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财税改革与地勘投入

时间:2015/2/24 14:24:44

     近日发布的《2014年国土资源主要统计数据》显示,新常态下,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再次下降,全国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投入401.8亿元,同比减少12.6%,其中,中央财政投入81.7亿元,同比下降8.4%;地方财政投入99.1亿元,同比下降20%;社会资金投入221.0亿元,同比下降10.4%。
  “从去年到现在,我国地勘投入持续下行,这与国家财政对地质工作投入的结构性调整有一定关系。”2月2日,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对记者表示,新常态带来新要求,在国家积极发展产业引导基金的背景下,如何在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和符合行业发展特色的前提下用好财政资金,正在成为现阶段地质行业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的一项课题。
 
     财税体制改革正在对我国商业性地质勘查投入产生影响 
   这两年国内地勘形势走低已成共识,但业内更多的是将其归咎于2013年至今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地质勘查形势急转直下,很少与国内的财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
   的确,地质勘查投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矿产品价格的走势。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2013年我国矿业行业结束了长达10年的“黄金期”,矿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直接导致了地质勘查投入的减少。但也应该看到,2014年起,中央财政资金坚决退出竞争性领域,即主要用于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勘查,逐步退出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也对我国地质勘查行业进入寒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通盘来看,当前正在逐步深化的财税体制改革与我国经济的新常态是一体化的,而且其功能与作用已经超越了经济领域,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劣的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要素。因此,国家财政在地质工作领域的调整也是具有全局性的,资金有保有压,更加突出了“进一步做好公益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的国家思路。
   程利伟表示,坊间传说的“国家对地质工作关注度降低”、“财政对地质工作投入还将大幅缩减”并不准确,相反,对于公益性地质工作,国家财政将给予大力支持,全力提高其保证程度,为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商业性地勘工作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从而加速引导地质勘查市场的发育和成熟。现在的问题不是国家财政对地质勘查投入定位的调整和完善,而是其退出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时间段,恰恰与国际矿业低迷的形势形成了叠加,而社会资金完全受市场冷暖态势控制,恰好处在一个从火爆到冷落的拐点上。如果财税退出的时间段能够与当前矿业不景气的时间错开,对地质勘查行业的影响就会小得多,并与社会投资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形成依托、衔接和互补,而不是目前的雪上加霜。
 
     国家财政对地勘投入应该逆势而为与市场形成互补 
   现在,许多地勘单位的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由于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定位方面的管控,原来的财政专项正在陆续减少,新开项目暂停,只剩一些续作项目;另一方面,商业性的地质工作数量也在大幅削减。而此前,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在地质工作大繁荣时期迅速扩充了地勘技术队伍,有些甚至体量较大,目前或许还有续作项目作为支撑,或者自己拥有矿山企业,或者业务向环境地质、工程地质领域全力开拓,暂时还没有出现生存方面的危机,但如果项目减少的情况持续过长,无论是地勘单位本身,还是整个地勘行业,势必遭受严重冲击。
   程利伟担心的是,一旦行业冲垮了,再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低迷紧缩的情况,即使未来投资环境好转,重新恢复发展这个行业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且,如果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减少,地勘工作出现大幅缩减,未来10年、20年中国的矿产资源必然出现紧缺。
   程利伟认为,现在地勘项目是为国家未来10到20年作资源准备,因而地勘投入应该尽量避免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他说,地质勘查有着周期长的特点,从投入勘查到发现矿产、实现利用,一般需要8年到10年,甚至12年到15年的时间,现在市场波动较大,且经常是短期震荡,几年就出现大的波动,而社会投资必然逐利而动,受市场规律掌控,市场不好潮水般退出,市场好便蜂拥而至。面对这样的矛盾,财政投资就应充分发挥杠杆调节的作用,逆“市”而为,全力“救市”,不搞一刀切,在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积极拉动矿产勘查市场,支持商业性高风险勘查,尽量保障地勘投入的平衡和平稳,尽量减少市场波动对矿产勘查开发的影响,促进矿业市场的成熟和发展。
 
     产业投资基金或将成为矿产勘查国家财政投入主线 
   程利伟认为,当下的财税体制改革深度涉及矿产资源领域,使地勘投入呈现出明显的疏堵结合的趋势。
   堵,表现为财政从矿产勘查竞争领域投入的迅速退出,以及投入来源和总量的不确定性。程利伟告诉记者,从2014年12月1日起,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个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降为零,今年其他矿种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加上结合税费制度改革,财政部已经做出逐步取消探矿权和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等专款专用的规定,统筹安排这一领域的经费。
   这意味着,过去财政对地勘领域投入“取之于矿用之于矿”的模式已经打破,地质工作投入将出自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失去原有的固定来源。他担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往往会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统筹安排,而地勘工作投入产出的周期长、见效慢、不急迫,恐怕在吸引地方财政安排方面,难以列上重要的位置。以此推测,通过财政专项支持地质勘查会越来越弱化,总体呈现“堵”的趋势。
   疏,主要体现在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运作。财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之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利器。于是,近段时间,一种以拉动社会投资为目标的新的国家财政投入形式蔚然成风——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
   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了《铁路发展基金管理办法》,9月,工信部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它们均采用公司型基金形式,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为目标。据悉,前者首期募资规模在2000亿至3000亿元左右,其撬动的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有望达到4000亿~6000亿元;后者的规模也高达1200亿元。
   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中央财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央基建投资资金等合并使用,盘活存量,发挥政府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大型金融机构等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形成总规模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处于蹒跚起步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这样的投资形式已经从中央延伸到了地方。2月1日,规模百亿元的厦门市产业引导基金正式宣告设立,今后厦门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分配方式将由“补贴投入”,改为主要以“股权投入”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支持,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财政资金将发挥杠杆引导效应,预计将撬动数百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向厦门市拟重点打造的十大千亿元产业。
   这些“产业引导基金”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跟进,并通过市场体制来运行。这样,就完全突破了长期以来“各个部门批项目”专项管理的思维,为财政支持行业产业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市场化的投资渠道,并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撬动、循环、保值增值效应。
   财政引导的产业投资基金是财政扶持产业发展资金分配方式的一项重要改革,如果能应用于商业性矿产勘查领域,恰好解决了当前地勘形势低迷背景下,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国家财政直接投入的缺陷和对社会投资拉动乏力的弊病。
 
    地勘基金转制需要与地勘领域的矿政管理改革同步 
   中央地勘基金是否适合且能够转制为涉及地勘产业发展的投资基金,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考量。程利伟认为,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落实财税体制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一年,也将是地勘行业发展与财税体制改革更好融合的关键一年。
   他告诉记者,如果地勘基金能够紧跟国家大方向进行转制,至少还要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新体制机制的运行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如果当下不健全的地勘市场得不到改善,即使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也很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一定得打破一些管理上的禁锢,市场才能真正运行起来并充满活力。同时,我们现在的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制度不健全,缺陷太大,必须改变。
   二是地勘基金转制要与地勘基金运行实现良性衔接。无论是创新地勘基金还是管理机构转制,地勘基金运行不能停摆,要设立过渡期,并处理好过渡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新基金方案设计加速、原基金运行平稳。
   三是新基金的创建与中央地勘基金管理机构自身的改革应统筹安排。
      新常态,新形势,新要求。现实呼唤中国地质勘查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必须加速,无论怎样,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和前提下,地勘行业对通过改革促进自身发展的思考和行动,不容迟疑。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