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力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健全完善各类支持政策举措,促进产销衔接和产能释放。积极支持陕西有色铝镁合金、中煤榆横烯烃等重大能化项目正常生产;确保未来煤制油、神华甲醇下游加工等项目投产达效,争取大海则、巴拉素等7个煤矿取得核准,全年新增工业增加值180亿元。继续加大煤炭促销力度,加快煤炭外运绿色通道建设,积极开拓华北、华东、西南、关中等地市场,让“榆林煤”“榆林兰炭”净化京津冀和关中地区的空气。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化战略,把金属镁、聚氯乙烯等主要工业产品纳入推销范围,让“榆林好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大力发展洗选煤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快重组整合,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洗选煤加工项目。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和“四位一体”包抓体系,切实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扎实推进全年安排的100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60亿元。重点加快建设西湾露天煤矿等53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神华煤炭综合利用等47个新建项目,力争朱家峁煤矿等20个项目建成投产。加强与驻榆企业协调对接,力促中煤榆横煤制烯烃、未来煤制油等项目二期工程上马。认真研究国家支持西部发展政策,精心谋划一批能够挤进中省盘子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支持。
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持续加大补短板、破瓶颈工作力度,为榆林经济长远发展增添后劲。完成神佳米(神佳段)高速、绕城快速干道西段主体、沿黄公路二期工程,启动定边至吴起高速公路、204省道靖边段改建及绥德、清涧、米脂过境线等8个项目,加快大柳塔至石马川一级公路等8个续建项目建设。加大小纪汉煤矿铁路专用线等5个项目推进力度,启动蒙西至华中、神木至靖边、神木至瓦塘等6个铁路项目建设,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榆林市货运方式转变为铁路运输为主。开工建设榆佳工业园区和清涧延安延川支线供水工程,加快万镇引水工程建设,建成吴堡县城及工业园区供水一期主体工程;改造升级黄河西线供水工程,认真做好黄河东线多点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将碛口水利枢纽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积极打造神府千万千瓦级煤电一体化基地,开工建设榆横至山东输变电榆林段工程。积极推进长庆延长置换原油第二条百万吨输油管线建设。加强园区基础设施等配套保障,创新园区服务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尽快走出困境、转型发展。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民营企业进入重大能化、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加快推进神府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动北元化工、康隆能源等企业上市融资。鼓励支持民企、国企深度合作,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新突破。进一步推进矿权抵押贷款,适度增加“助保贷”规模,扩大财政风险补偿金额度,加强政银企对接,努力化解融资难问题。继续推行市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全年新增中小工业企业7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1%。
(二)全面打造榆林经济升级版。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三个转化”要求,继续以超百亿元重大资源转化项目为抓手,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基础,以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为核心,积极谋划实施榆林经济“三年大转型大调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牢牢抓住当前倒逼转型的有利时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积极支持煤制芳烃、甲醇制烯烃、煤制油和煤制气等产业发展,开工建设华电100万吨煤制芳烃等4个煤炭深加工项目。继续推进兰炭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干馏煤气除尘、焦炉煤气提纯和煤焦油精细化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粉煤干馏工业化试验示范,鼓励定边等县区发展油气转化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年内建成府谷田家寨风电场、榆神协合生态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50万千瓦。加快推进LNG加气站网点建设,支持陕汽榆林东方新能源专用车扩大生产规模、启动二期项目;推进江苏海陆重工装备制造、蓝天德汽车轮毂等项目建设,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将增加群众收入和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作为扩大消费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与能化基地配套的城市经济和工业物流经济。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增长联动机制,积极引导休闲、健康、养老、信用等消费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群众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消费大发展。稳步推进榆横、神府、定靖、绥米四大物流园区建设,构建晋陕蒙宁毗邻地区物流枢纽。深入挖掘榆林多元文化,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开展统万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做好石峁遗址发掘和保护,加大白云山、红碱淖5A景区建设力度,统一规划建设王圪堵水利风景区,支持有关县区做好长城遗址、吴堡石城、波罗古堡、龙洲丹霞地貌等保护和开发工作,努力将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为群众安全消费、放心消费营造良好环境。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紧紧围绕结构调整方向,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结合兰炭和金属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大工业科研项目实施力度,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2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着力打造榆林“清洁煤都”。充分发挥产学研联盟作用,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政府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与西安交大、陕西煤化等单位合作组建能源研究院,为榆林能源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红枣、玉米、马铃薯等技术研发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智慧榆林”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向家庭农牧场的规模经营转变,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由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农业向依靠科技创新的集约型农业转变,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家庭农场规模经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年新认定省级园区5个、市级园区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努力打造国家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开展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和饲草加工利用,建设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区),羊子饲养规模达到1050万只。整合规范地方特色品牌,打造以“榆林”冠名的红枣、羊肉、小杂粮等6大地域品牌。加大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大型农副产品流通企业发展,打造全省最大的名优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850座。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大农机具普及力度,支持靖边全国农业机械示范县创建工作;深入实施种子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强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推进城乡供电一体化。改造县乡公路20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000公里。巩固农村安全饮水成果,解决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扎实做好扶贫工作。认真落实中央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整合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探索设立扶贫风险补偿和担保基金制度,积极开展片区开发金融扶贫试点工作。全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4个,扶贫移民搬迁4000户1.6万人,脱贫11.7万人,全面完成2012年以来的移民搬迁任务。
(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认真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把握“四化同步”发展规律,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和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强化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一年补短板、两年大提升、三年变宜居”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品位,把榆林建设成塞上宜居城市。优化完善城区路网体系,加大绿化美化力度,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大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改造治理力度,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建成榆溪河污水直排等截污干管工程,广泛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节水型城市、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便捷畅通、文明有序、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城市新风貌。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依托工业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神木、府谷城镇带建设,加快靖边、神木撤县设市工作。继续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进县城人防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管理水平。加大重点镇建设力度,抓好锦界、东坑等9个国家级重点镇和王家砭、神木镇2个国家发展改革试点镇建设。扎实推进“双十二”试点工程,全面完成三年建设目标任务。完善城镇化配套政策,放开户籍限制,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强化“四位一体”的振南机制,加大市级支持力度,落实好北部县区对口帮扶南部县政策。结合吕梁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积极争取中省资金及项目支持,谋划实施一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强南部县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榆横一体化,加快横山撤县设区工作,实现西南新区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
