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勘铁骑”征战记
——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改革与发展实录
A篇:踏勘如诗
采访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简称西勘院),尤其是站在陕北找煤一线的沟、梁、峁、塬上时,看到西勘人为忠实履行地质找矿“天职”的那份坚守、坚持和坚强,不禁让人想起一个久远而神奇的故事。
在《C大调第七交响曲》(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用气势磅礴的音乐语言盛赞了二战时期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奇特战例。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整整900天,在几乎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全城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900天、3个冬季的轮回,每户每天只配给二两半的黑面包……
毫无惧色的列宁格勒人,仍过着有尊严、有品位的精神生活:大街上贴着娱乐海报,歌剧院里座无虚席,学校里的铃声从未间断,甚至无人为生存和取暖去砍伐一棵树。胜利之夜,遍布城池的参天大树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人类的信仰、博大与坚韧,足以战胜人世间的艰难和困苦!
几天采访下来,细琢磨之后豁然开朗:西勘院之所以居全省地矿行业之首,跻身于我国地勘单位的先进行列,与陕西省地矿局的整合大手笔有关,与坚持把“地质立院”和“富民强院”作为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有关。那么,成立12年的西勘院,又是怎样完成了快速而雄壮的征战之旅呢? ]
A1 他国断言·千亿吨级·告慰总理
秋日,沿着西包高速驾车北上,在西安至榆林的700千米路程上,全然不见昔日荒山秃岭的悲凉景象。三秦儿女竟像“泥人张”一样,在古道遒劲的黄土高坡上,把能源开发、生态保护与城市化建设“拿捏”得恰到好处。
途经树木参天的黄陵、山环水绕的延安,当汽车一路行驶到达靖边县境时,扑面而来的是浩瀚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只见漫漫黄沙之上,覆盖着密密匝匝的草本、木本植物,南来北往的汽车如同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中。
沙柳、松树和小白杨生机盎然,一些不知名的各色野花将大自然的“冷面杀手”装点成了气势磅礴、婀娜多姿的“绿衣天使”。一路欣赏、一路赞叹,萦绕在心头的是一曲曲激情满怀的“信天游”:“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记者不时地冒出一两句,赢得了同行者会心地一笑。
可过去,毛乌素大沙漠却叫人哭都没有眼泪!人们至今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所发生的“他国断言”。曾有两位日本遥感技术人员指着被黄沙三面包抄的榆林航拍片而振振有词:再过一二十年,占地4万多平方千米的榆林地区将会消失在滚滚黄沙之中!
如今,二三十年过去了,再看榆林地区那拔地而起的一座座新兴矿城,不仅摆脱了“罪孽黄沙”的死缠硬磨,且让毛乌素大沙漠“绿”得可爱、“绿”得娇人。再加上比比皆是的煤化工、煤变油和煤电一体化的新上项目,让不少乘车人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将惊喜与祝福留在了镜头里。
待走进榆林城时,便发现古城已改了模样,原在城墙西边的202国道已变成城内大街。为绕城兴建的新202国道虽向西位移了5千米,但仍赶不上城池拓展的速度而演变为城内要道。接踵而至的运煤大车,不时摆起了数千米、数十千米的长阵,“什么‘车’比火车更长”指的就是这儿。
穿梭于大街小巷,细观察数不清的宾馆与酒店,停车场上均不乏奥迪Q7、宝马X6、保时捷的身影。在一家四星级酒店门口,竟停放着五六辆神采各异的大小“陆虎”。人知温州、山西炒房团呼风唤雨,却不知陕北炒房团同样“虎气冲天”。
记者采访之际,正值新一轮的全国“三北防护林”会议在此召开,一时间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人进沙退”与煤炭勘查开发相得益彰,温总理所说的“地质先行”凸显奇效,冲锋在前的找煤人自然立了头功。
据同行的西勘院副院长兼地调所所长陈磊介绍,新世纪初,喜怒无常的黄沙已逼至榆林城墙根下。伴随近几年煤炭的大规模勘探开发,不仅摆脱了“沙进人退”的困境,城市人口也由3万人拓展为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而地处这一新兴煤炭基地“心尖尖”上的榆神煤田、榆府煤田、榆横煤田等,均属陕西省地质工作者三十年奋战野外一线的经典之作。
至于横跨5省(区)的鄂尔多斯盆地,在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输”中的地位不可小觑。10年前,当本报助推全国政协“四矿”问题大调研时,曾任煤炭部副部长的韩英就称鄂尔多斯盆地,尤其是陕晋蒙交界地区,为我国煤炭资源的“猪肘子”。如今,仅陕西一省所探明的资源量就达2500亿吨之多。其中,1200亿吨为西勘院及其前身的赫赫战果!
