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国家陕北能源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索

时间:2015/6/27 14:08:15

                        一关于陕北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战略问题
    榆林生态环境及其脆弱的特征,决定了该区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重建难,决定了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生态的措施,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治沙治土工作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搞好。该区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矿产资源质优量多,水资源量相对富集,水、矿产资源相伴的特点,特别是优质煤炭资源埋藏浅、煤层厚的特点,既决定了煤汽油大开发的必然性,又决定了防止低水平开发,制止乱采乱挖和制止高污染的粗加工方式,就成为多个相关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该区域城镇化相对滞后,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群众脱贫致富速度缓慢,受教育与科技文化程度偏低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污染控制水平低,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先染污后治理”,“先上马后规范”的开发方式还有相当大的市场,以及生态环境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改善生态环境和“高起点、大规模、集约化”的开发目标产生多方面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的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定位绿色发展、实施带动战略为宜。
    二、关于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以矿产资源的优先开发,带动城镇化,带动群众脱贫,带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带动生态环境的改善,简而言之,应是一个全方位的带动战略。
    第二,矿产资源的优先开发,必须走“高起点、大规模、集约化”的开发路子,而且要与城镇化建设,二、三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规划、同时设计,探索捆绑式发展的模式。第三,环境保护与开发实施积极保护,定位绿色发展的战略。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以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技术标准设计,即从技术设计的角度体现开发带动战略和捆绑式发展的模式。
    三、关于能源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分类指导问题
    长城沿线风沙区治理   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一带,包括榆林地区北部6个县(市),土地面积3.37万平方公里。该区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三北”防护林重点地区。区内植被稀少,干旱缺水,风蚀沙化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主要症结。应实施植树造林种草,防风固沙,控制荒漠化,因地制宜进行乔、灌、草结合,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沙地绿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设施养殖业。新推荐的重大措施是: (1)以神府沙区为中心,新建立一条30000~50000亩的葡萄生产带。(2)以节水保水技术为突破口,建成2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利用神府煤田、靖定汽田国家级现代化开发机遇,在60万亩高产田开发的基础上,大力搞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面向工矿,面向内蒙、宁夏。将此区建成一个与工农业遥相呼应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风沙区以南和崂山以北,包括榆林地区南6县和延安市甘泉以北8个县共14个县(区),土地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力重力侵蚀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90%以上,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区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其基本思路是: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以强化降水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为中心,重点搞好建设植被、建造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发展养殖业四大主导措施。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实现山青水秀人富的目标。
    当前的突破口:(1)以深水平沟、大鱼鳞坑等大型工程措施为主,配置以优质高效经济林木为重点内容,建成以杂果为主的经济类型区。(2)重视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更新换代,以及深加工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是当前和将来粮食增产、增收最有效的保障措施,亦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加大新型优质高效生物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力度。(4)重视新型抗旱剂、保水剂、新型工程覆盖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引进与开发 

    四、关于新型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问题
    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粮食问题、种植业问题仍是一个焦点问题。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正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长期低下,才导致毁林毁草恶性循环的发展,故“解铃仍需系铃人”,只有将粮食问题、种植业问题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之上,才能实现永续的“山川秀美”。因此,特提出下列对策。
    在粮食生产的总体规划与目标要求上,要以确保区域内粮食总量供需平衡或基本平衡为妥。这是基于以下基本判断:其一,本区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脆弱,粮食生产不是农业生产的优势。其二,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任务重大;其三,水资源严重短缺,已构成了发展农业最大的资源障碍。其四,众所周知,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本区域粮食指标低了,不利于安定、稳定,但若把粮食指标提的过高,采取大抓粮食、硬上粮食的措施,对该区来说,在经济上和生态上付出的代价太大,对此,不能不引起多方人士的反思。其积极而有益的思路和做法是:
   (1)积极搞好粮食的生产与经营,以确保该区境内总量供需的基本平衡。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人均占有粮以300--350公斤左右为宜。
   (2)采取大稳定,小调整,重在提高、重在效益的方略,审时度势,主动逐步压缩不宜农耕地面积,积极调整品种结构,以优质高效为突破口。优先重视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粮食品种的发展。如大米、油料属陕西的短缺品种,榆林沙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开发优势,应大力鼓励,陕北的绿豆、荞麦、薯类;其既具备了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又具备了受益面广,便于大规模实施的特点,值得普遍重视。(3)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搞好三项基础工程,一是名特优、新奇异新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二是新型生产资料的开发与引进,特别是抗旱防寒设施和生产资料的创制和应用;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
