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交流成果·凸显格局·探讨发展

时间:2015/6/11 16:18:47

                              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队长研讨会剪影
    7月的内蒙古大草原,美丽如画,风景宜人。由中国矿联地勘协会主办、主题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队长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如期召开。面对找矿突破纵深发展、资源供需急剧逆转和地勘行业分类改革的新形势,此次研讨会称得上是立意深远。她的成功举办,无疑会对推动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敢于担当,地质找矿结硕果
    作为会议承办方的内蒙古地矿局超前转企,以其独具魅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吸引着业界人士的眼球。“十一五”期间,该局共承担了各类地勘项目4093项,获得勘查资金70.76亿元。其中,中央地勘基金项目32项,勘查资金2.56亿元;自治区地勘项目832项,勘查资金30.25亿元;地勘单位投资、招商项目3229项,勘查资金37.95亿元。在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水资源及地热资源勘查方面,该局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初步探明特大型矿床2处、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26处;探明大型煤田7处、中型煤田7处,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700多亿吨,其中焦煤15亿吨;评价大、中型水源地20多处,施工地热井6口等。
    据统计,全国2105家地勘单位中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地勘单位,每年提交的地质报告、矿产地、地质储量和科研报告等也几乎都是他们所做。国有地勘单位活跃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持续提供着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海洋地质、航空地质等各项地质服务,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历史性地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和建设生态文明战略,这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可以说,在国有地勘单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推动了地勘单位向前发展。
    以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为例。1975年以来,该队共提交铁、金、锰、煤、铁矾土、海泡石、制碱灰岩、泥炭等各类矿产地58个;提交的铁矿资源储量超过了37亿吨,占全国已查明储量的5%,按目前的市场价值估算,仅此一项的潜在经济价值就可达10000亿元。此外,该队还为唐山城市建设、曹妃甸开发区建设,为河北钢铁集团、冀东水泥集团、开滦集团、三友化工等多家上市企业,为唐山市超过一半的建设项目,提供了资源勘查、工程勘察、地基处理、基桩检测、宗地测绘、地灾评估及治理等多项地质技术服务,累计超过11000项(次),可谓实现了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研讨会认为,“十一五”期间,尽管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的地质找矿工作依然从复苏走向了繁荣,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如今,我国的地质找矿工作呈现出“东部攻深找盲、中西部突破新区”的新特征,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深部找矿不断传出喜讯。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前4年,我国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28处,其中2009年发现398处,创10年来新高。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铁矿、铜矿等战略资源储量持续增长。安徽庐枞盆地泥河、辽宁大台沟地区、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地发现大型或特大型铁矿,仅2009年就新增查明铁矿资源储量35.2亿吨;西藏驱龙铜矿区、云南普朗铜矿区持续新增铜矿查明储量,其中驱龙铜矿区已成为我国最大铜矿。在2007年和2009年,我国分别在南海海域深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在世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位居前列。同时,在新疆、西藏等重要成矿区(带)实施的“358”专项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改革创新,一体化格局显优势
    参加此会交流经验的共有11家百强地质队。就“勘查开发一体化”而言,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不失为典型单位。据该队大队长张东兴介绍,90年代初期,他们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关停了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的多种经营产业,在认真研究大队掌握的优势矿产资源的基础上,探索投资矿业开发。该队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筹措资金1200万元负债经营,与地方政府联营4个黄金选冶厂,新建开发了具有经济潜力的梧桐沟铁矿,与新疆八一钢铁公司联营年产20万吨铁矿石的红云滩铁矿。随着铁矿山的开发及黄金选冶厂的营利,该大队在矿业开发上接连取得成功,不仅偿清了债务,积累了一定资金,而且逐步确立了以矿业开发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九五”末期,该队在坚持地质找矿为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形成了以矿业开发为主导、工程勘察施工等多产业同步发展的产业经济新格局。他们依托多个可供开发的矿产地,先后新建和扩建了一批矿山和选矿厂;矿业开发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至“十五”末渐成大队支柱产业;矿产品结构逐步由单一的黑色金属(铁矿产品)向贵金属(金、银)、有色金属(铜、铅、锌)、非金属(石材、菱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新疆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加工基地之一。
    “十一五”以来,该队不断提高矿业开发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在完成已有矿业企业标准化改造的同时,对新建矿山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投资建设的年产120万吨的松湖铁矿已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列为“绿色矿山”的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加大选矿工艺研究,加大对多金属、低品位、难选矿种的研究,力求各类矿山技术工艺达到和赶超行业先进水准。
    与会代表认为,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始终把地质找矿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不断加大对地质找矿的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该队从发展基金中筹措1.6亿元,开展矿山深部及外围“就矿找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探矿增储成效:新增铁矿石量约3000万吨、铜多金属矿石量226万吨、铅锌金属量500万吨、银金属量124吨,为矿山中长期科学开发提供了详实依据,为科学开发矿山、提高综合利用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热议主题,可持续发展辟新路
    与会代表认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地质工作作为资源基础、工程基础和环境基础,必然面临着如何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何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严峻挑战。国有地勘单位作为我国地质工作的主力军,曾经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如何继续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实现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坚定不移地走“勘查开发一体化”的道路,形成找矿与开矿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不失为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众多实践证明,“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拉长了地质勘查工作产业链,将矿业权转化为资本,进而大大提升了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开辟了一条“勘查开发一体化、地质找矿促进矿业开发、矿业开发反哺地质找矿”的发展新路径。实践证明,只有走好“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路子,以地质找矿为中心,以矿业权为根本,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参与矿业开发,实现“找矿-开矿-反哺找矿”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现-持续开发-持续投入”的良好局面,才可能实现国有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江苏某地勘单位的负责人建议:以省(自治区)局为单元、以优良资产为纽带,实施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生产经营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建立现代化的地勘集团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对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真正实现资源、资产和资本的“三位一体”;同时,借助资本市场上市,加快实现资本外延式扩张,在高起点上构筑新型矿业产业,将国有地勘单位打造成勘查、开发、选矿、冶炼等产业一体化的现代勘查型矿业集团。
    更有与会者建议,建立现代资本运营制度,将自身拥有的资源、矿权、资金等整合资本化,实现矿产资源上下游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资本流动重组,从而达到资本不断增值,地勘产业迅速崛起的目标。他们希望经过有效的资本运营,形成以地质找矿为基础、以矿业开发为支撑、以工勘施工为补充的新型产业构架,加速和提升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进程。
    记者对其他与会者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总结如下:
    第一,建立国有地勘单位矿业权配置机制。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为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方面的领军作用,在做好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同时,建立国有地勘单位在从事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时的收益机制,通过政府有序投放、整装勘查区矿业权设置等形式,按照“谁找矿谁受益、找到矿有激励”的原则,保障国有地勘单位有比例地优先获得矿业权。
    第二,建立和完善地勘项目收益分配制度。要坚持“勘查开发一体化”,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找矿成果收益分配激励机制。国有地勘单位以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形成的找矿成果,应当参与国家出资地质勘查项目收益的分配,通过直接转化为矿业权或矿产资源开发公司股权等方式,实现找矿激励。
    第三,大力提高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属地化管理要求地勘单位看问题、找项目、求发展时,都要立足于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地矿经济的发展、以地矿经济的发展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地勘单位要了解当地政府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找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切入点,主动向当地政府请示和汇报工作;利用自身在矿产资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紧紧围绕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和重要资源开展工作,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贡献,从而提高地勘工作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做到有为有位;同时,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占领更多的市场。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