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2021测绘地理信息十大新闻

时间:2022/1/23 11:08:52

    01:习近平主席向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致贺信
    9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致贺信。
    习近平指出,当前,全球数字化发展日益加快,时空信息、定位导航服务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去年7月我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服务以来,北斗系统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北斗规模应用进入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阶段。
    习近平强调,北斗系统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坚持开放融合、协调合作、兼容互补、成果共享,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推进北斗产业发展,共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果,促进全球卫星导航事业进步,让北斗系统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02:红色地图礼赞党的百年华诞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测绘地理信息人利用专业特长,整合地图资源优势和革命历史文化精华,以地图册、地图书籍、地图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在以地图为基础的影像作品或以地图为媒介的公益活动中,讲述中国共产党党史,让广大民众更直观地了解并铭记党的百年历史。
通过这些丰富的红色符号印记,用《中国共产党100年地图集》等一份份红色地图,勾勒出我党在中华大地的奋斗轨迹,展示奋斗过程中的那些波澜壮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地图服务于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礼赞了党的百年征程。

    0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
    8月26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以下简称“三调”)。
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园地3.03亿亩,林地42.62亿亩,草地39.68亿亩,湿地3.52亿亩,建设用地6.13亿亩。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2.6亿亩,表明了我国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的积极成效。
    历时10年的三调全面查清了我国陆地国土利用现状等情况,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国土调查数据库,是近年来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三调成果是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

    04: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理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动能,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量超过13万家,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总产值达到6890亿元,增长率为6.4%,其中主营业务包括地理信息业务的上市企业共54家。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整体发展放缓,但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尤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同时,民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未来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随着新一代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地理信息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期,预计2025年全球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将达到8400亿美元,到2030年产业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

    05:国测一大队和李德仁等喜获殊荣
    2月17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以下简称“国测一大队”)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
    国测一大队组建于1954年,主要负责国家测绘基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包括国家和省级大地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的布测。其测绘业务能力代表着我国大地测量工作最高水准,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汗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国测一大队是我国基础测绘的主力军,多年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测绘保障。
   11月5日,两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获颁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殊荣。颁奖词写道:你用智慧,破解测量学的百年难题。你用心血,浇铸强国梦的民族伟业。你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顺风耳,你的征途就是宇宙脉动,穿越时空,傲世苍穹!
   李德仁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我国从测绘遥感大国到测绘遥感强国的转变作出了杰出贡献。40年来,他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持续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技术创新,倡导、推动和建立了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推动了我国测绘遥感的跨越式发展。
  “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由中宣部、中国科协、科技部等部门联合举办,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选出10位先进个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此外,经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提名、自然资源部推荐,维也纳大学终身教授、奥地利地图制图协会主席、国际地理信息杂志主编沃夫冈•凯恩斯(Wolfgang Kainz)教授荣获2020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该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06:自然资源部正式实施测绘资质管理新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精神,自然资源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深化测绘资质改革,进一步优化测绘市场营商环境,激发测绘市场主体活力,修订完善了测绘资质管理政策,主要在4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
    一是压减测绘资质类别等级。将测绘资质由甲乙丙丁4个等级压减为甲乙两个等级。测绘资质类别等级总数由138项压减至20项,压减幅度达85.5%。
    二是下放甲级测绘资质审批权限。除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保留在自然资源部审批外,其余9个专业类别的甲级测绘资质审批权限均由自然资源部下放至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三是合理降低准入门槛。突出测绘资质专业属性,取消没有法定依据的前置考核条件,降低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非常用贵重装备的考核要求。
    四是压减审批时限和材料。将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压减证明材料,继续实行“不见面”审批,大力推行测绘资质电子证书。
    1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备受关注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注册测绘师”以准入类留在《目录》中。本次公布的职业资格总量比2017年目录减少68项,压减比例达49%。准入类职业资格主要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均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

