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盘点!中国矿业在波翻浪涌中奋楫前行

时间:2023/1/15 22:05:53

    2022年的中国,并不寻常。面对各种艰难险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过去这一年,地缘政治紧张对立,局部冲突激烈动荡,全球经济复苏迟滞乏力,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全力保障自身的矿产资源安全,不断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业正在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适时启动。
    新的一年,中国矿业将继续搭乘中国经济这艘大船,破浪前行。
    01  煤炭行业:推进清洁高效利用
    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求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这一格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改变。但煤炭的利用方式,是可以改变的。2022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贯穿全年始终。
    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瑞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步骤节奏,先立后破、稳中求进。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统筹抓好煤炭清洁低碳发展、多元化利用、综合储运这篇大文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积极稳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能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为我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截止到2022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体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等成套关键技术示范取得成功,自主研发建设的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装备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成本煤气化技术,彻底摆脱大型煤炭气化技术与装备长期依赖引进的局面;建成世界首套规模最大的煤制烯烃工业化生产装置,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工业原料转变的重大突破。
    2022年上半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产能释放一度受到抑制,甚至出现煤炭供应十分紧张、煤炭价格疯涨的局面。为切实发挥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保障正常的能源供应,4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能源保供增供举措,提出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储备设施建设。运用市场化法治化办法,引导煤价运行在合理区间。
    受国务院能源保供举措推动,2022年5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至此,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000亿元。本次增加的专项再贷款额度具体支持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领域,以及煤电企业电煤保供领域。
    2022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建立健全煤炭产量激励约束政策机制。依法依规加快保供煤矿手续办理,在确保安全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符合条件的露天和井工煤矿项目释放产能。
   2022年6月7日,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监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煤炭先进产能核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切实做好能源保供期间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管理工作,进一步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提升煤炭安全稳定供应能力。据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2022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约44.5亿吨,同比增长8%,全年实现增产煤炭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此外,2022年,面对疫情防控、国际能源供应形势、夏季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等挑战,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智能化建设,积极释放先进产能,认真履行煤炭中长期合同,以实际行动托住能源保供底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四省区煤炭产量达33.2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81%,充分发挥了增产增供“主力军”作用。
    为充分发挥煤炭利用效能,2022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等,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通知》强调,科学实施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在我国开展的“十四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将原料用能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据此核算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指标。在核算能耗强度时,原料用能消费量从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地区生产总值不作调整。在核算能耗强度降低率时,原料用能消费量同步从基年和目标年度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
    2022年11月12日,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制备”和“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火力发电”两大技术体系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基纳米碳氢燃料是由煤、水和少量添加剂经先进的纳米化处理工艺制成的一种液态煤基特种燃料,具有原料热值低、燃料固含低、点火温度低、燃料热值高“三低一高”的特点,可使煤炭热值较常规水煤浆提升10%至30%,发电煤耗降低50克/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28克/千瓦时。纳米碳氢燃料用于火力发电技术,可实现节煤降碳,为传统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打通技术路径,也将为煤电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2022年12月9日,山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山西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工作的省级地方法规,为全国煤炭行业走清洁高效发展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02  油气行业:能源“粮仓”更加殷实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规划纲要》提出,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增强国内生产供应能力。