(五)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在不同领域进行大胆探索,逐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运转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转型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制约发展最突出的症结改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改起,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认真落实中省各类定向减税政策,实施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进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阶梯水价改革。全面贯彻中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抓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金融服务农业的新机制,积极开展“助农贷”业务试点工作,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对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实行目录清单管理。稳步推动卫生计生机构及直属单位整合工作,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及支付制度改革。建立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尽快完成职责整合和机构设置。继续做好神木、府谷省直管县改革工作,积极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规范预决算公开,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研究探索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加快企业信用平台建设,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全力推动规划体制改革。完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改革任务,实现市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覆盖。启动国土空间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全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构建全新的规划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榆林经济发展规律,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为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绘好蓝图。
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围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精准招商、驻点招商、联合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0亿元。积极组团参加西洽会、农高会等招商活动,精心承办好第十届煤博会,主动融入新丝路经济带。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推进陆路口岸查验货场建设,积极申报一类航空口岸。
(六)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建设天蓝水绿、山川秀美的美丽榆林。
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城市增绿、市民添福、山区造林、农民增收”思路,启动实施“榆林生态建设绿化大行动”。重点抓好城市绿化、绿色长廊建设等九大绿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50万亩、人工种草100万亩、道路绿化1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启动榆林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工作,积极开展城区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社区绿化、庭院绿化、工矿区绿化等工作,督促资源开采企业履行绿化责任,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让植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严格封山禁牧,强化森林防火,狠抓病虫害防治,依法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巩固植树造林成果。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认真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淘汰小火电、小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动重点行业、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工业园区、重点镇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火电、兰炭、化工等重点行业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强化水质监测,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深入开展“以奖促治、以创促治、以减促治”三大整治活动,加大中心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禁烧烟煤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气化榆林”工程,下大力气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让榆林的天更蓝、水更绿。
加强采空区治理。严格落实“先安置、后开采”政策,做好涉煤县区煤矿采空区分布勘查工作,落实相关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采空区治理,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继续实施好红碱淖湿地保护,积极推动红碱淖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七)着力强化民生保障水平。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民力。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按照兜底补短全覆盖原则,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薄弱环节,努力建设幸福榆林。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榆林四中等11所学校建设,确保8所学校秋季投入使用。全面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44个幼儿园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横山、绥德启动“双高双普”创建,米脂通过“双高双普”评估,榆阳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积极支持榆林学院升格大学申报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校长、教师轮岗制度,实施阳光招生、均衡编班制度,集中开展乱补课、乱收费、乱推销整治活动,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发展、均衡发展、健康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督促在榆企业严格落实当地用工有关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加强就业信息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平台。加大就业援助帮扶力度,强化大学生见习和公益性岗位等托底安置,解决好城镇“零就业”家庭、退役军人等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6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把大病保险纳入商业保险领域,为大病患者提供多层次、广覆盖的医疗保障;新农合筹资标准由480元提高到500元,提高的20元由市县财政承担。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廉租房与公租房、经适房与限价房并轨工作,探索推行保障性住房社会化收储新模式。加快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继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实现特困人群救助全覆盖。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市一院绥德院区改扩建、榆林院区二期新建和市二院新址整体搬迁工程,加快市三院建设进度。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每个县区建成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启动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积极支持中医发展。创新人口服务与管理机制,促进全市人口健康均衡发展。
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加大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建立市县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榆林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项目建设,启动市体育中心项目建设,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全面发展。加大乡村集中居住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地方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积极组织开展节日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文化惠民演出、全民阅读等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责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面贯彻执行新《安全生产法》,建立健全隐患排查、安全防控体系和基层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建立完善食药品监管体系,加强市县食药品监测机构建设,保障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深化“诚信榆林”建设,建立全市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惩戒机制。推广“金阳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规范的社区工作标准和评价机制。切实做好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问题的化解处置工作。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切实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推广城区巡防机制,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的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恐怖活动。启动安康医院建设,着力解决残疾人和重症患者吸贩毒问题。强化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八)以法治政府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回应建议、意见和批评。加强政府内部权力制约,对政府资金分配使用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广泛开展公民进政府活动。深入推进市县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互联互通,推行干部代办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坚决制止不作为、乱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按照守纪律、讲规矩要求,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行为,以实际行动赢得全市人民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