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增量是2023年我国碳市场的主旋律,强制市场,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工作已经启动,水泥、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纸等行业即将被纳入;自愿市场,CCER登记系统已经开始安全测试,CCER重启进入尾声。
碳市场的扩容意味着新的市场空白即将放开,只有更了解碳市场扩容规则和玩法的企业,才能在这次碳市扩容中获得更大的蛋糕。
第五届中国碳市场交易论坛,将邀请碳市场的主管部门领导、顶层设计专家、碳市场行业领袖,从政策、趋势、机遇、方法、案例、成果、应用等层面,为参会者深入解读碳市扩容后新规则和玩法,助力企业在碳市场扩容中获得更多机会。
吸取欧洲能源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坚定立足我国资源禀赋“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完善煤炭发展、转型的顶层设计。碳达峰前,确保煤炭在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统筹煤炭与煤电、煤化工及煤炭与数字技术等一体化发展,建设兼顾安全和稳定的煤炭供应体系,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平衡全球能源供需作出积极贡献。碳达峰后,以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为抓手,保留煤炭应急保障产能的同时,科学有序推进能源转型
□长远来看,煤炭行业的市场空间收缩不可避免,建议当前继续加强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的转型研究:首先,做好煤炭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发展研究,协同推进风光发电基地、煤电配套电源、新型储能项目和外送电力通道建设,推动传统能源向新型综合和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其次,布局降碳技术在煤炭开发阶段的应用发展。再其次,深化对煤炭消费领域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源技术的研究,密切跟踪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技术的应用推广
□完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行业对煤炭转型的支持:首先,编制金融行业支持煤炭转型发展路线图。以煤炭行业发展、转型不同时期的金融需求为重点,确立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煤炭转型发展的界定标准,编制金融行业支持煤炭行业转型项目库,完善绿色金融建设、拓展转型金融产品体系,使相应的煤炭企业在保供稳价、低碳转型等方面都有量化目标。再其次,妥善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转型金融数字化平台
一、煤炭行业发展情况及“双碳”目标下的机遇与挑战
1.煤炭行业发展情况
2022年,在国际能源危机背景下,国内通过煤炭行业产能核增、电煤长协全覆盖等措施,有力保障了煤炭稳定供应。从煤炭生产端看,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约44.5亿吨,同比增长8%,全年实现增产煤炭3.2亿吨。从煤炭下游消费看,2021年煤炭消费量29.34亿吨标准煤,比2020年增长4.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主体能源地位稳固。2022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煤炭消费需求偏弱。从煤炭进口形势看,受国际形势复杂局面影响,2022年1至11月我国进口煤炭2.6亿吨,同比下降10.1%。煤炭价格方面,受国内增产保供政策持续发力影响,国内煤炭价格向合理区间逐步回落。受益于煤炭增产保供导致的产量增加以及相对较高的销售价格,煤炭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煤炭企业进一步向大型化、集约化发展,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煤炭企业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2.“双碳”目标下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碳达峰前,煤炭行业预计维持高景气度:首先,国际能源危机持续,煤炭能源对保供的重要性提高。2022年2月以来,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与欧美之间在能源产品领域开展制裁与反制裁,导致国际原油、天然气、煤炭价格在2021年上涨的基础上继续大幅上涨,国际能源危机爆发。截至11月23日布伦特原油现货年度均价、俄罗斯天然气德国港口现货年度均价分别比2021年上涨了45.89%、142.68%。煤炭方面,由于欧盟对俄罗斯煤炭进口禁令包含禁止欧盟运营商向俄罗斯煤炭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运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制裁将严重影响俄罗斯煤炭海运,国际煤价因此大幅上涨。其次,能源需求增长与新能源发展的期限错配,也将导致煤炭作为能源在较长时期维持主体地位。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测算,到203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59亿吨标煤的峰值。从新能源发展规律来看,由于风、光等新能源发电成本问题,以及电源的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在能源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现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及储能市场建设等尚处于启动阶段的情况下,实现对煤电的快速替代难度较大。
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将迎来长期挑战。首先,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全球能源回顾:2021碳排放》报告,2021年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3亿吨,其中煤炭使用产生的碳排放达到153亿吨,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2%。2021年我国碳排放达到119亿吨,煤炭利用导致的碳排放占到我国碳排放总量的69%,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意味着要实现“双碳”目标,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消费必将得到抑制。其次,从长期看,随着新能源技术突破,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终将被取代。根据相关论文预测,到2030年左右,集中式光伏+储能将实现发电侧平价;到2035年末期,氢能-路面交通实现平价,非电公路交通领域平稳清洁过渡。届时,煤电、甚至非电领域的煤炭应用将遭到较大冲击。据测算,203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36%,煤炭的占比将下降到35%左右,但将失去主体地位。
二、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思路
1.国外能源行业转型经验
