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孙升林:
将煤炭资源概念扩大到煤系矿产资源
概述:煤炭地质工作在经历了十年黄金时期,但2012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巨变。按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思路开展煤炭地质工作,已经到了难以生存发展的地步。经过多次研讨,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决定将传统地质工作向两个方向扩展:一是提出煤炭全产业链清洁工程地质保障系统,二是转向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评价。
实践: 煤炭全产业链清洁工程地质保障系统是围绕当前对环境气候中的PM2.5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煤炭从绿色勘探、绿色开采、绿色使用、绿色恢复,到矿井修复的一系列思路。比如,除绿色勘探外,我们重点关注的还有绿色生产中的煤地下气化,即变物理产煤为化学产煤。目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和澳大利亚碳能源公司合作的煤炭地下气化的示范项目正处于工程设计阶段。
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与评价中的煤系矿产资源是指赋存于煤和含煤岩系以及邻近地层中、与煤矿床有成因联系或空间组合关系的所有矿产资源。包括煤系能源矿产:煤层气、煤系页岩气、致密砂岩气、油页岩、煤系砂岩型铀矿,煤系金属矿产:煤中铝、煤中锗、煤中镓、煤中锂等,煤系非金属矿产:煤系高岭土、煤系耐火黏土、煤系石墨、煤系硫铁矿等。
总的来说,开展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开发有利于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有利于煤系矿产勘查、开发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除煤以外其它矿产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深化含煤岩系矿产综合勘查评价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开展的相关项目有:中国煤系共伴生矿产评价,特殊和稀缺煤炭资源调查,山西平朔地区煤中锂、镓资源调查评价,24项煤盆地铀矿地质调查,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含煤岩系矿产综合勘查评价研究,特殊用煤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等。其中,2014年~2016年,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实施的“煤系矿产资源综合调查评价”,以煤炭综合高效利用为前提,系统树立了我国每种金属元素异常分布特征,结合煤金属元素异常分布情况与区域地质地球化学成矿背景,划分了9个煤中金属元素成矿区/带。
体会: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的原则。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与供给潜在安全隐患巨大。“贫铀、缺气、少油、富煤”的能源结构给能源工业健康发展和生态能源战略提出了挑战,煤炭主体能源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应该向煤基绿色能源和工业原料方向发展,这就要推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推进煤炭由分散燃烧向集中化处理转变,推动单一的煤炭资源开发向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转变。而这项工作必须支持“以煤为主、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的原则。
综上所述,将煤炭资源的概念扩大到“煤系矿产资源”,对我国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的相关工作刚刚开始,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支持和关注。
西南能矿集团董事长李在文:
走出绿色勘查这一能矿产业转型发展新路
概述:西南能矿是贵州省委省政府2012年按照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组建的国有大一型企业,是由贵州省国资委、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有色地勘局、贵州省煤田地勘局等6家股东组成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是贵州省政府九大投融资平台之一。
2016年5月,西南能矿在全国地勘局长会上发起了绿色勘查的行动宣言,启动实施绿色勘查构建和谐地矿。目前,整个绿色勘查约占勘查成本投入的5%左右。去年共复垦187个基台,槽探复垦面积约428平方米,恢复道路25798平方米。
实践: 1.建设“三型能矿”。
即建设生态环保型的绿色能矿、科技创新型的智慧能矿和资本运营型的金融能矿。将绿色勘查列入招标条件。创新防治手段和工程布置,使用轻型化集成化勘查施工设备。探索建立矿业直接融资、商业性勘查、能矿产业基金运营等金融新模式。
2.树立四大理念,注重“三大实践”。
树立“环保、和谐、高效、法治”四大绿色勘查理念。抓好示范引领、技术创新、固化制度规范。去年,在实施的50个勘查项目中选择了7个项目进行绿色勘查的示范,并组织环保地质工程有关专家对绿色勘查方案进行了评估。经鉴定,土地占用大副减少,也提高了效益。规定勘查项目必须要和当地的扶贫计划相结合,由此保障勘查区内在和谐。
3.建立绿色勘查行业标准。
通过去年的实践,建立了4个标准:《绿色勘查固体矿产技术标准》、《煤层气绿色勘查技术标准》、《固体矿产绿色勘查预算标准》、《勘查项目管理的暂行办法》,保障了地质勘查项目在绿色勘查过程中有据可依、有规可循。这4个标准作为企业标准,于今年2月份正式实施,推行几个月以来,已取得积极效果。
体会:绿色勘查是企业千金难买的隐性资产。
虽然实施绿色勘查勘查后,成本看上去是增加的,但其他方面的成本实际是降低了。总体来说,实施绿色勘查易于操作,经济可行,成本可控,可复制推广。
从长远发展来看,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更应该算生态账、资源账、民生账,绿色勘查是企业千金难买的隐性资产。企业在勘查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修复,注重与当地政府和居民沟通,参与扶贫等公益工作,以树立良好形象,实现勘查区内部和谐发展。
贵州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周琦:
以旅游资源大普查服务贵州大旅游发展
概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的重要指示要求,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将“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作为贵州跨越发展的三块长版,提出将贵州打造“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举措。
贵州省地矿局敏锐地认识到在加快旅游发展工作中,地勘单位应及时拓展地质工作服务范围,充分发挥好旅游地学人才优势,做好地学科技支撑。
2016年4月,贵州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全面掌握贵州省旅游资源情况,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5月初启动了16个县(市、区)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试点。6月初,全面启动旅游资源大普查。
实践: 1.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组织实施。
贵州省政府印发《关于开展旅游资源大普查的通知》对相关工作做出安排部署,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综合组、技术组、协调组、宣传组以及专家资源委员会等。专家咨询委员会设13个专家组,涉及地学、建筑、水利、林业、国土资源、文物、党史、发改、体育、旅游、测绘等方面。技术保障方面,制定技术要求、明确普查对象、明确分类标准、明确数据库建设要求、明确成果和图件提交形式。进行试点和全员培训、质量监控保障,发挥好地勘行业优势。
2.普查全覆盖,成果亮点多。
旅游资源大普查由贵州省地矿局等三家国有地勘单位具体实施,同时组建89支普查队,438个普查组、2200多名地质专业技术干部,实施群专结合,全省10万群众参与。普查覆盖全省89个县(市、区、特区)1466个乡镇(街道办)17309个行政村(居)。
全省普查登记旅游资源82679处,其中新发现51626处,占62.44%。已普查登记的资源中,优良级旅游资源7607处(新发现2689处),占资源总数9.20%。经普查筛选、整理、归类,形成了贵州省旅游资源综合体名录。共收录各类综合旅游资源3265个,其中世界级7个,国家级871个。
3.创新技术标准,工作技术含量高。
贵州旅游资源大普查办公室制定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实施方案》、《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技术要求》。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结合贵州省实际将贵州旅游资源划分为12个主类、42个亚类、210个基本类型,新增加了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山地体育、康体养生4个主类。
