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王亮: 从“盲目投入”到“精准落地”绿色矿山的场景化路径

时间:2025/9/20 14:48:00

    绿色矿山工作场景,是指在特定空间内,围绕明确建设对象、为达成绿色化目标而开展的系统性工作集合。其核心构成要素为工作场所、建设对象与建设目标,三者共同构建了“空间载体-核心对象-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体,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共同界定了场景的具体形态与价值方向。
    一、三个要素的核心定义与作用
    三个要素的角色各有侧重,如下表所示:
                                    王亮: 从“盲目投入”到“精准落地”绿色矿山的场景化路径 
    唯有三者有机结合,单纯的“物理空间”才能转化为“目标明确的工作场景”。以“露天采场边坡绿色防护场景”为例具体说明:
    工作场所:露天采矿场北帮边坡区域(空间边界:坡顶至坡底,全长500米)
    建设对象:边坡稳定性提升与生态覆盖修复,具体针对松散坡体加固及裸露岩面绿化
    建设目标:①边坡抗滑稳定系数≥1.2;②岩面植被覆盖率≥75%
    场景全貌:在露天采矿场北帮边坡区域,通过削坡整形、锚杆支护等工程措施解决边坡稳定性问题,同步采取喷播草灌混合种子、铺设生态毯等生态措施修复裸露岩面,最终实现边坡安全与生态功能双达标。
    二、矿山企业梳理关键场景的意义绿色矿山建设绝非“空泛的环保口号”,而是涵盖“资源开发、生产加工、生态修复、管理运营”全链条的系统性工程。梳理关键场景,其本质在于精准破解“建设重点如何定位、资源力量如何投放、评价标准如何设定”三大核心问题。
    1.解决“系统性”问题
    绿色矿山的核心要求在于实现“全流程绿色化”,而矿山本身是由采矿、选矿、排土、尾矿处理、办公管理等多功能区域与生产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若未系统梳理关键场景,极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建设困境。例如仅治理尾矿库废水却忽视采场边坡生态破坏,或只聚焦选矿车间减排却放任排土场扬尘污染。这种零散模式会导致矿山整体绿色化水平失衡,难以满足《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中“系统性达标”的硬性要求。
    通过梳理“露天采场生态修复”“选矿清洁生产”“尾矿库安全环保”等关键场景,可将复杂的矿山系统拆解为逻辑清晰、覆盖全流程的场景单元,确保各核心环节均纳入绿色建设范畴,最终实现“全域统筹推进、关键环节无死角覆盖”的建设目标。
    2.解决“针对性”问题
   不同类型矿山(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及不同开采方式(露天、地下)的绿色化建设痛点存在显著差异:露天矿的核心痛点集中于“采场边坡稳定性控制与排土场生态复垦”;地下矿则聚焦“井下废水治理与顶板塌陷防治”;选矿厂的关键难点在于“选矿药剂减量优化与固废资源化利用”。
   若未梳理关键场景,极易出现“一套方案套用所有矿山”的无效投入。例如针对以地下水污染为主要问题的煤矿,却投入大量资源开展仅露天矿需的边坡喷播工程。而通过梳理关键场景,可精准锁定各矿山的核心矛盾与重点环节,使建设资源集中投向最亟需绿色化改造的领域,实现“精准发力、高效落地”,从根本上避免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大水漫灌”式粗放投入。
    3.解决“可操作性”问题《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等标准规定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达标”等要求,均为宏观总目标,无法直接转化为实操行动——必须通过拆解,落实为“具体场景下的具体任务”。
    以“资源综合利用率达标”为例,需进一步细化为“露天采场剥离物再利用(剥离土作为复垦客土)”“选矿尾矿综合利用(尾矿制备建筑骨料)”“井下废石充填(废石回填采空区)”等关键场景,并为每个场景明确利用比例、技术路径及责任主体。
    可见,梳理关键场景的本质,是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场景化、可执行、可考核”的落地任务,清晰告知企业“在何处发力、针对何种对象、开展哪些具体工作”,从而有效破解绿色矿山建设“目标宏大却无从着手”的现实难题。
    三、梳理关键场景”的实际价值
    1.政策验收维度
    在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的绿色矿山“申报-评审-验收”全流程中,“按场景核查指标”是核心工作逻辑:评审专家将依据“采矿场景(资源开发效率)、选矿场景(清洁生产水平)、生态修复场景(复垦率/植被覆盖率)、管理场景(绿色制度建设)”等关键场景分类,逐一核查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评价标准。
    若企业未提前梳理关键场景,将无法提供“场景化佐证材料”(如场景改造前后对比报告、指标达标检测数据等),进而直接影响绿色矿山验收结果。
    2.企业实践维度
    头部矿山企业的绿色化建设,普遍以“关键场景梳理”为首要步骤。以某大型铁矿为例,其在绿色矿山建设初期,便精准梳理出“露天采场边坡生态防护”“选矿废水零排放”“排土场光伏+农业复垦”三大核心场景;针对每个场景组建专项工作组,制定涵盖“场景目标、技术方案、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的全流程落地计划,最终仅用18个月便通过国家级绿色矿山验收。
    反观部分中小企业,因未开展关键场景梳理,绿色建设缺乏清晰路径,不仅建设过程混乱无序,多次申报绿色矿山均未通过,还因重复施工、盲目投入增加了额外成本。
   “建设绿色矿山必须完整梳理关键场景”,这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方法论。它不仅是衔接“国家标准要求”与“企业落地实践”的关键桥梁,更是保障建设工作兼具系统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根本前提,直接决定了绿色矿山建设的成败与实施效率。( 2025年09月18日)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