    受疫情影响及地缘政治风险上升,2022年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价格大起大落,油气供应风险加剧。加强国内油气开发,是保障油气安全的“压舱石”。《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 2022》显示,2022年,在国内整体能源消费因疫情、价格等因素增速放缓,原油、天然气需求出现小幅回落的同时,国内油气生产保持良好势头,原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有望下降。
    受俄乌冲突影响,油气供应成为全球能源安全的核心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和重要的油气消费市场,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是保障油气供应安全的关键。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的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016年。2016年,国内原油产量19969万吨,比上年下降6.9%,这是自2010年以来年产量首次低于2亿吨。自2016年开始,受低油价冲击,国内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持续下降,原油产量连续3年下滑,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快速攀升。为此,国家能源局于2019年实施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国内石油企业的资本开支陡增,并向风险勘探投资倾斜,上游勘探成果密集显现,原油产量止跌回升。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并强调:“用我们自己制造的装备,开发我们的油气,提高我们的能源自给率,保障我们的能源安全。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
     受此激励,2022年,中国继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超深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有所突破,老油田产量衰减速度放缓,新油田投产加快,原油产量保持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我国油气产量稳中有升。陆上油气持续稳产增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向深水迈进、非常规油气成果多点开花,油气增储上产迈上新台阶。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成绩单”显示,过去的一年,国内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超过2170亿立方米。
    这是继2016年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后,中国2017年到2021年的原油产量分别为1.9亿吨、1.9亿吨、1.9亿吨、1.95亿吨、1.9898亿吨。因此,2022年是时隔6年之后,中国原油生产重回2亿吨的“里程碑”。我国原油生产有此成绩,和2022年初定下的目标和全年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关系密切。
    在天然气方面,2022年,受高气价和乌克兰危机影响,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0.5%。欧洲成为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焦点,其天然气市场供应短缺、气价飙升,带动全球天然气价格屡创新高。2022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超过2170亿立方米,增量主要来自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等主要产气盆地。
    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制定《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的既定目标。
    2022年7月,国家能源局又组织召开了2022年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推进视频会,要求大力推动油气相关规划落地实施,以更大力度增加上游投资,助力保障经济运行和民生需求;大力推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提高海洋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大力推动页岩油、页岩气成为战略接续领域,坚定非常规油气发展方向,加快非常规资源开发。
    在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油气企业开足马力增储上产,实现了“重回2亿吨”的成绩。数据显示,2022年,三大石油央企延续了“增储上产”的战略目标,用于勘探开发的资本支出持续攀升,合力推动国内油气产量稳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46%。但最新数据表明,2022年油气对外依存度实现了双降。
    在推进油气增储上产的同时,2022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天然气区块出让力度。伴随着我国油气领域上游开放范围的日益扩大,垄断“围城”被进一步打破。当下的中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程度正不断深入,油气勘探开发放开搞活、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局面开始显现。
    油气矿业权的竞争性出让,不仅有助于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相关技术的进步,同时还将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推动传统油气企业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以激发上游环节市场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储量产量的增加。
    展望2023年,国家能源局提出,要推动油气增产增供:保持“五油三气”重点盆地及海域稳产上产,加快非常规油气快速上产,推进西气东输三线中段等重大管道工程和油气储备能力建设,预计2023年原油产量将达到2.05亿吨、天然气可增产60亿立方米以上。
    03  有色矿业:未来发展更加可期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与资源的综合协调发展,有色金属资源供给市场需要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重视有色金属产业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促进有色金属行业的健康发展。2022年2月,《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提出,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铜、铝、铅、锌等重点产品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
    2022年11月15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引导行业高效集约发展,促进要素资源向绿色低碳优势企业集聚;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推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
    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将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分析人士指出,在“双碳”目标下,光伏、风电、新能源电池和汽车轻量化等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有色金属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2022年,有色金属价格整体高位宽幅波动,全球流动性变化、地缘因素以及能源因素,对有色金属带来明显的共振影响。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初步预计,2022全年,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约为6650万吨,用笔增长4.5%左右;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左右,增幅比上年高约2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左右,为近年来投资增幅首次恢复到2位数以上;主要有色金属品种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铝及铝材出口额增幅明显大于出口量的增幅;预计全年利润总额有望达到3250亿元,连续两年超过3000亿元,仅次于2021年,居历史第二。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由降转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比2020年增长1.9%,已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色矿业活跃的表现,让业界对我国有色矿业抱有更多的期待。历史上的资源冲突表现为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矿物之争。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使得一些非燃料矿产,如锂、钴、锰、稀土、镓、钕、铟、锗、钪、铂、钽等地位凸显。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要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发展新能源相关产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要抓手。有色金属在这一系列发展新能源产业中,将发挥关键作用。
