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地质科学呼唤更多“李四光”

时间:2025/4/5 17:37:41

   日前,备受业内瞩目的第十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申报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此次奖项的评奖将遵循新修订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与往届相比有所不同,记者专程来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对这一面向全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层次地质科学奖进行了深入了解。

   设立 地质行业众望所归
   在位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会议室中,一张张颁奖仪式的历史照片引人注目——人民大会堂等高规格场地、国家领导人等重量级人物出席、现已成为地学各领域领军人的获奖者……彰显出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地位和分量。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诞生于1989年——李四光先生诞辰百年之时。一是为了纪念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二是为了鼓励地质工作者不断创新、勇攀高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三是为了宣传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首往昔,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原秘书长王泽九心潮澎湃。
    他告诉记者,1986年初,地质矿产部在关于1989年举办纪念李四光同志10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设立地质行业的最高奖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决定采用集资办法建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1988年9月,该奖项得到批准。

    众望所归!
    消息传出,地质行业反响热烈,原地矿部所属的各省局、科研院所,冶金、核工业、煤田、建材、有色、地震、石油、化工等行业地质部门,都纷纷捐资支持、积极申报。到1989年9月第一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前,基金规模已达60余万元,共有58位申请人经多级筛选、层层上报,获得了评审资格,最终刘铁铸、马宗晋、丁中一等14人获奖。
    如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已经完成了18次评奖,共有283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获此殊荣,将这份荣光如珍珠般镶嵌在他们奋进的人生履历中。

   获奖 科学之星实至名归
    2009年10月23日,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学会理事长张宏毕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手中接过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奖状。那一刻,53岁的张宏心潮澎湃。他动情地说:“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能获得如此殊荣,此生无憾!”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地质科学奖,一人只能获得一次,并作为终身荣誉。
    “作为科研人员,要像李四光先生那样,有国家情怀,敢坚持真理,能不断创新。是李四光精神指引我、激励我40年始终坚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在高原为国找矿。”第十八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奖获得者、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二级研究员李光明如是说。
    熊盛青是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的获得者,也是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领军人物。他对记者说:“李四光对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很大,很多人从小就想当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从事地质工作之后,李四光精神对我的影响更加具体,尤其是我们这些搞技术的人,严谨求实、开拓创新非常重要。我和团队联合国内20多家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实现了航空地球物理仪器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建立了高分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并实现了多领域工程化应用。伴随着这个奖项,李四光的科学精神也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不仅获奖者们珍视这份特殊的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也以他们为荣。
    翻开历次获奖者名单,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当这些名字凝聚成一个个生动的样貌时,地质工作汹涌澎湃的历史以及各个领域的突出功绩也仿佛近在眼前:马宗晋,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刘宝珺,沉积构造、岩相古地理和层控矿床;刘广润,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郑绵平,盐湖资源勘探及开发;康玉柱,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裴荣富,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异常成矿”;金庆焕,珠江口、北部湾盆地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陈毓川,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规律;王铁冠,低熟油气成因研究;季强,发现“中华龙鸟”;叶天竺,“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体系;王双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王弭力,三闯罗布泊寻找钾盐;刘敦一,领导北京离子探针中心;黄润秋,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侯增谦,大陆碰撞成矿;唐菊兴,青藏高原铜矿勘查重大突破;王登红,《中国地质矿产志》和三稀矿产勘查;何宏平,矿物晶体与矿物生长机制……
    在283位获奖者中,有46位在获奖后当选了两院院士。这充分说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奖者在地质行业的佼佼者地位。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又是备受瞩目的评奖年。就在年初,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布了新章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整规范下,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将原来的三个主奖项和荣誉奖规范为现今的两个奖项——野外奖和科研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秘书长马岩告诉记者,“原先设立奖项是以李四光先生在地质工作方面野外、科研、教学上的历史功绩为框架的,如今这样的改变,则更好地融入了国家整体的科技奖励体系,而且更加突出了地质工作者的特性:必须以扎实的野外工作为基础、以不懈的科技创新为动力。”

    追光 让李四光精神薪火相传
    “年轻人要了解李四光,了解中国的科学家,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表示。
    对许许多多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而言,李四光是真正的偶像。“李四光先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我很荣幸自己一直是沿着李四光的足迹去研究和教学。在地质科学领域不断耕耘,将是我用毕生去做的事情。”第十六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曾在200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他告诉记者,地质力学最重要的科学价值就是把物理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带入了地质学,这也是李四光先生最重大的贡献之一。“中国的科学要大步前进,特别需要传承与沉淀、需要培育与加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是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获得者。“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被李四光先生提出的大陆车阀假说迷住了,对地质力学特别感兴趣,1985年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硕士毕业后就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了。”他说,从李四光身上,可以看到地质科学发展最 需要的这几点:不断地创新,特别是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的创新,这是地质科学生命力的体现;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传承好地质事业和“三光荣”精神的基因血脉;做工作要形成体系,从理论基础,到技术方法,再到实际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认为,李四光先生为地质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他把科学研究的目标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很早就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成果,特别了不起。“李四光先生高度重视野外工作,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即使是AI高度发达的现在或未来,野外工作依然是地质工作的基础,扎根野外始终是第一位的!”
    马岩告诉记者,基金会正在通过报刊、网络、公众号等各种渠道和方式,让奋战在一线的地质工作者第一时间获知第十九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启动的消息,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总结和准备。本次评选,一是将拓宽申报渠道,比如通过中国矿业联合会畅通了矿业企业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的申报渠道;二是优化申报程序,严格评审过程,确保评审公开公平公正。希望全国地质人都关注支持这一高规格科技奖项,也通过这一奖项激励更多在一线艰苦奋斗、勤于创新的地质科技工作者为国再立新功。
    如今,在浩瀚的太空,一颗以李四光命名的小行星正在不停地运转。我们希望,在李四光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获奖者、一代代地质人凝聚为更加强大、更加闪亮的“地质之光”。  ( 2025.04.02 自然资源报 七版)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