600吨碳。此外,还有丰富的钍、铀。月球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除了深空对地观测外,已经实现了三次载人航天,并向月球表面发射了“嫦娥号”无人探测器,目前中国正在开发新一代多用途载人飞船,预计在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科院院士叶培建先生5月8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举行的小行星探测学术报告会上表示,小行星资源开发必将是未来航天发展方向之一。“我国只要去做,10年内就能开展示范性工程;要实现大规模开采,大约需要50年左右。”
    第七 用自有资金进行勘查风险勘查的时代已经到来
    9月2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再取消一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其中“国土资源部和地方国土部门都有的地质勘查资质审批”,由于“企业反映较大,认为地质勘查单位可以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这次在全国范围内上下联动、同步取消。”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重点转向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结合此前即2017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方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产业经济博士张恒先生的微信公众号“地动翼”认为,这标志着地勘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任何一个有技术、有资料的团队,都可以组建初级矿业公司。你可以在空白区或前人没有找到矿的区域直接申请探矿权,而且可以自己融资或投入自有资金进行勘查。有了初步勘查成果之后进一步融资勘探或者转让给高级矿业公司。地勘人的“知本”将转化为“资本”。矿产资源市场主体将大大丰富,勘探-开采模式彻底变革,初级矿业公司将源源不断的为高级矿业公司/大型矿业公司提供矿产地或者自己成长为更高级的矿业公司。地勘人员的黄金时代即将真正到来。你有技术、有能力,准备迎接风险勘查时代吧!
    第八,中国跨国矿产勘探公司将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目前,全球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市场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世界前八家跨国矿业公司拥有全球矿业资本市场75%份额,控制着世界大部分的铁矿和铝土矿资源。据有关资料,全球排名前五到十位的跨国公司,占有全球铁、铜、铝、锌5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三个国家铁矿石占世界产量的60%,占世界贸易量的90%。智利、秘鲁、印尼占世界铜产量52%,贸易量90%。
    近年来,西方国家重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西方国家的矿业巨头和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早已占据的资源领地,不断加强兼并和垄断重要矿产资源。在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做大不应是我国矿山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做大的基础上,做优做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才能在全球矿业舞台长袖善舞。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在世界矿业产业价值链条中占有重要份额和地位。将矿业作为先导性行业,优先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矿产勘探、开采、加工、消费以及矿业投资、交易方面的合作,对促进我国矿业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地说,我们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矿山企业必须树立全球化经营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并购与投资,学会在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积极向全球化公司转型,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其次,技术优势已成为企业竞争制胜和长盛不衰的基石。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应当中国大型企业成为全球性大型公司的不二选择。最后,如何让自身品牌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国际用户的认可,是中国矿山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中国企业应当通过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尊重当地文化与宗教信仰、关心社区发展、依法合规经营,来进一步强化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尊重与认可。
    第九,共享理念将贯穿于勘查开发的始终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包容共享型矿业开发机制将是矿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国家将积极实施资源惠民工程,健全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使资源收益进一步向原产地倾斜,增加当地民众的获得感。国家正在探索贫困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资源收益改革,对贫困地区开发矿业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倡导矿业社会责任,构建矿产勘查与开发单位与社会群众利益共享机制,鼓励勘查与开发单位投资当地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等社会民生事业,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将成为国家的价值取向。
    第十,地勘文化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优秀的地质文化是地质事业薪火相传的思想灵魂,是地质工作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是激励地质工作者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对于地质事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地勘行业传承地质文化,弘扬“李四光精神”,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地质人员来说,他们成长与生活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需要时时面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的现实考验。比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勘行业确实已经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返顾的选择和从业者始终如一必须坚守的职业了,年轻一代更多的向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业,地勘单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改行”、“跳槽”时有发生。 比如,我们的年轻学子愿意报考地质院校的越来越少;我们地质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愿意到野外一线的越来越少,想方设法留在大城市的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丰富地矿文化的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
    要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构地矿文化的内涵,奠定地矿文化的深度,建设地矿行业的精神高地。 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矿文化建设成果,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中华传统文化、西方软实力学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  同时,要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总之,我们既要系统地总结与归纳我国历代以来的地矿文明与地矿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吸取世界各国在以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促进人类文明与进步过程所积淀的先进的地矿文化;同时要与时俱进,研究当今世界地质勘查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挑战与新机遇,从而使我们的地矿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地矿事业发展提供遵循、指引与方向。
  (中国矿业报记者 赵腊平2017-10-09 )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