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深入推进榆林能源革命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时间:2024/6/1 17:02:58

    榆林是一座典型的能源型城市,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地区。榆林要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化工为重点,把煤炭产业链做长做优、做深做细、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榆林考察时强调,“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指明了方向。
    陕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拥有360多处煤矿、产能达8亿多吨。2023年全国煤炭产量47.1亿吨,创历史新高,陕西原煤产量7.6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6.3%,居全国第三。榆林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经济最强的非省会城市。榆林户籍人口385.9万人,合计下辖了12个区县,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已探明8大类48种矿产资源,煤、油、气、风、光等能源资源富集,是全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开发潜力巨大。当前,榆林共有各类煤矿233处,总产能每年6.7亿吨,2023年榆林煤炭产量6.06亿吨,在全国公布的六大煤城中排名第二位。2023年,榆林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5.2%、10%。发电1596亿千瓦时,向河北、山东及关中地区外输电量占到55.5%。近些年来,以煤炭行业为首的能源化工工业成为榆林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其中,以能源为主的五大支柱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总产值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90%左右。可以说,榆林是一座典型的能源型城市,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地区。
    1984年榆林能源大开发的序幕正式拉开。1998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十二五”起,国家将榆林定位为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煤电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十三五”以来,国家规划在榆林建设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稳妥推进陕西榆林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2023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榆林市设立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榆林能源转型迈上新的台阶。近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榆林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不断与时俱进,在为祖国输送“血液”的同时,更坚持“三个转化”关键原则(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逐步形成了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的国家重要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
    由于多年的高强度资源开采,造成榆林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等问题,需加强榆林能源低碳转型的长效机制建设,补足能源低碳发展动力不足、能源低碳转型的落实与监督机制不到位、能源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短板。2014年党中央提出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大战略,即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确立了我国能源安全发展的行动纲领。榆林改变多年来粗放型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的同时,积极探索能源转化路径,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模式。可以说,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是榆林市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榆林要坚持以煤为基、以煤化工为重点,把煤炭产业链做长做优、做深做细、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下一步,深入推进榆林能源革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需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着力促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一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实现能源消费升级。按照“煤头化尾”的思路,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坚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重,做大做强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优势产业,加大对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展的支持力度,精心抓好面向终端消费市场的产业培育。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系统推进煤、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能融合发展,着力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和新能源规模化应用水平。三是深耕“12363”煤化工高端化战略,在能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多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条延伸探索方面下足功夫,形成原煤—兰炭—煤焦油—高端油品、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原煤—煤液化—精细化学品等循环产业链。四是坚持节能优先,健全节能标准和计量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结合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电气化和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倡导合理用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二,推动能源供给革命,着力提高能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一是推动能源产业升级优化。202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内容聚焦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释放出我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积极信号。榆林要充分利用氢能、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发电,从能源转型前端减少碳排放,做到源头减碳、中间降碳、末端固碳,推动能源产业升级优化。二是建立健全煤炭储备体系,提高煤炭产供储销供应链协同保障能力。建立榆林煤炭储备管理信息系统与煤炭储备动用投放机制,构建煤炭储备基地动态检测和调度管理网络平台,运用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社会责任的双重抓手,以充分发挥煤炭储备在保障全国及区域的煤炭稳定供应、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应对应急突发状况等方面的多重作用。三是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推动榆林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链,推动氢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四是加强引导并支持企业参与煤炭储备能力建设,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机制、保障稳定供应为目标,推进煤炭订货改革,鼓励供需双方签订长期合同。在投资、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落实支持措施,在储备项目运营方面出台配套支持性政策,加快推动煤炭储备重点项目建设投运。
    第三,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着力提升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发挥榆林多能富集和产业基础优势,围绕绿色低碳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加快能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在科技创新、机器人应用、智能远控等方面加大人力、物力保障,着力实现智能化减人、提效、保安全。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促进煤炭高质量发展。二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着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煤炭生产深度融合,采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催化技术开发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研发模式。三是加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技术支持。充分发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聚力打造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龙头的科研创新基地、以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国科大能源学院榆林科教融合基地为基础的科教融合基地等“三基地”建设,探索“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模式,推动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四是通过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促进“三基地”科技成果示范和转化,实现各类能源的清洁融合利用,构建多能融合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示范项目多落地,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推动能源体制革命,建立起政府管制、财税政策、市场手段、法律法规相结合的低碳化发展机制,实现能源发展转型升级。一是积极落实《陕西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实施方案》和《榆林市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和实施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作。二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在统筹规划中,要明确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榆林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环境开发的财政投入,按照西部大开发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争取加快新能源建设、低碳排放技术的投入建设,同时也要加快绿色公益项目的申报审批。三是深化榆林煤炭市场投融资体制改革,重点围绕企业重组转型、产能优化、清洁利用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榆林煤炭行业投融资新模式,在加强政府资金支持及银行信贷等传统融资渠道的基础上,挖掘社会资本的参与潜力,拓宽市场化投融资途径,提高煤炭企业发展的资金获取能力与资本运营效率。
    第五,搭建国际化平台增进务实合作,扩大榆林能源开放合作。一是在“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下,发挥榆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城市的作用。榆林是陕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核心力量之一,要加强榆林与亚开行、欧投行等国际组织合作,推动榆林实施绿色低碳开发示范项目。二是不断为开放创造条件的利好政策。进一步打通外贸通道,通过“东进”天津港开通铁海联运专列,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西出”常态化开行“榆西欧”班列,直抵欧洲等重要节点城市,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南下”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畅通聚氯乙烯、兰炭能化产品和农副产品至东南亚的贸易大通道;“北上”打通“榆蒙俄”中欧班列通道,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三是积极落实《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榆林高新区协同创新区实施方案》,推动榆林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特别是能源领域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榆林企业要积极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全球积极布局分布式仓库网络,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围绕创造便利贸易,榆林应加快搭建开放平台,大力推进国际综合物流园区、自贸区协同创新区、海外仓、航空口岸建设,在欧洲建立化工产品海外仓,扩大业务辐射范围,拓宽海外分销渠道,提升仓储末端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榆林能源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 田惠敏 徐蕴峰 国声智库 2024-05-30 )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