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新常态下地勘业如何转型发展

时间:2015/5/5 14:25:19

     现在,业内人士常说矿业已陷入寒冬,一些地勘从业者为此感到迷茫,甚至焦虑。这是矿业下行带来的压力。但是,矿业进入低谷并不意味着地勘行业也进入了低谷。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是刚性需求,在某些领域地质工作需求量甚至还会不断增加,地勘行业前景依然非常乐观。
  全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新常态下的地勘行业来说,这当中蕴藏着无限机遇。稳增长,意味着还有相当的经济规模,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矿产资源及地勘工作;调结构,则应把地勘工作的着眼点落于国家战略能源需求上。因此,地勘工作必须更加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质工作的新路子。
    4月10日,中矿联地勘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暨地勘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向与会代表传达了国土资源部在新形势下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剖析了当前地勘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地勘协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地勘协会今后一个时期开展好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地勘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矿业进入低谷,这并不意味着地勘行业也进入了低谷——社会仍然对地勘工作的有需求,地勘行业还有存在的基本条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刚性,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也没有减少,在有些领域地质工作需求量甚至还会增加。“稳增长”意味着经济规模还有,这就要求与之相匹配的矿业资源,因此,地勘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
  现在,经济新常态影响着方方面面,包括地勘行业。因此,地勘行业的发展应落于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矿产品需求结构。虽然矿产品是刚性需求,但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多数地勘单位还着力于一些传统的固体矿产资源,其主业并不在国家最重要、最紧缺的能源。二是新兴战略产业资源。很多新兴产业的发起都需要某些材料,有的是金属、非金属,有的是矿物、元素,或是岩石。但对上述材料,我们知之甚少,这也是我国地勘行业发展的一个缺陷。目前,国内一些地勘单位已经意识到了新兴战略产业资源有高附加值,但仍有很多工作要去做。三是地勘单位应该更加注重效率、经济性,减少呆矿,提高找矿成果的含金量。四是各行业的发展都在升级,拓展了对地勘行业的需求领域。
    新常态下有新要求,改革发展要看清形势、找准定位、依法推进,尽快适应新的做法。未来,矿产资源管理将越来越严格,矿权审批将更加规范。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的地勘业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地勘业,新情况、新问题客观存在,矿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国内紧缺的大宗矿产品虽然增速放缓,但仍处于高位,需要投入必要的勘查开发,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大力发现、探明新能源、新材料矿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要素,搭建风勘市场,科学“走出去”,收购并购境外矿资产;水工环地质工作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开拓生态领域新市场;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海洋强国战略”开展多层面地质工作。
  当前中国地勘查业要清醒直面六大挑战:一是产能过剩;二是矿产地质工作明显收缩;三是事企混合体制走到尽头;四是市场诚信出现危机;五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六是地质勘查尚未进入法治化轨道。
  地质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主动地转方式、调结构,更加主动地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地质工作的新路子。
    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认为,中国地勘业不是只有寒冬,而是四季皆在。有的民营地勘公司已经开始应用“互联网+”,但绝大多数传统的国有地勘单位还没有应用“互联网+”。“互联网+”对于中国地勘业而言才刚刚是早春。如果说在过去的黄金十年,单靠矿产品“躺着就能挣钱”,现在则要靠改革创新、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才能获取利润,这种倒逼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企业的转型,助推了企业的发展,这对于企业而言则是生机盎然的夏天。
    地质工作应该统筹谋划,找准位置,锁定目标,选好路径,并提出6项建议。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下决心走事企分开的新路;二是主业不放松,下决心根据市场变化调结构;三是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战略,下决心开拓地质工作的新领域;四是实行科技创新、“互联网+”,下决心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五是大力发展矿业金融,筹建风勘市场,下决心让地质工作实体经济插上金融的翅膀;六是加强诚信建设,每个局、每个队要从我做起,绝不弄虚作假,下决心惩处队伍中的害群之马。
    当前,国土资源部正在开展矿产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清理矿业权出让转让行为。据悉,在整治过程中,相关单位会同步研究出台一批新的管理制度。另外,矿法修改也将列入议事日程。