原来,1998年成立的西勘院是由原陕西省地矿局三支老牌“找矿劲旅”整合而成。其中,有以综合研究见长的综合队,有在大秦岭长年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地质七队,还有一家就是从1980年开始在陕北找煤的地质八队。而八队此前曾兼并了由1975年陕北找煤起家的十四队。据说,当年有不少老板手提现金、争着抢着请“八字头”钻机出山呢!
就地质找矿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言,仅榆林地区目前就有年产1000万吨煤矿以及800万吨、600万吨的煤电一体化等一批在建项目,还有120万吨~300万吨的10多家新建煤矿等。人们不会忘记,周总理当年回陕北时,曾为经济落后、老百姓贫穷流下了滚滚热泪。今日,若伟人在天有灵,一定会为找煤劲旅大摆庆功宴,端起他钟爱的茅台酒一饮而尽吧!
A2 项目战略·效应涟漪·石头说话
如今,作为西勘院“发迹地”的陕北找煤市场又如何呢?记者在陈磊等同志的带领下,来到了距离榆林城百余千米的横山县,采访了位于毛乌素大沙漠之上的西勘院地调所陕北煤炭勘查项目部(简称陕北煤勘部)。
从1975年开始在陕北找煤,到2002年开始大量从事公益性和商业性项目,西勘人在陕北13个县留下了顽强拼搏、勇闯市场的身影。2009年春,当盖西京接任院长时,因家大、业大、品牌靓,被人尊称为“盖二亿”。可在西勘院成立之初,只因家大、业小、底子薄,被人们戏称为“三个叫花子组成一个丐帮”。究其变化,就在于借“项目战略”之势,以小项目带动大项目,促成大发展、大创新,进而带动了产业结构大升级。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地勘单位因“多种经营搞三产”带来无法挽回的“十年断层”,地质主业备受冷落,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加之市场化、企业化的风起云涌,“地质立院”可谓步履艰难、险象环生。
至世纪之交,涉及地矿、煤田等多兵种、多省份的地质队,在陕北千沟万壑摆开了“决一死战”的架势。一时间钻塔林立、机器轰鸣,如同榆林城外500米间隔的古时烽火台一样,让大漠之上不时地“狼烟四起”。
那时的西勘院,就像一只饥饿的“西北狼”,焦急地等待大猎物的出现。2002年秋,他们在陕北中标了一个47万元的小项目,鉴于工期短、时间紧,便打破了冬季不钻探的惯例。在零下十七八度的气温条件下,拿出了令业主赞叹、对手信服的勘查成果,由此打开了商业性与公益性并行、一再猎取矿业权的“阿里巴巴”大门。
一发不可收拾的西勘院,从此与陕北找煤项目有了不解之缘。2003年,把一个叫“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府谷矿区冯家塔井田勘探”的大项目做得惊天动地。多地质手段的“轮番轰炸”,综合研究的别出心裁,加之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既拿出了近10亿吨煤炭储量的新成果,又获得了“陕西地矿局地质找矿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土资源部优秀地质成果一等奖”。
2006年,陕西省地矿局局长李成岗一声令下,调集全局十几支勘探队伍和50多台钻机,帮助西勘院拿下了产值逾7000多万元的省重点项目——“榆林西红墩井田勘探”。此时,雄踞毛乌素大沙漠的“主角”地位也已确定,按照省政府的一道指令,以38度30分为界,西勘院成为了陕北找煤市场不可多得的“掌门人”之一。
作为当年技术负责的陈磊回忆说:“正是凭借这一小、一大、一获奖项目的‘效应涟漪’,西勘院不仅拿下了陕北的‘半壁江山’,且成功地运作了10多处探矿权。虽说之后不得不将矿业权‘拱手相让’,但独具匠心的‘项目战略’却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
我们不妨把探究的目光投向陕北高坡,在其“项目战略”和“效应涟漪”的背后,决定成功与否的“DNA”密码是什么呢?