    近日,《科技部关于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22年度项目立项的通知》发布,“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数据整编及图集编纂”项目获批立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取镍、钴、稀土、钨、钛、锂、铍、锆(铪)、铌(钽)、锗、铷、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中不可或缺、可替代性较差的16个矿种(组),通过全面、系统的数据收集、梳理和总结,厘清这些矿产资源的矿产地、成矿规律、资源家底及开发利用状况、资源潜力状况等信息,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和科学规划提供支撑。
    ESG管理体系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绩效,注重企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自身的长期价值,已逐渐成为全球投资人的共识。有色金属开采过程中会产生重金属粉尘、废渣、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在国家“双碳”目标和“两山”理论的要求下,绿色开采、提升可持续能力就成了采选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紫金矿业、西部矿业、中金黄金、山东黄金等ESG建设的标杆企业,积极建设“绿色矿山”,将生态修复和节能减排融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此外,向清洁能源转型也是有色金属行业重要的趋势,已有不少企业在光伏、氢能领域进行布局。
    未来的矿业市场竞争,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品牌的较量,更是平衡经济、环境、社会价值能力的角逐。ESG的核心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ESG全球主流指数评级显示,中国有色矿业企业中已经涌现了许多“优等生”。放眼未来,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引导下,中国矿业企业的ESG发展或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遇。
    04 铁矿行业:试图打破垄断局面
    中国钢铁产量占据世界钢铁业的“半壁江山”。但自2015年以来,作为钢铁生产主要原材料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持续保持在80%左右的高位水平。虽然进口了全球超65%的铁矿石,但我国没有定价话语权。
    2022年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四部委上报了“基石计划”,即通过国内新增铁矿开发、境外新增权益铁矿、废钢资源的开发,实现对铁矿石供给和价格的话语权。基石计划明确到2025年,国内矿产量、废钢消耗量和海外权益矿分别达到3.7亿吨、3亿吨和2.2亿吨,该计划对于国产矿的增量预期引导较为确定。总体目标为计划通过2~3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改变中国铁资源来源构成,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业链资源短板问题,进而有效改善铁矿石资源受制于人,上游原料大幅蚕食钢厂利润空间的不利局面。
    自“基石计划”上报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高度重视钢铁行业资源保障工作,已经启动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组织召开了由七部门相关司局及中钢协、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参加的铁矿项目推进座谈会,重点围绕当前我国矿山开发现状、面临的堵点卡点、下一步工作举措展开交流。发展国产矿、海外权益矿,增加废钢进口等措施,都是为了打破铁矿石被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FMG的垄断局面。“基石计划”是一步大棋局。2022年7月25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成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就是剑指议价能力弱这一痛点。通过集合各大国企的采购需求,以及统一谈判主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将要肩负提高中国钢铁行业议价能力的历史重任。
    目前,“基石计划”国内铁矿资源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国内铁矿项目审批明显加快,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列入“基石计划”的重点国内铁矿石项目均在有序推进,部分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基石计划”海外矿开发、废钢回收利用等两方面的工作也在积极开展。
    2022年9月14日,宝武和力拓签约,合作开发宝瑞吉西坡项目,铁矿年产能达2500万吨,项目2023年初开工,2025年投产。2022年10月12日,包钢股份表示,公司拟委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进行铁矿石采购谈判。11月16日,全国最大的单体地下铁矿山——鞍钢西鞍山铁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229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年产千万吨铁精矿的世界一流地下铁矿山。12月22日,中国宝武、赢联盟控股公司、Simfer和几内亚政府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共同签署《西芒杜基础设施项目条款清单》,围绕西芒杜项目整体开发所需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同投资开发达成了重要合作共识。
    显然,“基石计划”的推出,市场反应也相当微妙。2022年铁矿期货价格总体表现为先扬后抑、一波三折的走势,全年价格波动幅度相比往年较大。以2022年6月至7月的负反馈行情、以及11月宏观政策底部的确立为两处转折点,铁矿市场全年行情主要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至5月,冬储及复产逻辑主导矿价,政策派生阶段性冲击;第二阶段,6月至7月,成材负反馈,市场情绪偏悲观;第三阶段,8月至10月,保交楼提振市场信心,旺季预期随时间证伪;第四阶段,11月至12月,宏观利好逐渐落地,冬储支撑矿价中枢。
    2022年全球铁矿石发运总体趋紧,非主流矿发运减量明显。截止到12月31日,全球铁矿石发运总量14.82亿吨,同比上一年减少4694万吨。主流矿山发运同比略微增加,澳大利亚和巴西主流矿山发运总量12.48亿吨,与上一年同比增加217万吨;其中澳大利亚与上一年同比增加1418万吨,巴西地区与上一年同比减少1201万吨。非主流矿全年减量较大,约4911万吨,俄乌冲突及印度关税等事件对非主流矿的发运抑制明显,当下俄乌局势有缓和迹象,印度关税政策亦作出调整,预计2023年非主流矿的供应将有明显改善,其中来自印度的增量约1000万吨~1500万吨。
    在国产矿方面,2022年国内332家矿山企业铁精粉累计产量2.60亿吨,同比上一年减量391.55万吨,降幅1.49%,186家矿山企业铁精粉日均产量47.48万吨/天,相较于2021年减量2.45万吨/天。2022年国产矿主要受到疫情扰动、环保限产、下游需求疲软的影响。
    展望2023年,假设国内疫情影响缓和、下游需求复苏,在“基石计划”的增长引导下,预计2023年国产矿产量略有回升,国内332家矿山企业铁精粉累计产量预计能达到2.65亿吨,相较2022年增量约500万吨,增幅1.92%,186家矿山企业铁精粉日均产量回升至50万吨/天水平线附近。    ( 李 平 中国矿业报 2023-01-15 )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