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拓展服务功能 支撑国家战略

时间:2022/7/19 10:30:01

                                           ——关于推动实施健康地质工作的思考
    国务院办公厅5月20日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国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给新时代地质工作的转型发展提出新要求,也提供了新契机。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是多重而多方面的,健康地质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遵循地质理论,采用地质技术手段,进而揭示地质环境、地质作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此,笔者认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健康地质工作,拓展行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前景。

    开展健康地质国情调查
    构建健康地质“一张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方水土”就是地质运动、地质演化的现实结果,也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对此,聚焦影响人体健康的地质因素,应用地质技术手段,将有益、有害、直接、间接的,也包括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影响等因素弄清楚,进而提出促进健康保健的合理化建议,这些均是健康地质需要揭示研究的内容。因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指示精神,支撑和推动提升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有着良好基础和先天优势条件。
   《健康中国行动(2019- 2030年)》提出了“划定环境健康高风险区域,开展健康地质调查,查清人体健康相关元素在地质体、环境、作物、人体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的战略任务。开展健康地质工作,就是要摸清国土空间健康要素底数,揭示重大疾病与地质环境要素的关联关系,查明致病机制和规律并研究应对措施,进而做到“早预防”“治未病”,加强源头治理和宏观治理,从根本上防止疾病的发生。可见,健康地质国情调查是全面推动健康地质工作的基础。自然资源部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重要支撑部门之一,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基础工作,为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及目标实现提供基础服务与技术支撑。因此,笔者建议加快开展健康地质调查的技术论证,将其纳入国家专项国情调查体系,为全面系统开展这项国情调查工作提供财政支持和组织保障。
   从技术路径方面,可以按照先面后点的思路推进。所谓的面就是按照一定比例尺(精度),集中于与人体构成紧密相关的20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以及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的影响因素,开展自上而下即全国、省(区、市)、市、县的健康地质调查评价,形成健康地质“一张图”系列图集以及健康地质区划图。所谓的点就是在完成健康地质区划图前提下,对“异常区”开展重点或典型的健康地质深化研究。其中,对于危害或损害人体健康的“异常区”,可以深入查明情况,提出应对或防范措施;对于拥有优质健康地质资源的“异常区”,也需要深入摸清状况,提出深度开发、绿色应用的建议方案。
    实际上,开展健康地质国情调查领域并非一张白纸,我国有着百年地调成果,尤其近20年来的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水资源调查、区域调查、航空遥感以及基础地质研究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信息和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组织力量,编制地质调查支撑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总体方案,为健康地质国情调查提供技术支持和行动准备。

    创建健康地质实体支撑机构
    研究地球物质与人类健康间的影响机制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地质工作立足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宜居、绿色、安全与健康,目标是在深入调查评价基础上,针对地区、地域或流域范围的疾病预防和治理,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建议。因此,健康地质工作具有区域性、普惠性、效率高等技术经济特点。
   目前在国际上,与健康地质概念最接近的是医学地质(Medical Geology)。医学地质的开端源于人类大量健康问题与地质活动有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早就为人所知,却一直未解。2000多年前,中国、埃及等文明古国就有利用岩石、矿物治疗疾病的文字记载。进入18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与健康问题相关的地球科学活动,地球科学家也在帮助医学工作者及公众了解地球物质与人类健康之间的联系及影响机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对加利福尼亚州北岭地震产生的粉尘对山谷热病情爆发的影响开展专门调查时,发现了石棉物质的致病性。随着科学家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认识的加深,逐步衍生出“医学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医学地质学”“地球化学与健康”等学科。国际社会和组织陆续成立一系列致力于地球化学与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机构。近年来,世卫组织加强了引进流行病学家及卫生专业人员的举措,越来越重视新出现的污染物,以及农业和渔业环境在生态健康和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开展基础地质、地球化学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研究最早,也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就建立了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室,开展了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通过研究证明了这些疾病与地质、地理、地球化学环境存在一定关系,甚至与人体硒缺乏也存在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展了覆盖全国6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形成了海量数据。从1990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开展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从硒元素中毒效应开始,开启了元素与人体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区域地球化学与农业和健康》《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演化与安全预警系统》《健康寻源》等多本专著。进入21世纪,在地质调查项目支持下,该中心开展了砷、碘、氟、硒等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对地下水高碘地甲肿、地下水砷中毒、低硒带与大骨节病等相关性开展了跨机构、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深化健康地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为进一步加强健康地质工作,笔者建议建立专门的实体依托和支撑机构。统筹整合有生力量,集成优势资源,依托有健康地质工作职责并有丰富成果积累的机构创建健康地质中心,待条件成熟时成立健康地质分中心。健康地质中心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一是技术攻关研究,包括开展与人体健康紧密相关的水土气中有毒有害元素迁移、运动规律等问题研究;二是对重点地区(区域)、典型流域进行健康风险评价,包括地方病、流行病与地质环境因素的关联关系、发展趋势、内在规律、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应对措施等;三是“绿色产地”地质基因分析,包括绿色农林产品、中医药材种植基地的地质基因解析,基地模式(有益组分组合)构建研究等;四是健康地质工作技术要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成果集成开发与科普宣传;五是健康地质大数据建设以及智能服务,制定健康地质工作的发展规划,划定工作区划以及相关技术支撑服务工作,推动相关成果转化与产品产业化等。

    构建健康地质评估体系
    延伸和拓展健康地质成果应用领域
    传统地质工作为找矿服务,新时期地质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健康地质是新时代地质工作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工作转型升级的新领域和新方向。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数据、成果,有效支撑了工业体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例如,通过查明地质环境现状,开展自然资源的健康地质调查评价,摸清质量和品质底数,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与用途管制,强化适宜性、科学性研究;通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服务富硒农业开发、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健康地质科普,倡导绿色饮食、自然景观观赏,引导发挥优质自然环境的康养作用,激发人们对生态保护、宜居环境改善和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有了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并出台了相关条例,但涉及大众健康的健康地质评价尚未形成相关规定与制度。自然资源部参与川藏铁路的地质论证与评估,一定意义上也是健康地质评估,产生了良好应用效果和示范作用。但更多情况下,因没有健康地质评估及其相应的硬性制度要求,就无法为典型区域疾病防治和宜居宜业环境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例如,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安居工程建在地质断裂带上或把居民区设在有毒有害的地质环境中。因此,应构建健康地质评估体系并研究制定相关制度,或与环境影响评价融合,将合理必要部分纳入其中。
    当前,以健康地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加强相关成果应用是当务之急。其一,助力健康地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主要目标实现,支撑战略行动纲要落地,在条件成熟后将健康地质调查程度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其二,促进健康地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建设等,指导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及生态环境修复。在健康地质国情调查评价成果基础上分类施策,即对优质的资源和条件,可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劣质的资源和环境,需要加以修复及有效防治,促进科学利用。其三,加强健康地质对自然资源管理的服务支撑作用。基于健康地质调查评价,彻底查清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自然资源的质量,有效实施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国土空间有效管控。其四,加大健康地质服务大众健康保健的力度。将健康地质国情调查评价形成的丰富资料数据信息面向大众,开展智能服务,实现社会共享。
  (作者: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齐亚彬  冯  聪)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