   (4)高标准、严要求,首先在种子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5)推动全省蔬菜产业化体系建设  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切入点,推动该区域蔬菜产业化体系建设。蔬菜是本区域现阶段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较高、回旋余地较大的项目。也是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之一。当前要突出抓好粮菜间套和棚室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并积极在城市和蔬菜集中产区,再兴建一批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以完善市场体系。力争将本区建成陕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6)加快本区杂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   一鼓作气,将该区杂果业的产业化推向一个新水平,使杂果业现在和将来永远成为该区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当前的首要工作,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因势利导地将非适生区已配置的果树向优生区集中;二是搞好品种结构调整,有计划地更换优质品种,搞好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三是以建设百万亩外贸基地为突破口,实现技术、质量、机制的创新。组建集团化、一体化经销组织。陕北200万亩优质红枣、100万亩仁用杏,同时,充分利用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大好机遇,把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作为山区开发治理的主要措施,形成规模,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证明,搞好此项工程,可能是陕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潜力最大、优势最大、希望最大的首选项目。故坚定信心,在搞好老果区的技术改造和品种改造的同时,充分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行政领导、科技人员、农民群众、企业集团的积极性,让其尽快投身到这场意义重大的新型生态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去。
    五、关于切入点的选择问题
    1、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在主农区应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切入点,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方面以色列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值得学习与借签。同时,榆林的设施农业已经起步,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因为农业的水平愈来愈取决于工业的水平,用现代工业武装现代农业已成为生产的急需和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1)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直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同时,由于设施农业在少量有限的土地上实现了集约经营,提高了产出的效益和效率,大大缩小了农业生产的活动空间,这就为改广种薄收退耕还林还草目标的实现,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条件和可能;(2)克服了高寒多风等不利因素,发挥了日照充足的优势,延长了农业生产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3)加大了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需求;(4)广泛引进了市场机制,把广大农民纳入了市场经济这个主体;(5)密切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为工业品生产开拓了一个新的大市场。
    2、在生态条件严重脆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应以移民工程“执牛耳”。
    该地区实施大面积的生态移民已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现在国家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启动和设计生态方面的法律出台,这为该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对迁出去进行围栏保护提供了保障。二是该生态脆弱区目前还不是人口稠密区,异地迁移安置和就近相对集中的难度不大。据先前经验,只要借鉴三峡库区移民和扶贫开发中异地搬迁安置的办法,真正把这些人移出来,把人力暂时难以恢复的区域保护起来,靠大自然的修复功能使其自然恢复,是治理沙尘源最好的办法。三是西部大开发为生态脆弱区生态移民工程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在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开辟和培育经济发展带和经济增长点,加快这些地区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这为生态脆弱区人口撤出后进入城镇和集中区提供了条件。其具体建议有三: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全面科学规划西部地区的迁入定居区和迁出“无人区”;结合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在西部地区科学规划一些中心城镇,扶持其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成为生态移民转移的归宿;出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和异地搬迁安置的有关补偿办法,对其生产、生活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可供参考的范例是:锡林郭勒盟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围栏转移战略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规定对移民和就地休牧户免征“牧业三税”,对春季休牧户减征“牧业三税”;牧民在生态移民区内从事二、三产业的,三年内免征一切税,在实施围栏转移过程中,由国家投资建设的房舍、棚圈、水井等基础设施,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国家投入的50%--70%可归农牧户所有,其余30%--70%可在5—8年内回收,回收后产权全部归农牧民所有,不严格执行围封转移有关规定的,国家投入形成的产权要全部收回。
    六、关于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践中,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牵头运作,政府强化支持和组织,科技人员积极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组织管理形式,是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和效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希望政府能够予以高度重视和大支支持,加强引导,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到这项跨世纪的重大工程项目中来,要注意研究和总结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目前在陕西省的不少地区已经做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探索。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和实力,实践证明其开发方向正确,技术路线可行、组织管理严密,值得总结和推广。
    七、关于重视科技,千方百计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的科技含量问题
    建议在生态工程项目费用中提出一定比例(2%~3%)的经费,用于关键技术的超前研究、试验与示范,组织杨凌的广大科技人员直接进入西部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的主战场,实行科技承包或挂职实施,5年、10年不变,全程服务,一包到底,并与其成果、待遇等直接挂钩。
    八、关于生态示范区环境技术政策与标准问题
    1、能源矿区的开发,不能只是单纯的矿产资源及其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而应是定位绿色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不只是衡量它的GDP,而是衡量考核它的GGDP、既要把资源和环境的损失计算在内,率先实行绿色核算,使其成为实施绿色核算的国家示范区。