4.制订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地学支撑计划。
根据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贵州省地矿局制定的地质工作十大计划(2017-2020年)中,专门制定了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地学支撑计划,安排部署了优良旅游资源详查工程、地质公园建设工程和地质遗迹调查等三大工程。目前贵州省地矿局相关地勘单位与相关县市区达成近30个省级、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公园建设的申报意向或合同。为进一步抓好这项工作,贵州省地矿局专门委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办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培训班。贵州省地矿局地勘单位技术骨干和市州县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
体会:地勘行业服务大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贵州省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充分证明,贵州地学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依托这些成果,贵州可建成完整的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州)县(区)乡村级地质公园体系,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地(地质)公园省。依托本次地质旅游资源大普查成果,下一步计划以地质公园为主建设10~20个“地学旅游研学基地”、5~10条地学精品旅游线路、3~5个重点地学旅游区、3~5个地学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等。
贵州省地学旅游后备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后劲十足。大旅游需要大地质支撑,地勘行业通过转型发展,服务大旅游产业前景广阔。地质科技工作者应围绕需求建功立业。
上海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所所长史玉金:
全方位提升地质工作服务城市发展的能力
概述:上海城市地质工作起步较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2004年以来,上海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相继开展了三维城市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示范、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地质大调查以来,上海地质工作始终以服务城市发展、保障城市安全为重点,在城市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地质资料集群化与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实践: 1.开展三维城市地质调查。
这是我国首次系统开展的城市地质调查和评价,由国土资源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开展,2004年4月正式启动,2008年12月完成成果验收。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面临的重大地质问题,在整合利用已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地质调查手段,开展三维地质结构、地质灾害及地球化学环境调查,建立开放、动态的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和决策依据。
首次建立了上海市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升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精度,初步实现了控制深度达数百米的全市域、不同地质结构的“透明化”显示。
2.提高海域地质调查精度。
2011年9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上海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合作开展了“上海市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监测预警示范”,成为城市地质由陆上向海上延伸的起点。
上海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精度由1∶100万提高到1∶25万,建立了海陆一体地下地质结构;编制了工作区多个年份统一基准面的水下地形图,获得了重点海域岸带冲淤规律;初步构建了海陆一体多技术方法融合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目前,海岸带地质调查与监测成果已应用于海岸带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领域。
3.建立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创新了“两局两委”部门联动的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模式,建立了地面沉降防治服务于重大市政设施安全的沉降监测与预警机制。发布了国内首个区域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率先建成了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
4.水土环境调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较大成效。
查明土壤和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环境状况,建立了土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通过对全市1∶25万、中心城区1∶5万精度的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调查,获得了54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数据,掌握了土壤近30年重金属元素含量累积趋势。结合具体工业用地转型需求,开展了工业用地转型水土环境调查评价,该成果成为工业用地转型利用的重要依据。开展滩涂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该成果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技术支撑。
5.建立了完善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
创新性地建立了商业性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约束机制,为实现地质资料汇交与集成管理的全覆盖提供了法制保障;建成覆盖全市的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中心;构建多层次的“1+X”地质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平台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了地质资料信息多元化服务机制。
6.综合谋划未来上海地质工作。
目前,上海已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编制。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共同编制了《上海后工业化时期地质-资源-环境调查与应用示范(2016~2020年)》实施方案。具体包括:开展后工业化时期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加强地下空间资源探测与安全利用研究,深入开展新成陆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地质灾害分区管控示范研究,建设国土资源空间一体化监测体系,建立国土资源地质信息服务平台和地质成果信息化和社会化共享体系。
体会: 1.部市合作机制实现了国家地质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
上海城市地质工作经验表明,部市合作机制,使国家地质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基础地质调查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应用更加及时,地质工作也逐步融入了政府管理流程,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2.开展新时期城市地质工作要有综合地球科学思维。
当前,我国许多大城市正处于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迈进的发展阶段,存在建设用地规模接近极限、水土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地质工作中,要以成果应用为主线,融入政府管理流程,构建地质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注重地质资料的充分利用,加强地质资料汇交和共享;强化地质相关工作立法;坚持综合地球科学思维,多学科集成创新,提升地质工作服务能力。(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