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的出路在哪里?是雾霾的出现将这个传统的能源工业打入了冷宫吗?是新能源让煤炭这个基础能源的地位下降?是全球整体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暂时的煤炭需求“低谷”,倒逼煤炭企业进行深层次的科技革命、结构调整?是因为宏观调整比例的不均衡,导致煤炭暂时建设超前,出现阶段性过剩?还是因为各地方区域性政策因素,将煤炭企业向违背市场规律的悬崖上逼,造成煤炭企业亏损严重,结果调整乏力?亦或是众所周知的国外进口煤大量涌入占领国内市场造的孽……
等等诸多的疑问,没有哪一项能确切地说明,当下煤炭企业在有史以来最低位水平线运行的根本症结何在?也许全球化经济运行规律的复杂程度,不是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出现的表象,就能给出确切的结论的。
来听听煤炭基层管理者发出的心声,也许会有所启迪。
产能过剩是政策因素、还是市场……
陕、晋、蒙三省接壤的地方,作为我国煤炭的主产区,每一个时期的煤炭走势如何,在这里都能最先显现。特殊的位置,让它承担了不一样的使命:煤炭紧俏的前几年,国人把这里称为“金三角”;煤炭大面积开发,造成严重污染,带来许多社会问题,这里被称为“黑三角”;现在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炭人又将“金三角、黑三角”变成了“殇三角”。
煤炭的症结在哪里?笔者做了一次深入的探访。
沿着这条再也熟悉不过的包茂高速公路北上,纵深晋、陕、蒙,感受煤海现状,也许能给煤炭尽快走出寒冷的冬天有一丝的启迪。
包茂高速公路是陕北煤炭南下外运的主通道之一(包括铜川、黄陵),笔者沿途看到有拉煤的大型车辆零零散散地通过,但确实没有了前几年运煤大货车拥堵黄金运输通道的景象,以前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因“堵”是无法确定的,有时要比预定时间晚到一天,而现在完全能按预期的时间到达目的地。第一站是铜川矿区,铜川是我国国民经济起步阶段西部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现在的铜川矿业公司9对矿井5对已经到了资源枯竭的停产关闭期,负担重、成本高、经营相对困难,遇到如此的煤炭寒冬,决策层也是无可奈何,4月份,局机关才发元月份的工资。总经理王蓬说:“按照市场规律调结构,是煤炭企业走出拐点,平稳运行的根本出路,但是,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在观念上进行深层次的转变,未来也许比我们现在想象的更严峻。”
中午笔者赶到的是一个由油企业投资、已经建成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也是笔者到达榆林神府煤田采访的开始。根据显现的规模和所处榆林煤炭腹地的位置、建设时间估算,这个矿最少年设计能力也在600万吨以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熟人说,矿井已经在2014年完成投资全部建成,现在停着,不能生产,一个原因是市场不好,煤生产出来不一定能卖出去,另一个根本性的因素是手续不全,谁都不敢动。虽然停着,而每天的固定费用支出是相当的大,并叹息地说,真对未来煤炭的前景担心。
在榆林,笔者采访了不少的地方小煤矿和三对年产量均在800万吨以上大型现代化矿井。由于煤价的走低,这里的地方小煤矿几乎都处于停产和微生产状态,府谷梦家塔煤矿的王总对笔者说,从去年他们矿机械化改造完成后,到现在就一直停着,主要问题是煤价太低,按照设计能力,只能保本,要有利润就必须超能力生产,这样风险太大,好在他们机械化改造的所有资金都是前几年煤炭好的时候积累下来的,他在银行没有一分钱贷款,能挺得住,等煤炭市场好转了再出煤,反正现存的资源是他自己的,早采、晚采都行。
国有大型煤矿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都在满负荷生产,而且5500大卡热值的煤从最高一吨550元跌到现在的每吨170元,许多国有重点煤矿承担着地方经济指标增长的政治使命,尤其在2014年煤炭开始步入低谷时提出的“以量补价”,个别大型煤企超能力生产在300万吨以上。
笔者采访一国有煤企的领导,他说,从去年的情况看,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职工的收入不下降,以量补价确实起到了暂时的作用,保证了各项经营指做标的完成。但是,市场需求是有限的,超能力生产对于煤质相对比较好的煤矿来说,这种杀鸡取卵的法,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煤质相对差一些的煤矿,这是不公平的,他们本身成本就高,煤质在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你超,降价,把他们就逼到死胡同了,特别是这样违背市场规律的“超能”,搅乱了区域性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体系,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三部委“限超”,能遏制煤矿“超能”生产吗?
国家发改委[2014]226号文件下发三部委《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对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究竟效果如何呢?
