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考察座谈 摄影:王辉
学习考察组成员
9月9日至9月10日,市地质矿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中矿山、矿管、地勘、环境方面的专业人员二十多人,前往山东省新泰市学习考察翟镇煤矿绿色矿山建设,与矿方技术人员进行了座谈。
翟镇煤矿是一座年生产能力近2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地处鲁中南地区,坐落在新泰市翟镇境内,北依五岳独尊泰山,南临孔孟之乡曲阜,东接青岛、日照两大海港,京沪铁路、高速公路穿越矿区,交通运输条件极为优越。该矿于1993年12月建成投产。不断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煤炭系统率先应用了井下无线电通讯系统、单轨吊运输系统等先进工艺,大力推广综采综掘技术,实现了薄煤层综采化生产,综采率达到了100%。企业年产值过25亿元,连续安全生产2000多天。矿井先后被授予"全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十佳矿井"、"全国文明煤矿"、"全国企业文化示范矿"、"行业级安全高效矿井"、"行业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双十佳矿井"等百余项荣誉称号。2011年上半年,该矿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该矿的主要作法:一是矸石不升井。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薄煤层切眼施工高度、巷道采用高强度锚杆一次支护等措施,从源头减少矸石产生量。在井下建成了浅槽重介煤矸分离系统,在井下对原煤进行分选,设立多个拣矸点进行拣矸,并通过就近打设充填硐室、寻找报废巷道等措施进行矸石充填,实现了矸石不升井目标,并于2008年底停运了矸石山。二是采动不影响。针对“三下”压煤较多、资源回收率不高、地表采动影响较大的实际,该矿成功研制应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充填支架,推行了沿空留巷的开采方式,带有捣实装置的新型六柱式四连杆充填液压支架投入使用后,充实率达98%,实现了“以充定采”,在降低地面塌陷的同时,解放了“三下压煤”,今年上半年,实现“以矸换煤”20余万吨。同时,着力研究地面矸石钻孔下矸工艺,在山东省内率先实现了井上矸石垂直下井充填,较好地解决了地面矸石下井回填和采动影响的问题,预计用3至5年可将地面矸石山的煤矸石全部回填到井下。三是煤炭不落地。对矿井原煤运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对煤场进行综合治理,新建一座原煤仓,提高了原煤存储能力,如今4座原煤仓基本满足了原煤存储需求,原煤升井后经封闭的皮带运输机全部进入原煤仓;新建煤泥厂,并对块煤厂块煤回洗系统进行改造,实现块煤、煤泥不落地。四是矿井不排水。开发和推广节水技术,投资300多万元,实施了井下水处理系统,井下水直接用于井下防尘和生产需要,实现了井下水不外排;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在选煤厂建设了选煤水处理系统,洗煤水实现了闭路循环与重复利用,杜绝了外排;积极推行中水及饮用水双向供水措施,用水回收率达到90%以上。
通过实施矸石井下充填、矸石制砖、煤炭深加工、矿井水综合利用等技术,基本解决了煤炭开采中的污染问题。针对以往煤炭开采对矿区环境的破坏,他们积极投入物力、人力等加以治理。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实施生态恢复与环境重建,组织编制了“资源开发与生态重建工程实施方案”,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建设绿色矿区为指导,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生态理念引导,积极做好防治结合和动态复垦工作。对煤矿的塌陷地、采砂坑进行了矸石回填综合治理。先将塌陷区表层土壤取出,用煤矸石将塌陷区垫平后,再把表层土壤覆盖在上面,最后进行土壤种植化改良。近几年来累计投入2000万元治理资金,回填矸石180万吨,开发改良土地123公顷,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省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肯定。
参加这次学习考察的专业技术人员反映良好,认为:翟镇煤矿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市矿山企业、矿政管理、地质环境、勘探施工等单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我市珍惜资源,深度利用,精细开采,资源转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