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2021年以来,欧洲成为本轮能源危机的“震中”,原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欧洲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经济发展继续承压,衰退风险上升,据标普全球公司月度调查数据,欧元区2022年10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7.3,其从2月开始连续下滑。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能源来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当前欧盟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0年化石能源占欧盟能源消费总量的68%。具体来看,石油占35%,天然气占24%,煤炭占10%。但欧盟本身化石能源产量并不高,且在过高的能源转型目标下持续减少。截至2020年底,欧盟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在90%以上,天然气的依存度达到84%,煤炭的依存度达到36%。而且,欧盟化石能源主要的进口来源国就是俄罗斯,根据IEA数据,俄罗斯原油占欧洲市场进口的33%,天然气占45%,德国、波兰、意大利和荷兰等国对俄罗斯煤炭进口占比超过65%。欧美与俄罗斯之间的制裁与反制裁导致俄罗斯能源对欧洲出口供应受到严重制约,欧洲能源危机也持续加重。
现阶段仍须统筹考虑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共同发展。欧洲能源危机的另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过高的能源转型目标。欧洲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地区,从2015年起,欧洲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煤电占比迅速下降,以风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占比不断增长,截至2020年,欧洲煤炭发电比例降至14%(相较2015年下降20个百分点),核电占比为25%,天然气发电占比约19%,可再生发电升至37%。但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将导致电力供需双侧的波动性增强,在质量和数量上对灵活性资源提出更高要求,在储能技术发展不成熟的背景下,风光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加剧了能源供应的脆弱性,是造成本轮欧洲能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欧洲能源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多国采取重启煤电、核电等措施,也证明执行过高的能源转型目标是不可行的。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对能源的稳定性和成本要求更高,对能源转型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统筹规划,避免重蹈欧洲能源危机覆辙。
2.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
利用好碳达峰前煤炭行业的转型机遇期。碳达峰前,煤炭价格预计维持相对较高位置。2022年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区间为每吨570元至770元,基准价格675元/吨。随着经济逐渐复苏,预计“十四五”后期煤炭需求得到支撑,煤炭价格或将稳定在较高位置。同时,随着国际煤炭供需紧张,国际煤价维持在高位,进口煤的调节作用减少,也间接有利于国内煤价维持相对高位。此外,由于煤炭产业集中度提高,安检、环保约束刚性化,煤炭产能预计不会无序释放,煤炭供需在较长时间内将维持紧平衡。在煤炭价格中长期维持高位的情况下,煤炭企业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将大幅改善,负债率降低,资源型经济迎来难得的高质量发展机遇期。这一阶段,应统筹规划好能源供应安全、经济发展与煤炭长远转型的关系,发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兜底保障和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雨绸缪,深刻认识长远视角下煤炭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气候危机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威胁,“双碳”目标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际竞争需要。“双碳”目标下,煤炭需求的上限、需求拐点何时出现或存在分歧,但碳达峰后煤炭占能源市场份额的下滑是不可避免的,煤炭行业转型发展是资源型经济地区的必由之路。其次,煤炭行业成功转型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是煤炭与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互补性,煤矿区具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先天优势;二是煤炭的材料属性也有助于煤炭低碳转型发展,原油价格高位波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3.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布局与路径探讨
碳达峰前,侧重能源安全,加强煤炭行业的保供稳价。首先,要继续提高煤炭生产供给质量:一是继续推进煤炭先进产能投放,淘汰落后产能,煤炭先进矿井开发效率高,能源单耗低,碳排放指标低,是当前国际能源危机导致煤炭进口减少情况下,提高煤炭供给质量、保障国内能源供给最重要的途径,也是煤炭行业实现碳达峰的主要途径;二是坚持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利用当前资源型经济波峰期,推动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通过智能化矿井建设,实现煤炭行业技术积累,逐步减少从业人员,推动煤炭行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不仅可提升煤炭资源开发效率,助力煤炭保供和降碳,还可为煤炭行业长远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三是继续推动煤炭储备体系建设,尽快形成相当于年煤炭消费量15%的产品储备能力,平抑新能源波动造成的煤炭短时需求波动。其次,推动煤炭企业清洁利用,继续落实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通过超低排放煤电机组改造,实现电煤进一步的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动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煤炭由燃料向高附加值的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发挥煤炭的原材料属性,在原油价格高位波动的情况下保障国内原材料供给和价格的稳定。
碳达峰后,侧重转型,做好煤炭产能关闭退出、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工作。碳达峰后,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和储能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煤炭消费降低,存量产能呈现过剩状态,建议分批分地区退出煤炭产能,高瓦斯、双突矿井等落后产能实现全部退出,但同时要保留一批高效、智能、少人可“低成本运转、宽负荷生产”的“柔性煤矿”,增强短时间内煤炭产量快速调节能力,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此外,扩展煤炭、煤电、煤化工与新能源协同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综合能源集团,使煤炭低碳化绿色化生产方式全面形成。加速退出矿井资源开发,通过煤矿地下空间再利用等形成煤炭企业的新业态、新产业,使矿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在降碳技术方面,逐步建成一批商业化应用的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煤电、煤化工项目,实现剩余的煤炭先进产能得到清洁利用、零碳利用。
