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第25个全国土地日如期而至。今年土地日宣传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节约集约”已连续多年被定为土地日宣传主题,这次将“根本转变”作为落脚点,耐人寻味。
题相似,意不同。正是这句“根本转变”,引发了我们对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重新审视。当前,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质量总体不高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从未改变。然而,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持续过度损耗资源,土地的生存境遇及其承载能力发生着剧变。节约集约,在“不变”与“转变”中展现人地和谐之道,倾诉着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渴求。
我国看似广袤的国土空间里,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的陆地面积仅有180万平方公里,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许多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大规模的国土开发活动不仅对耕地资源形成挤压,还挤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空间,致使国土空间开发严重失衡。土壤质量持续下降,严重退化、污损和生态健康问题频发,再加上用地粗放的多年积弊,整个国土空间对人口、产业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已逼近“天花板”,大自然频频敲响警钟。
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进入“四化”同步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领域对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其他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粮食安全维系着十几亿人的饭碗,耕地保护容不得丝毫闪失;青山绿水关乎子孙万代生计,国土生态底线碰不得;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国强民富的基石,这条硬杠杠同样要保障。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就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作出指示。基本国情不可改变,资源约束无法回避,生态瓶颈难以突破。从土地管理角度看,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关键要立足整个国土空间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国土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早有谋划要求,也有措施制度,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了改革创新,各地节地新模式、新技术、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涌现。在节约优先战略导向下,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围绕“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综合利用、健全标准”,统筹增量与存量,以模范创建与示范引领为抓手,推动用地方式从增量扩张为主转向盘活存量与做优增量并举。其中,“多规合一”引领的规划节约,不动产统一登记主导的产权管理,为节约集约用地走向整个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统一管护开辟了道路。
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既是理念之变,也是行为之变,更是制度之变。我国每亿元GDP占用建设用地规模从288.8公顷降到102.7公顷,这种地耗分别是21世纪头10年美国、日本、韩国的2.3倍、8倍和4.8倍。地耗水平有差距,深度转型有潜力。新常态下,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面向民族伟大复兴谋划顶层设计,面向全域国土空间深化改革,构建节约集约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生产方式。这注定是一场“质”的飞跃,有待于通过理念更新、实践探索、法治建设和制度创新,让节约集约成为社会常态。
有了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华民族才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圆梦路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需要每个人的点滴努力;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更需要持续释放改革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