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全面部署开展“十四五”矿产资源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提出“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对策建议。通知强调,要把握“十五五”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总体要求,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科学谋划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强矿产资源规划引领管控,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约束性。加强科技创新,全面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推动矿产资源快速增储上产、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和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双碳” 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本次规划把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摆在了突出位置,作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它将打破传统矿业发展思维定式,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保障国家战略性矿产安全供应的同时,推动矿业行业告别 “高耗能、高排放” 的旧模式,朝着 “绿色化、智能化” 的方向大步迈进。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次规划的编制,更是一次矿业发展理念的重塑与升级。
此次规划拟突出两大核心导向,犹如双轮驱动,引领矿业行业驶向全新的发展轨道。
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化转型。规划将明确一系列具有约束性的硬指标,像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具体任务、清洁能源在矿山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升目标,以及循环经济在矿业全产业链中的深度发展路径等,力求推动全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30% 以上。通过这些量化指标,促使矿山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每一个生产环节,从源头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
另一方面,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 AI 找矿、无人化开采、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领域,规划将通过政策引导,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关键要素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集聚。以 AI 找矿为例,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能极大提高找矿的精准度与效率,缩短找矿周期;无人化开采借助 5G、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采矿作业远程操控,降低人员安全风险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构建 “技术 + 数据 + 场景” 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让矿业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绿色低碳转型的背后,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它们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大门。
在能源替代方面,风光储一体化、绿氢制备技术在矿区加速落地,为矿山能源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路径。山东黄金、紫金矿业等企业率先行动,通过自建光伏电站,利用太阳能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柴油发电,取得了显著的减排效果,单矿年减排量可达 20 万吨以上。绿氢制备技术的发展也为矿业能源转型带来了新的希望,绿氢作为一种零碳能源,有望在未来成为矿山的重要能源来源。
循环经济理念在矿业领域得到了深入贯彻,尾矿制砂、废石回填等技术的普及率不断提升,目前已达到 40%。安徽、江西等地积极开展 “无尾矿山” 建设试点,通过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率突破 75%。这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还降低了矿山对新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碳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马钢矿业、紫金矿业等企业充分利用 5G 技术的优势,搭建了 5G + 碳足迹监测平台,实现了对开采、运输、加工全环节碳排放的实时追踪。通过对碳排放数据的精准分析,企业能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减排决策,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引领下,技术创新成为矿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启“智能矿业” 新时代,重塑矿业竞争格局。
AI 驱动的勘查革命,让找矿效率实现飞跃式提升。《全球矿业发展报告 2024》指出,AI 算法将找矿效率提升 50% 以上,为矿产资源勘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在我国,锂、钴等战略性矿产勘查中,通过卫星遥感与机器学习结合,发现隐伏矿体成功率提高 30%,极大地提高了找矿的精准度和效率。科技巨头华为、百度等跨界与矿业企业合作,开发出 “数字孪生矿山” 系统,利用数字技术对矿山进行全面、精准的映射,实现地下开采可视化、风险预警实时化。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在安全环境中,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掌握矿山的运行状态,提前制定应对策略,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
无人化装备集群的落地,更是为矿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露天矿,无人驾驶矿卡已实现百台编组运营,成为矿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无人矿卡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在地下矿场景中,防爆机器人、智能钻探设备逐步替代高危岗位,金川集团等试点“无人采矿工作面”,事故率下降 60%。无人化装备集群的应用,让矿业生产更加安全、高效,也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护航,一系列制度创新举措正为矿业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动能。
新矿产资源法的落地,为矿业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它明确了“竞争性出让 + 物权登记” 矿业权制度,打破了传统的矿业权获取模式,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公平、透明。新矿产资源法还允许数据、技术等要素参与资源配置,为科技型企业进入矿业领域扫清了障碍。这一变革不仅吸引了更多创新力量涌入矿业行业,也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激发了市场活力。
标准体系的完善,是矿业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零碳智慧矿山建设规范》《矿产资源数字化勘查导则》等标准的制定,涵盖了勘查、开采、选冶、运输等各个环节,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它们的制定和实施,将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 向 “标准引领” 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在标准的引领下,矿山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推动矿业行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随着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矿业行业将迎来“绿色化重塑、智能化蝶变” 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时代赋予矿业的历史使命。
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应紧紧围绕“双碳” 目标,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持续加大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加速技术迭代升级,积极探索创新应用场景,推动生产方式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政府需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优化配套政策措施,为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强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促进绿色矿业集聚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矿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国际矿业组织、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矿业在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矿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人才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矿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为全球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新一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不仅是一份关于资源开发的蓝图,更是一曲产业变革的进军号。当绿色低碳成为矿业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成为产业升级的引擎,中国矿业定能在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走出一条“发展与自然共生”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史京玺 绿色矿山网 2025年09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