     07:自然资源部全面推动“多测合一”改革
   “多测合一”改革是自然资源部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自然资源部门一项重大改革任务。2021年11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转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建设项目“多测合一”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推广南宁市的做法,对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提出工作要求,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加强协调;开放市场,促进公平;“只测一次”,成果共享;强化监管,依法追责。12月,自然资源部召开了线上“多测合一”改革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多测合一”改革经验和典型做法,研究深入推动“多测合一”改革的对策与措施。
    目前全国有26个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测合一”政策文件。据了解,改革后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测绘工作所需时间减少了大约30%,经费降低了大约20%。
  “多测合一”改革减轻了行政相对人的负担,优化了建设项目测绘市场环境,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让行政相对人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08:我国应急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
    12月14日,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在北京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测绘保障工作进入新阶段。
国家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建设项目于2016年12月批复立项,是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要任务之一,投资规模为7.6亿元,重点加强国家航空应急测绘、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国家应急测绘中心和国家应急测绘资源共享等4方面能力建设。该项目由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牵头,44家自然资源部直属单位以及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所属单位参与实施。
    通过4年建设,该项目取得显著成果。一是装备了先进应急测绘设施。项目共建设各类应急装备总计2176台(套),包括工业级无人机、大型工作方舱和生活保障车以及高速印刷设备等。二是建立了应急测绘技术体系。项目制定了13个应急测绘技术规程,各实施单位出台了相应的应急测绘工作流程,各承担单位制定了相应的应急测绘作业规定。三是构建了应急测绘工作机制。通过项目建设,各级应急测绘保障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应急测绘工作机制,部分单位已被纳入地方应急保障体系。该项目具备在国家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6小时内获取现场高清遥感影像、12小时内提供第一批现场应急测绘成果的能力,初步满足了国家应对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等工作的需要。
    项目成果在满足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同时,可以在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森林防火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时监测和评估、空间生态修复、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9: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全面建成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实景三维中国的核心内容,它是以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面起伏的数据集,通过航空航天摄影测量、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测绘技术获取,主要用于坡向坡度分析、土方量计算、淹没分析、武器制导等。
    自然资源部组织部属有关单位,通过实景三维中国地形级建设,历时2年,于2021年首次实现了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DEM分辨率由25米提升至10米、现势性由2010年提升至2019年,对地形表达的精确度、分辨率和现势性有了显著提高。
    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DEM)为自然资源调查、耕地保护等提供了数据与技术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等重要工作中发挥可量可测、能推演能分析的服务功能,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论证、方案推演与评估等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在秦岭违建别墅整治、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工作中,用于违建范围与面积量算、土石方测算、工作量统计等,满足了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工作急需。该项目全部成果已接入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时空基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

    10: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AG)大会在北京召开
    6月28日至7月2日,由国际大地测量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desy,IAG)主办、中国测绘学会承办,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及国内19家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共同协办的4年一届的IAG 2021科学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是IAG历史上第一次以全线上形式举办科学大会,也是我国时隔28年后,第二次成功举办IAG科学大会。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1269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交流,注册参会人数远超历届IAG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投稿和报告数量均创IAG科学大会历史纪录。
    大会以“大地测量服务地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设立了参考框架、地球静态重力场与时变重力场、地球自转与地球动力学、定位与应用、全球大地观测系统-地球系统监测的计量基础、交叉研究方向等6个专题领域,并以专题研讨分会、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多种形式为与会者带来丰富的大地测量前沿科技和研究成果。
    IAG于1863年由欧洲科学家发起,在德国波茨坦成立,是全球大地测量最权威的学术组织,目前有70多个会员国。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指导全球各国大地测量技术交流,组织开展全球大地测量科学计划/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大地测量活动,推进全球大地测量技术进步。
    IAG执委会、参会外国专家对IAG 2021科学大会的会务组织和线上会议保障效果交口称赞。IAG现任主席Zuheir Altamimi教授和IAG前主席Harald Schuh教授盛赞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无与伦比、令人惊喜的IAG科学大会。

    《中国测绘》2022年第1期,中国测绘学会编辑部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