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毛泽东对地质工作必须先行的指示,今天都具有指导意义!

时间:2023/2/11 21:09:07

    在2023年中国全面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的大好形势下,回顾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对地质工作先行的指示以及引黄入晋和与李四光先生的故事,对于深刻理解地质工作必须先行做好地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质工作先行故事
    在写作《论十大关系》时,毛泽东又一次听取了地质部汇报。对地质工作必须先行问题,他说,要提前一个五年计划、一个十年计划。
    1956年2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大会议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同时认为这对于我们党内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努力寻求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道路是有重要意义的。
    那么,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究竟该如何走呢?毛泽东不断思索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这年三四月间,他先后找来34个经济部门的同志汇报,并讨论有关问题,地质部即是其中之一,毛泽东找来的是地质部的副部长何长工。何长工,这位留法勤工俭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战士,从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起就一直追随着毛泽东干革命,就连他的名字也是毛泽东改的。那是“马日事变”后,湖南许克祥将他与另外几位革命者列为“大暴徒”,悬赏捉拿。为了隐蔽身份,毛泽东对他说:“你在长辛店铁路做过工,就叫何长工吧。”
   何长工的原名叫何坤。
   那天,何长工的汇报主要是两部分:地质部门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地质工作远景规划和基本措施。
   毛泽东对汇报很满意:“长工,你们的问题解决了。情况是全面的,基本措施有了,也比较明确而现实。资源基本上有了保证。”然后,他就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中的先行地位强调道:“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它的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所以,各方面要支持它,监督它。”
   作为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当然深谙毛泽东所谓“一马挡路”意味着什么——我国90%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工农业与民用水,都来自矿产资源,如果地质工作不能先行,我国的工业化必将面临“万马齐喑”的局面。“主席,我们力争开创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何长工说道,他很有信心。“这就好么。看你们的文件,很有希望的样子么。”毛泽东扬了扬手中拿着的地质部汇报提纲。何长工继续汇报:“按我们的规划,1957年年底前,提供第二个五年计划所需的矿产资源。1962年年底前,按地区、分期提供第三个五年计划所需矿产资源。”
   “不过,我贸然叫一声:是保守。”毛泽东虽然提高了说话的声调,但语言是留有充分余地的——是“贸然”而并非“深思熟虑”说出的。他说:“你得提前一个五年计划、一个十年计划么。据我所知,一种主张得提前干15年;另一种主张可干10年、15年,也可干20年的事。”“主席,我们将尽量提前。”何长工这么说完,又转了一个话题,“现在水利、电力、建工等部都要求建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机构呢。”稍停后他又试探地问,“您的意见如呢?”“我同意。”毛泽东的回答非常干脆,“地质部要帮助一下么。”毛泽东还就石油、铁的地质勘查工作以及矿山保护与综合利用等许多问题,与何长工广泛讨论,特别是对我国石油资源情况极为关切,希望地质和石油两个部门都要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努力。毛泽东对地质工作的指示,虽是具体业务部署、其意义却极其深远。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领略到他在如何避免重犯苏联经济建设中的错误而致力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所作的深深思考,那就是:如何调动党内外、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各部委的汇报,直接催生了毛泽东后来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他在这篇杰作中说得十分明白:“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惜,这种探索后来不断被反复出现的“左”倾指导思想所冲击。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才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短短的20多天时间里,毛泽东一连听取了34个部委的汇报。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听汇报,听到深夜才上床休息。后来,毛泽东戏称自己这段紧张的工作为“床上地下,地下床上”。
    二、引黄入晋的故事
    1958年的毛泽东,胸中充满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豪情。
    1958年3月间,中央召开了成都会议。在余牛坝的四川省委招待所,有一天,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走进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他说:“山西同北京商量过解决工农业缺水问题,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想从内蒙古的清水河县岔河口处引200个流量的黄河水,其中100个流量经桑干河流入北京的官厅水库,另100个流量注入山西的汾河。水文地质人员经过勘探,已提出了初步设想。”