4.加大金融业对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
煤炭行业发展、转型都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与配合。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截至2022年9月,煤炭行业总负债4.40万亿元,资产负债率60.35%。以山西省最大的煤炭专业化重组平台——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为例,截至2022年9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率75.58%,截至6月底获得银行授信2857.9亿元,使用2056亿元,授信金融机构24家;存量债券72只,合计余额785.11亿元,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合作是晋控煤业集团完成煤炭保供任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相关新型金融工具逐步出台,有力保障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布局。
煤炭行业转型将给金融行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煤炭保供及转型升级带来大量金融资本需求。近年来,国内加大了煤炭资源先进产能的释放,继2021年释放2.2亿吨产能后,2022年国家又决定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这些新增煤炭产能需要大量的金融资本支持,给金融机构带来机会。同时,煤炭行业智能化生产、清洁利用、产能储备能力建设等,也将带来金融资本需求。另一方面,实现碳中和后,煤炭资产价格下跌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在碳中和愿景下,煤炭作为高碳资产,未来市场占有率、消费量和价格可能降低,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资产价格和规模都会受到影响,将给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带来流动性短期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和金融环境经营风险,影响金融企业经营稳定性。相应煤炭企业的偿债能力下降甚至违约,也会给债权人机构、银行等带来较大财务损失风险。
结合煤炭行业发展、转型布局安排,加大金融行业对煤炭行业发展、转型的支持:首先,在碳达峰前加大公共类金融机构如多边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机构等对煤炭保供产能、清洁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炭限价等政策,煤炭行业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煤炭企业资本支出能力受限,财务负担持续加大,适当加大公共类金融机构对智能化改造、转型技术研发等盈利能力较差的项目的投入,减轻煤炭企业财务负担。其次,利用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煤炭企业的转型业务。当前绿色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绿色债券、低碳基金等绿色生态产品与公共服务供应逐步增加,可帮助符合条件的煤炭企业,加快环保绿色低碳工程项目投产、运作。再其次,加强转型金融体系研究。2022年央行提出,要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与绿色金融不同,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不一定是绿色产业,可支持煤炭企业的清洁生产、清洁利用、智能化改造等低碳转型项目。通过发展、完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实现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互相补充,扩大了潜在发行人和投资者的可选范围,增加煤炭金融产品的收益和目标类型的灵活性,从而帮助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煤炭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建议
1.完善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防止矫枉过正
吸取欧洲能源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坚定立足我国资源禀赋“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完善煤炭发展、转型的顶层设计。碳达峰前,确保煤炭在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中的兜底保障作用,持续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统筹煤炭与煤电、煤化工及煤炭与数字技术等一体化发展,建设兼顾安全和稳定的煤炭供应体系,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平衡全球能源供需作出积极贡献。碳达峰后,以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为抓手,保留煤炭应急保障产能的同时,科学有序推进能源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影响煤炭产品价格和供需的因素复杂多变,应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好能源保供与转型的关系,同时防止盲目扩大产能,导致煤炭价格大起大落。
2.加强煤炭行业转型、降碳利用等路径研究
长远来看,煤炭行业的市场空间收缩不可避免,建议当前继续加强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的转型研究:首先,做好煤炭与新能源产业的耦合发展研究,协同推进风光发电基地、煤电配套电源、新型储能项目和外送电力通道建设,推动传统能源向新型综合和能源服务供应商转型。其次,布局降碳技术在煤炭开发阶段的应用发展。再次,深化对煤炭消费领域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源技术的研究,密切跟踪CCUS等技术的应用推广,2035年以后,如果碳权交易成本高于CCUS成本,或CCUS成本大幅下降、经济可行,CCUS技术或将推动燃煤发电变革,煤炭仍能维持一定规模。
3.完善金融体系,加强金融行业对煤炭转型的支持
首先,明确发展规划,编制金融行业支持煤炭转型发展路线图。以煤炭行业发展、转型不同时期的金融需求为重点,确立制度标准、激励政策、产品服务、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注重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价“两手抓”,消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其次,建立完善煤炭转型发展的界定标准,编制金融行业支持煤炭行业转型项目库,完善绿色金融建设、拓展转型金融产品体系,使相应的煤炭企业在保供稳价、低碳转型等方面都有量化目标,从而实现煤炭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目标的“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最后,妥善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转型金融数字化平台。实现减碳核算精准化、银企对接线上化、转型服务可视化,为金融机构提供煤炭行业金融服务、进行信息披露、防控转型风险提供便利。
(上海证券报 宋晓敏 作者系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2023-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