笔者采访一大型国有煤企的领导。他说,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的下发是非常及时的,是治理煤炭企业超能、扩能最得力的措施,“超能”通知确实遏制住了无证在建、无证生产的现象,但是,对煤矿超能力生产的限制,力度还不够彻底,根本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要完成GDP指标,煤炭工业是最大、最直接的GDP拉动点。
处在府谷县三省交界黄河边的冯家塔煤矿,是一个大型煤电配套项目,由于电厂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该矿设计产能的释放要通过外运实现产销平衡。正常情况下,每天的煤炭外运销量在1万吨以上,而整个3月份只销售了5000吨,矿井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总经理许召稳对笔者说,造成陕北煤炭低迷局面的根本问题是产能过剩和超能力生产,只有遏制住超能力生产,按照设计生产能力再压产20%,陕北煤炭结构调整的效果才能显现出来。
官方数字最能说明问题。作为第三产煤大省的陕西,1-3月份煤炭产量比2014年同期增加了5.69%,1-3月份该省累计生产煤炭8979.8万吨,比2014年同期的8496.47万吨增加了483.33万吨,增幅最大的是陕北延安和榆林两大优质产煤区,其中延安去年同期生产原煤135万吨,今年达到432.7万吨,增长220.52%;榆林由去年同期的2014万吨,增加到今年的3003.7万吨,增长49.11%。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煤炭风向标的神华集团,早已经看出了产能过剩必然导致煤炭深层问题的突出,所以在2014年7月做出限产5000万吨、减销6000万吨的举动。业界人士对此评论称,作为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销售商,神华集团此举将搅动煤炭行业深度洗牌,促进新一轮煤炭资源整合,这是央企平衡煤炭市场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
神华集团能做出这样的战略决策,而地方国有煤炭企业为什么还要采取“以量补价”的措施呢?一位不愿给笔者透露姓名的煤企老总说:神华集团是央企,而神华集团是真正的企业,神华能做到减产5000万吨,我们这些省属煤炭企业做不到,神华是承担了一种平衡煤炭市场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着想,而我们省属、市属企业,说是企业,实际上是半政府行为,一切都是从本位主义出发,为地方的GDP增长在作生产规划,难免有许多的局限性。
产能过剩已经不单纯是区域性的问题
笔者在内蒙古的准格尔旗露天煤炭开采现场看到,昔日规模宏大的开采、复垦、治理的成果让这个黄沙遍野的不毛之地,有了人为改造的痕迹,让沙洲披上了绿色。但是,煤炭市场的萧条,让这一座座叫不上名字的露天坑,在萧条中成了沙漠泛滥的源头、侵袭的目标。一眼望不到边的开采现场,几乎看不到机械、车辆和人,前面车辆过后泛起的沙漠,成了一条沙漠长龙,后边的车辆只好停下来等待好长时间,才能看清路线。沿途看到的全是昔日繁荣时期遗留下来的生活垃圾、煤矸石、和一堆堆的煤炭。由于风吹日晒,雨雪的侵蚀,这些残留煤的颜色已经开始由黑变白,简陋的工棚基本成了废墟,从这些已经无法居住的建筑的门牌安全标语上,能想象出前几年煤炭高位运行期间,淘金者在这里的辉煌。
在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正好遇见当年在内蒙古承包露天挖煤的老相识,叫黄拴鹏。他说,源于自己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看到这里经营挖掘机挣钱很容易,2012年初就和朋友合伙集资一次购买了6台挖掘机,放在露天采场准备挣大钱,结果只挣了不到半年钱,煤矿效益就不行了,而且一落千丈,在无奈的情况下,还是朋友介绍把挖掘机转移到云南挖铜矿,光运费就花了20多万元,结果铜矿也被停止开采,2台挖掘机放在那没有钱运回来,估计现在已经变成废铁了。自己回来也身无分文,怕被要账,不敢回老家,在这里的一家私人煤矿当安检员,一月挣4000元,这样一来就可以维持生活,根本的原因是在躲债。
老黄的遭遇以及笔者沿途看到的状况,就是内蒙古、陕西过度开采煤炭导致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后遗症,而且已经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无序、过度、盲目开采,已经将区域煤炭产业推向深渊。
在神华神东煤炭公司所在地的内蒙古上弯和陕西的大柳塔镇,笔者看到沿街的饭店和商铺有三分之一的已经关门,流动人口和车辆明显比往年少了许多。由于种种原因,笔者没有过黄河体会山西煤炭的现状,听神东公司的一中层领导说,山西比陕西更萧条,神华集团已经把山西宝德煤矿关闭了,直接原因是地质条件复杂,安全生产压力大,核心问题还是成本高,煤价低,勉强维持对整体市场很不利,还不如停了,把产量减下来。
煤炭上游是这样一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下游消费市场的境况如何呢?
笔者在此连线神华集团上海销售公司,这个公司每年销售神华煤炭在1亿吨以上,几乎占到集团煤炭产量的一半,作为一个能左右华东煤炭销售市场的风向标,对华东市场的情况,最有发言权。该公司一领导在电话中对笔者说,市场很严峻,根本的问题是煤炭多了,用户有选择的余地,如此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笔者联系驻秦皇岛码头一省属企业的煤炭销售经理,他说,在陕西省内煤炭就像是猪肉卖成了白菜价,很严峻了;而在港口不说白菜,有时煤炭连垃圾都不如,他们将一批压码头5400热卡的煤,在矿上每吨售价170元,已经变成了白菜,保本经营,而运到这里压港的费用不算,最后竟拍卖每吨160元成交。笔者连线广西在防城港专做外煤生意的中集能源公司,因为两广是缺煤省份,内地煤运过去成本很高,只能从防城港进口煤炭保证区域性能源的供应。公司的决策者说,进口煤的生意也无法做了,4月初同时从澳大利亚进口一船15万吨的褐煤,发热量在5500大卡以上,吨煤拍卖360元都滑档了,没有人竞标,最近想降到一吨300元处理掉,把握性还是不很大,这样再下去就赔死了,谁还敢再去做进口煤的生意。
以上种种现象、真实案例说明全球经济整体在下滑,处于“黑三角”的煤炭产业未来形势比想象的不知道还要严峻多少倍。作为煤炭企业,要按照国家三部委下发的通知,取消本位和区域利益,全国一盘棋,把“超能”彻底遏制住,把产量减下来,完全按照市场对煤炭的需求,进行深层次的科技创新,这才是煤炭的根本出路。(王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