“这个雄心壮志不错么。”毛泽东深表肯定,“我们不能只骂黄河百害,要改造它、利用它么。其实黄河很有用,是一条天生的引水渠。”那天,在场的北京市委书记刘仁也谈起官厅水库水源问题没有解决,而北京市又发展很快,这样势必使北京缺水问题愈益严重,只有引黄河水,才是最可靠的水源。“思想还可以再解放一点么。”毛泽东很有想象力地说,“可以设想,引黄河之水,把桑干河修成一条运河,让轮船可以开到北京。也可以设想,用黄河的水在内蒙古改造沙漠。”他手握红蓝铅笔空中画来画去,似乎眼前正挂着一幅中国地质图,他就在这幅地质图上寻找着黄河、桑干河与汾河,寻找着戈壁沙漠。1958年初的毛泽东,心中充满了“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诗一般的激情。“这,才叫雄心壮志!”毛泽东豪迈地说。陶鲁笳也被毛泽东的激情深深感染了:“我们也设想过引黄入汾,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太原市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有灌溉之利。”毛泽东的谈话给山西、北京和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以极大鼓舞。当年7月与10月,北京、山西相继派出勘探队到晋北偏关县的万家寨地区开展水库工程地质工作,引黄济京和引黄入晋工程紧锣密鼓开始了。嗣后,由于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工程被迫下马。
    1993年,工程建设难度堪称世界之最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重新上马。公路已经开通,库区移民已经搬迁,水库大坝主体工程破土在即,工地上,又是一派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繁忙景象,又是10年过去了。万家寨“高峡出平湖”——山西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数十亿元的“引黄入晋”一期工程竣工了。水库6台机组开始发电。滚滚黄河水,从内蒙古出发,经过中国当今5座最大的水泵站逐级提升,扬程高达636米,在吕梁山中穿越比英吉利海峡隧洞还要长许多的隧道,一路欢唱452公里后,终于在2003年10月流到了太原市。
   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在40多年后变为现实。
    三、与李四光的故事
    从一个思想家、哲学家的角度出发,毛泽东始终对地学充满求索欲望和浓厚兴趣。
    作为一个思想家和哲学家,毛泽东对学习和涉猎自然科学知识是颇为投入的。早在1940年的延安抗日根据地,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就曾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1943年陕甘宁边区举办工农业展览,毛泽东前往参观时,对地质矿产馆格外垂青,在边区发现的一件鱼化石展品前流连忘返。许是地质学中亿万年的时空观与沧海桑田式的物质世界巨变很符合这位哲学家的思考方式,在自然科学中,毛泽东对地学的偏爱由来已久并孜孜以求,且对地学的兴趣一直保持到晚年。
    1952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期间见到了李四光,立即请教:“你那‘山字型构造’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不是给我讲一讲呀?”毛泽东这种不耻下问、见缝插针的求知精神使李四光大受感动。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位日理万机治国理政的大国领袖,竟然如此关注地质科学的发展,居然连他创立的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么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于是,他将大地构造在水平运动中由于地壳的碰撞、挤压和扭曲而形成的“山字型”地貌的来龙去脉细细地讲了出来,毛泽东听得津津有味。
    1969年初夏的人民大会堂中万众欢腾,毛泽东正在这里接见来京参加学习班的万名代表。才走上主席台,毛泽东一眼看到了李四光,就紧紧握住了他的手,亲热地连声招呼:“李四老呀,李四老呀!”李四光比毛泽东整整大4岁,巧的是两人的生日都是26日,只不过一个是10月26日,一个是12月26日。毛泽东紧紧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最前面,接见代表们。会场中,许多代表震惊了: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是谁呀?居然与毛主席并肩而行,居然走在“林副统帅”和那么多政治局委员之前!就这样,毛泽东拉着李四光的手接见完代表,又拉着他的手走进主席台后面的休息室,直到两人并肩坐到一个长沙发里,毛泽东才放开手。
    每次见到李四光,毛泽东总是要兴味盎然地与他海阔天空谈论一番。今天,两位老人又一次放飞他们的思维,任其穿越地质历史时空,自由自在地翱翔。天体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浩瀚宇宙的无限与人类认识的有限,地球几十亿年沧海桑田巨变与物质世界否定之否定客观规律,尊重大自然与人定胜天的法则……足足一个多钟头时间里,两人完全沉浸在深邃浩渺的自然界及其内在的博大精深的哲理之中。
   “李四老,我很想拜读你写的书呀。”毛泽东夹着香烟的左手轻按在沙发扶手上,侧过脸向坐在身边的李四光伸出了宽大的右手掌,“能找几本给我么?”“当然可以呀。”李四光满口应承着,又微微向毛泽东倾过身,以他特有的知识分子的矜持说,“不过,还要请主席多多指教呢。”
   “哪里  哪里。”毛泽东连连摆手,“李四老呀,我还想请你帮我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呐,我不懂英文,最好是中文资料。”他说得十分谦虚。其实,解放后毛泽东一直坚持自学外语,为此,他特请自己的秘书林克当英语老师。毛泽东几年前就已达到借助辞典阅读英文版《泰晤士报》的程度了。“那么,主席想读哪方面的资料呢?”李四光问。毛泽东仰头靠在沙发上,伸出胳膊豪放地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我就要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所以,与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长谈后的第二天,李四光就经过一番斟酌挑选,将自己所著《地质力学概念》和《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些什么》送请毛泽东阅读。然后,他便开始埋头收集古今中外大批资料。他决定自己动手,从浩繁的典籍中整理出能囊括地质学各种学派观点并加上自己评论的几本书,供毛泽东阅读研究。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四光夜以继日地写出了《从地球看宇宙》、《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总结地层工作的要点》、《地壳的概念》、《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三大冰期》和《古生物与古人类》7本书(其中最后一部由他的学生许杰执笔完成)。这7本书,都先后印成了大字版本送给了毛泽东,并由毛泽东建议分别送给了当时的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领导人阅读。毛泽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曾仔细地阅读了这7本书。只是,我们今天已无从知晓他有哪些精辟独到的评价了。 
    注:本文来源于矿材网、《国土资源》2016年8月和9月号李约汉先生文章《毛泽东与新中国地质事业,你所不知道的那些故事》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