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谓几起几落,中国地质勘查投入如过山车般经历上升期到达顶峰之后,开启了下降期。抛开市场环境影响因素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反思:
1.投资管理的问题
投资形式单一
近些年来,由于地勘单位一直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知识陈旧,视野狭窄,财务管理仅限于会计核算、成本控制等,而对于投资决策特别是资本运作等涉及甚少,甚至不参与单位的重大决策活动。即使涉及一些重大的投资活动,也往往是设备投资、项目投资,对于证券投资:
一是因循守旧,害怕失败,害怕承担风险;
二是知识更新速度慢,对证券投资了解较少,不知道如何运作,同时也缺乏经验。
因此就出现了投资形式单一的局面。
投资范围较窄
目前,许多地勘单位大都围绕地矿做文章,很多投资项目都是地质勘查施工、建筑施工、矿产开发,很少涉足其他领域。我们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
一是前些年地勘单位比较封闭,对其他投资领域缺乏相关的认识和知识,轻易不敢涉足;
二是思路不开阔,感知和认识市场的能力较差,找不到适应本单位运营的市场空间;
三是思想观念陈旧,进行项目投资只局限于使用内部人员,不敢和国家或社会科技机构进行合作,发展一些新型的、科技性的产业。
市场调查不深入,盲目上马
近些年来,地勘单位投资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失金额上百万元的投资项目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根源就在于:市场调查不深入。
这些单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对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国家政策、地方法规一知半解,市场调研只浮于表面,凭感觉办事,凭主观想象,凭过去陈旧的经验拍板,思维方式老化,风险意识不强,对变化无常的市场形势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盲目投资,匆匆上马,从而导致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是严重亏损;
更有甚者,一些地勘单位申报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以投资的名义向局里要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凭空捏造,闭门造车,这样的投资缺乏价值。
多种经营缺乏创意,规模小,管理跟不上
长期以来,多种经营项目虽然解决了地勘单位的一些问题,如安置了闲置职工、改善了职工的福利待遇、促进了主业的发展等,但是投资盲目、产权不清、管理粗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首先,多种经营投资缺乏创新。从实际情况来看,涉及传统产业的较多,高新技术产业不多。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今,缺乏科技含量的产业发展速度很慢。
第二,开拓精神不强。地勘单位的不少多种经营企业,不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眼光只放在内部市场,满足于“工资能发点、奖金少拿点”,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
第三,经营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由于多种经营项目规模小,为了降低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环节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一人说了算的情况比较普遍。
第四,产权不清晰,机制不顺畅。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和许多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在项目投资上,一直存在着投贷不分、责任不清的投资现象,一些单位在扶持多种经营企业问题上,认识比较模糊,从扶持的角度考虑问题较多,从效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较少,所以一旦出现亏损,主业仍会借出大量的资金给予扶持,结果造成更大的损失。
2.财务管理的问题
管理层级多,财务管理分散
地勘单位下属单位众多,各单位离集团本部较远,二级单位下设子公司、分公司,有的下设工区或项目部,财务经营管理较自主,集团总部统一管理难度大。长期以来,地勘单位形成了局对所属地质队等二级单位垂直领导的格局,
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
财务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的管理以间接管理为主,各单位拥有充分的财务决策权。这种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难以统一和协调。现有体制下,财务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仅限于会计报表的管理,无法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地监控,弱化了财务管理的调控功能。
经营种类多、财务管理资源与企业发展不适应
地勘单位积极开拓与发展多种经营,推进了地勘单位走向市场,促进了队伍稳定和经济增长。由于各类投资经营项目较多,加之一些项目属于安置职工项目,导致后期形成了一定量的产业相关性很小的经营主体,出现了政策扶持性的多元化产业格局。然而这些项目的规模经济效益很差,分散了财务管理资源,导致主业财务管理资源需求不能集中到位。
财会队伍相对薄弱
目前大多数地勘单位财务人员长期从事业机关财务工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多年,要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须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而高级财会管理人才少而又少。有的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仍是领导投资分配行为的传声筒和计算器,表现为参与管理程度低、信息利用低、决策建议少等。
承包责任制还存在一些问题
进入市场以来,承包经营责任制一直为地勘单位的经营管理所采用并带来了很大的效益。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一点就是受利益的诱惑,产生短期行为,缺乏后劲,而且包袱越背越重。
从近几年审计及财务检查情况来看,有的二级承包单位存在两种倾向:当承包指标可以超额完成时,核算上就留一手,搞隐匿利润;当承包指标可能完不成时,就搞虚假挂帐,造成虚赢实亏,潜亏严重。这些现象为以后完成地质勘探工作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带来很多麻烦。
资本金严重不足
资金充裕与否影响着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地勘单位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造成资本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困扰其可持续、规模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我国部分地勘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表现在: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规划与地勘行业的战略目标脱节;
地勘行业高层管理者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主管经理没有担负人力资源管理职责;
不同层次和职能的各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人力资源保持和利用的有效性不够;
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部分地勘部门上下没充分认识到绩效考核作为管理职能的强大作用,缺乏科学、系统的绩效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与管理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的应用脱节于地勘行业总体目标的实现。
希望这些问题,能给大家一些启发,留给更多人的反思。(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