    2、制定基地开发的总体规划与分区建设规划,特别是要制定环保战略规划与分区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应以气带城,既以天然气的使用改善城镇大气污染,以电带矿,既以西电东送带动煤矿开发;以矿带生态建设,既以矿区建设带动周围生态建设和荒漠化防治;以生态建设与废弃的综合利用带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城镇三产发展,体现两部开发与山川秀美相协调的环境综合决策机制
    3、要明确制定每项资源开发项目的建设都应以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进行设计建设的环境技术政策,并为开发项目划定项目建设核心区,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区,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区,使之建成一个项目,造就一方绿洲,对 “三区”土地征用实行不同的环保土地政策,使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融合。
    4、在能源矿区,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十五计划》确定的四大环保标志性工程;
    以优先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施蓝天工程,基地内六个县城、10个生态工业园区和20个小城镇都应建设气化工程,榆阳市应建设集中供热工程,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以水污染综合整治和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实施碧水工程。工业污染防治应达到标排放,榆林、靖边、神木应总计建设15.6万吨/日污水处理工程,20个小城镇均应建设5000T/日污水处理工程,以及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以生态示范、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内容,建设100个生态示范村,生态补偿性建设耕地70万亩,推进绿色工程。以高科技和废弃物综合利用为依托,推进天然气产业键、煤化工产业键和生态产业键,实施朝阳工程,发展环保行业。同时,在主要能源矿区要建成国控、省控环境监侧站(点),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国家级榆林生态环境检测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充分利用3S技术,对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开发动态进行环境评估,建立中华环保基金会绿色版图工程生态示范与环保教育基地,开展国内外环保范例交流。九、关于行动策略的运筹问题
    从事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必须同时考虑的三大目标是:一是有利于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二是有利于当地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三是有利于科技人员的自强自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目前情况下,普及两大理论,实现两大转变是实惠的、实在的。两大理论是“TOP”理论和“farming system”理论。“TOP”的精髓是找到|“协调点”,farming system的关键是“由上而下”,应用之妙,在乎一心。
    TOP(科学家、行政管理人员、人民群众的英文简写)理论在区域性开发治理这样长期而复杂的大系统运营中,任何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落实,必须充分兼顾上述三者的特点和利益,缺一不可,其主要思路是:科学家、行政管理部门、农民群众三者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各得其果,各享其利,真正体现科学家出成果,行政领导出政绩,农民群众得实惠的理想模式。
    农业系统(farming system)理论在当前区域性治理开发过程中,往往是从上到下的指令性计划决策,忽视了对两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即新技术措施同旧措施效益比较,该项技术成果通过什么方法,具备什么条件方可推广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具体地块。采取该理论的基本点是改变计划经济的老做法,代之以面向实际,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向上推进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综合实力,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和科技知识由“送下乡到请到家”的转变。前者的奥秘在于效益的吸引,后者的玄机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转变的快慢与程度,决定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之大小,速度之快慢。
    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把生态环境的开发治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眼前利益紧密结合,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农民的需求、农民的欲望才是真正的动力源。通过切身利益的实现来唤起广大农民群众开发治理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实现把科学技术“送下乡”向农民群众主动“请到家”的转变。这就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实际的要求,既要有真招又要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
    需要关注和推进的三个新趋向,一是生态环境项目的产业化研究与探索;二是企业家阶层的大量介入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其有利于商品、商品生产、商品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孕育新产业,实现产业化。三是利用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之机,将一批干部直接安排到山川秀美的主战场,使之成为实干家、企业家。
    需谨慎处理好下列几大关系,即国家整体利益与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关系,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生态效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事关重大,必须谨慎理顺关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与策略。
    国家在榆林实施“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清洁能源政策,既是西部开发的重大项目,又是支持东部经济发展,同时又是显著改善东部大气环境的重大项目;既是带动西部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又是带动西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项目。西部的开发和东部开发在能源政策上,在榆林完满地结合起来了;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东部城市的大气环境改善在“三西三东”的能源配置上,在榆林结合起来了。而且,两两结合得如此微妙,千载机遇,前景辉煌。本文的宗旨就是探求榆林能源重东化工基地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完美结合。
    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是东部开发转向西部开发的一个结合点,是西部开发支持东部开发的一个结合点,是既改善西部生态环境脆弱状况,又改善东部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状况的一个结合点。设计建设的核心是增加和提高带动要素与制约要素之间的关联度,定位绿色发展,实施带动战略、捆绑式发展,其环境技术政策应该是实行绿色核算、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模式。因此,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行动方案,以生态建设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为引导,以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设计创新,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经营,多渠道投融资方式为依托,《中国21世纪议程》的国家示范区在不远的将来必将凸现,并与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带遥相呼应,成为西部大开发与山川秀美相结合的辉煌成就,成为生机无限的“塞上明珠”。 (鲁向平)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