  中矿联地勘协会执行会长卢进:深化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
  全国地勘单位大致可分为国有事业地勘单位和少数私企或股份单位。纵观全国地勘队伍的改革与发展,地勘单位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有过辉煌的业绩和丰硕的成果,也有过低谷与阵痛。总体来讲,地勘体制改革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3年以前,以地勘单位的改革为特征,主要扩大地勘单位自主权、预算包干节约分成、承包经济责任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调整。
  第二阶段是1993年至1999年,以地勘行业的整体改革为特征,地勘队伍逐步划分为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队伍,及搞多种经营、逐步走向企业化的队伍。
  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2012年,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属地化改革”,“公益性地质勘查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首次明确。“属地化改革”后的地勘单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改革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地质找矿成果显著,经营收入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内蒙模式”、“云南模式”、“浙江模式”、“海南模式”、“陕西模式”等等陆续涌现出来。但地勘单位大多背着50余年的历史重负,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是这一阶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
  第四阶段是2013年以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全面吹响了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重要论述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预示着深化国有地勘队伍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于地质工作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有利于职工队伍和谐稳定”是本次改革的基本原则。时至今日,各省属地勘单位分类改革在省级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大部分单位在改革中变成了公益一类或二类。
  分类改革后,我国地勘队伍呈现出新格局。一是不同类型的地质队伍分工更加明确。原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将根据职责不同划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生产经营类,社会职责进一步明晰,事企分开进一步深化,队伍体系进一步明确。二是严格控制公益一类队伍规模。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明确界定,即:承担基础性科研、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据试点单位反映,这类单位的数量和规模会严格受限。三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规模更加弹性化、用人方式更加灵活。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采取编制备案制,地勘单位可根据需要调整规模,广泛吸收人才。四是地勘行业新格局面临新的挑战。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将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进一步凸现;历史重负仍将制约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发展后劲,“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逐步推行或将对这一挑战有所缓解;地勘队伍管理上面临新挑战。分类改革后,诸如地质调查项目管理、预算和财务管理、矿权管理等方面面临着不同的管理要求,科学化、差别化的管理机制或将推行。
  地勘队伍的人员总量、技术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沉淀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改革难点不单是“人向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而是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能、焕发活力。同时,地勘改革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尽管地勘行业发展步入了“新常态”,但与十年黄金期相比仍有较大幅度下滑,这是理性回归的表现。地勘行业多元化投资格局已形成,市场需求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更重要的变化是国有地勘队伍已经开始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拥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改革将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与其它行业改革同步推进,诸如单位分类标准、人员身份转换等核心问题将有政策加以保障。
  尽管地勘改革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但仍将面临以下诸多困难:一是地勘改革与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尚需磨合,诸如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如何衔接、探矿权如何配置等等,仍有待破题;二是事业单位普遍性与地勘行业特殊性的科学对接尚需探索。
  目前,全球矿业处于深度调整的“四期叠加”阶段,受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投资者紧张情绪、重要矿产品需求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勘查形势步入下行通道。2014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跌至114亿美元,跌幅达26%。国际矿业经济的颓势迅速传导至我国地质勘查业,据统计,2014年全国地勘投入415亿元,同比减少10%,这已是我国地勘投入连续两年下降,有专家预测短期内复苏艰难。值此全球经济“弱增长”、地勘经济走势低迷之际,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难度系数进一步加大,地勘队伍应该积极适应地勘经济新常态,审慎决策谋发展。
  2015年,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将深入推进,一揽子改革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地勘行业将随之作重大调整:一是大宗矿产品的勘查投入逐步回归理性,油气、新能源等矿产勘查蓄势待发;二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将热度不减;三是地质勘查投入面临结构性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资金进一步聚集在公益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投入进一步减少;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启动,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市场行为将由“法无授权不可为”向“法无禁止即可为”转变,社会资金将在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
在新形势下,中矿联地勘协会将重点做好以下5项工作:一是在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出谋划策,当好服务助手;二是团结会员,凝聚合力,应对风险,实现共赢;三是积极开展专题活动,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支撑;四是积极为地勘单位排忧解难,努力为广大会员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五是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创新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中矿联地勘协会会长王研:理事会与研讨会相得益彰
  这次会议正值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行业正在迎接深度下行调整之际,对引导地勘行业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深入改革、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意义。
  会议讨论了五大地勘局的主旨发言,在与会代表中引发了广泛的共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研表示,他们的经验对行业管理部门及国有地勘队伍总结“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根据区域战略新定位,着眼于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全面切入“三规合一”、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城市病等各个领域,思考地质工作新思路、构建地质管理新体制,将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福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深入分析了新常态下地勘队伍面临的形势,提出从注重多业并举转变到更加突出主业、从注重经济效益转变到注重社会效益和公益效果、从注重增长速度转变到注重发展质量等新思路,实施了“创新拓展广义地质发展空间,构建广义地质服务支撑体系;扶持培育海洋地质成长空间,培育新增长点;巩固提升矿产地质生存空间,打造地质找矿升级版”等新举措。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介绍了在主动适应新常态,调整地质工作结构,发展地质产业和推进地勘队伍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
  湖北省地质局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主体、以环境地质和地矿经济为“两翼”,首次提出“荆楚富矿、民生地质、新型矿业”三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突破和转型发展。通过创新服务理念,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作为,该局地质工作向民生领域拓展,工作卓有成效。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大队对新常态下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从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位置、改革发展需要的条件、改革发展尝试性切入点等进行了一些有益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