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政治局会议,透露十大信号!

时间:2022/12/23 16:19:42

    本文十大重点:
    1. 关于疫情防控: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2. 防疫措施将会持续优化,最终的方向是明确的,“走小步”是避免疫情快速大规模扩张,保护健康安全,“不停步”是持续优化防疫措施,从而推动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3. 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4. “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较为罕见的表述,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中,将稳增长放在首位;
    5. 明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6. “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7. 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不会急于转弯,仍需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
    8. 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9.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应以恢复市场主体信心为着力点;
   10. 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对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疫情防控(7日下午,在政治局会议通稿明确“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扩大内需战略等作出明确部署。
    以往来看,年底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工作的分析部署是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瞻”。本文聚焦于经济工作方面做重点解读,旨在帮助企业家、投资者厘清政策方向,抓住未来确定性机遇。

政治局会议,透露十大信号!
  

  01  关于疫情防控: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今年以来,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与防疫措施升级,毫无疑问是经济稳增长的最大制约项。大量市场主体因疫情反复且防疫措施升级,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受阻,从而造成发展的预期不稳及信心转弱。
     此次会议指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与7月28日季度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等内容有较大差异。本次会议未提“动态清零”,而4月及7月季度政治局会明确提出“动态清零”,表明防疫措施优化走出“实质性一步”。
    此外,11月30日、12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连续两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座谈会,分别指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为进一步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创造了条件”,两次会议都提到“走小步不停步”。
    12月7日下午,在政治局会议通稿明确“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详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对比此前“二十条”,对疫情防控进一步优化,更加科学精准,明确“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等。
    笔者认为,往未来看,防疫措施将会持续优化,最终的方向是明确的。“走小步”是避免疫情快速大规模扩张,保护健康安全,“不停步”是持续优化防疫措施,从而推动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02  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在经济形势判断部分,首先,会议认为,“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这是对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大环境的总体判断,困难讲透。
    其次,会议认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就业物价基本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对今年经济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成绩讲足。
    再次,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
  “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重点。
    其中,“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是较为罕见的表述,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中,将稳增长放在首位。此外,在通稿后文中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笔者认为,这表明明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及后文中的“四个敢”也给出了明确的方向,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最后,会议指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笔者认为,伴随着防疫措施持续优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等具体举措逐步落地,我国经济将在明年实现内生性复苏。市场主体、投资者也需理解,经济复苏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地一路上行,而是逐步地波动回升,过程往往会一波三折。当下我们更需要拾起发展的信心,走在经济周期曲线之前,抓住未来的确定性。

    03   宏观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
     此次会议在宏观政策部分明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维持物价稳定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熨平经济周期。
    从当前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1月份录得数据较10月份继续回落(6月50.2%、7月49.0%、8月49.4%、9月50.1%、10月49.2%、11月48.0%),体现出当前我国经济受国内疫情点多面广频发,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因素影响,内生性复苏动能不足,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稳固。
    从另一项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数据来看,整体呈现出总量与结构双弱态势。10月新增社融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097亿元,创近3年同期新低,其中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额扩大至3889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由9月的同比多增6540亿元降至同比多增2433亿元,主要是由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政策落地,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结存限额发行带来的基建融资需求支撑,并非由企业内生性发展需求支撑。
    笔者认为,宏观财政货币政策不会急于转弯,仍需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前提下,坚定“以我为主”积极作为,抓住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窗口期,通过降低政策利率做强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私人部门有效需求恢复,提振信心,从而助推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
    因当前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的“钥匙”是市场主体的预期与信心,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信心,而降低政策利率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渠道作用提振信心。首先,降低政策利率将在生产端降低企业投资生产成本以及风险溢价,从而促进企业投资;其次,可以在消费端降低居民债务,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债务,从而促进居民消费。

    04  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此次会议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与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脉相承。
    当前,伴随着美国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启“暴力”加息缩表,全球总需求持续下降,海外供需缺口不断收窄,这也将对我国未来出口形成一定的压制(以美元计,11月,出口金额同比下降8.7%,降幅较上月扩大8.4个百分点,进口同比下降10.6%,较上月扩大9.9个百分点),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了内需,也就是消费和投资。
    而内需中私人部门中居民消费是随着收入预期改变的,政策对于有效需求的刺激往往“治标不治本”,只有居民收入预期向好,居民才会增加消费。收入预期向好则需要企业实现投资发展,而企业实现投资发展的前提是具备发展的信心。所以,私人部门发力的大前提是企业具备发展的信心,信心越大,发力则越大,反之亦然。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长期承受着上游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所带来的供给冲击;下游终端消费低迷所带来的需求收缩;叠加多行业政策调整,疫情反复且防疫措施不断升级,生产经营活动频繁受阻,从而造成发展的预期不稳、信心不足。
笔者建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应以恢复市场主体信心为着力点。
    首先,各地方要坚决落实疫情防控新措施,防止疫情防控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其次,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再次,对于近年来多行业的政策调整,要讲清楚政策导向和原则,引导好市场预期,避免市场主体因预期不明而产生信心转弱的负反馈循环;最后,要站在微观市场主体需求的角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助企纾困存量政策,同时,以企业信心为政策着力点,研究出台超常规的增量政策,给予企业多方位的政策扶持,助力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恢复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避免疫后中小企业长期信心不足的“后遗症”成为“永久性创伤”,这也是日本“失去十年”惨痛教训的根本。

    05  科技政策:聚焦自立自强
    此次会议指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对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制胜法宝。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2年7月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人均GNI 13205美元。
    中国经济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传统资源、土地或廉价劳动力),向技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跨越。二战结束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
    此外,在日趋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对于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的中国来说(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科技创新已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从政策面来看,在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中指出,未来创新驱动两大重点方面:
    1. 创新驱动目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
    2. 创新驱动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等。
    对于企业而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背后的确定性机遇便在数字化转型与“专精特新”(详细内容可见:重磅!二十大报告学习:企业的10大机遇)。
    此次会议,对比7月政治局会议,还新增指出了,“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等内容,预计会在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明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细化,届时再为读者做解读。
    往未来看,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周期将再次反转。IMF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从3.2%下降至2.7%,彭博和美联储预期均指向美国经济可能在2023年底陷入零增长。
    2023年即将到来,我们应有所期待!
 (本文作者张奥平系知名经济学家、创投专家,增量研究院院长)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