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县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县长封杰做先进经验介绍,他说:神木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石英砂、岩盐等矿产资源,其中,尤 以煤炭储量最为丰富,已探明储量500亿吨,含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0%。神木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过去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模式,给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压力。近年来,我县按照国土资源工作新定位,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抓手,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集中布局,夯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基础
坚持“集约化、集群化、绿色化”思路,规划建设了“六大工业园区,八大兰炭产业集中区”,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原则,积极引进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兰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六大支柱产业。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一方面,实现了企业的规模集群发展,促进了土地资源的规模集约利用;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就地转化利用,既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也减少了资源损耗。2015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59.1亿元,煤炭就地转化率超过了30%,实现了工业增产增值与资源节约集约“双赢”。
二、技改升级,循环发展,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坚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理念,按照“上大关小、淘汰落后、产业升级、扩能增效、循环发展”的思路,先后关闭小兰炭厂118户,淘汰落后产能1009万吨,关闭砖厂60多户,关停小火电机组5个83兆瓦,收回国有建设用地130多公顷,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建立完善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煤—电—载能—聚氯乙烯、煤—兰炭—载能(金属镁)—化工(建材)、煤—煤焦油—燃料油、煤—甲醇—醇醚产品”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积聚发展、环境综合保护,基本实现了企业之间、工艺流程之间能源资源“闭路循环,吃干榨尽”,促进了园区内循环、产业链循环、企业自循环,形成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能源循环利用格局,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三、创新思路,项目引领,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益
按照“科学规划、试点先行,统筹协调、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煤矿采空区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治理项目25个,治理采空区16300亩,回收残煤2300万吨,上缴税费10亿多元;在采空治理区上马光伏项目9个,装机总容量达到670兆瓦;整理耕地近2万亩,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移民新村和移民安置点,实施移民搬迁3336户13337人,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个利益兼顾,群众、政府、企业三方利益兼得”。积极引进神华、华能、鲁能、陕煤等国企集团建设大型资源转化项目,落实了“一矿一企一山一沟”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发展了“金山银山”,保护了“绿水青山”。加强县域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累计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平方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2%。
四、创新机制,强化监管,规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秩序
按照“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要求,全面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将全县217个地方煤矿整合为116个,年产能由8242万吨提高到16935万吨,单井生产能力提高了1.9倍,培育发展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骨干,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新格局。通过资源整合,矿井后退式壁式开采技术加快推广应用,煤炭资源绿色安全开采能力显著提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矿业秩序得到根本性好转。加强了矿山地测机构和企业地测队伍建设,强化资源储量动态管理。建立了资源节约开发倒逼机制,实行矿山企业闭坑验收回采率核算制度,实现矿产资源补偿与储量消耗挂钩。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监察网络,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巡查台账,切实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先开展“十二五”时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保护专项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建立完善整改台账,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打击破坏资源、非法采矿行为。实施卫片执法和节约集约“双管齐下”的耕地保护措施,健全完善了耕地保护责任机制、耕地保护“约谈问责”机制、土地督察预警机制和动态巡查制度,连续六年“零约谈”、“零问责”。
我县在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技术、制度、管理创新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深知,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下一步,我县将以巩固创建成果为抓手,着力完善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制度体系、运行机制,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工作再上新台阶。(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