有人说,地质找矿的“DNA”之一,在于多学科的重组与整合,在于边缘科学的认识与创新。即如何把地质科学的几十种分支学科,如大地构造、岩石学、矿床学、矿物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合成为整体地质学,把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自然灾害学、环境学等合成为整体地球科学,这是几代地质人的奋斗目标。而由三支特色各异的“找矿劲旅”整合而成的西勘院,正是具备了“集大成”的先天优势。
记得1位专家说过:“研究地质学几十年,终于发现一个浅显的真理,那就是石头会说话!”而如今搞地质的不仅要听懂“石头语言”,还要听懂“生态语言”、“地灾语言”等,尽管这些语言要比甲骨文生涩而复杂得多。
在西勘院的先天优势中,既有区域性综合研究专长,又有30余年地质资料的丰厚积累,从而能够以小项目、普查项目为契机,综合运用区调、测量、物探、化探等多项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科学、真实而详尽的数据、图纸和地质报告,最终达到了让“石头说话”的目的。
如最早的那个47万元的小项目,验收成果时就是靠挂满一屋子让“石头说话”的地质图,令业主大为折服,而将后续的详查、精查项目全交给了西勘院,并称心地说:“我算是碰上行家里手了!”这种由小项目、普查项目引发的“效应涟漪”,一直是西勘院烂熟于心的“传统节目”。
就这样,在一望无垠、春光无限的毛乌素大沙漠上,西勘院完成了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征战之旅。去年,他们力挺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等西部市场,同时在马达加斯加踏上了“走出去”、横刀立马的新征程。
“集大成”的综合实力、“集大成”的自主创新,正是“西勘铁骑”生存发展、成长壮大的“DNA”密码之一哟!
A3 习惯心态·献身祖国·砥柱中流
作为承担地质找矿主业的西勘院地调所,按区域和矿种共划分为7个分支机构。而位于毛乌素大沙漠之上的陕北煤勘部,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八路”了。
该部部长高满忠,自1980年就在陕北搞勘查、树品牌、做管理。55岁的他沉稳而干练,高鼻梁、大眼睛,一看就是陕北人。今年一开春,他就率众人来此,几个月下来,已将上亿元的收入攥在了手中。
该部租用的是公路旁的一处民房,房东住楼下,他们住楼上,院子有点乱,房间收拾得却不错。办公室里摆放着不少岩心袋,这是新钻探10万余米的心血之作;墙上挂着琳琅满目的图表,有组织、机构、管理的,还有技术、安全、质量的,制度建设、岗位职责与考核体系一目了然。
“五脏俱全”的陕北煤勘部,标准化、科学化运作由来已久,凭借长驱直入的作战能力,令公益性、商业性项目轻车熟路。像今年,每个项目都是上千万元的产值,且大多是令人眼馋的地质市场项目呢!
为了“西勘品牌”、为了诚信体系,高满忠他们忙得团团转。在陈磊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座谈会上,高满忠、张志海、高春华、王卫东、宋正亭、张波等谈及项目的高歌猛进,人人充满了自豪感。据悉,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项目,另有几个项目正在紧张运行当中。
不爱说笑、略显疲惫的高满忠,此时却笑着说:“我们看起来人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有22位,但因项目多、工程量大,人手显得很紧张。1位项目负责人兼管三五个项目,白天跑野外、晚上写报告。过去,1台钻机配备1名编录员,可现在1人得管好几台钻机咧!大家超负荷运转,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即使新婚不久的年轻人,也只能三四个月回一趟家了。”
这让记者想起西勘院党委书记贺志银说的话:“平日里,见地质队员总是一副冲锋陷阵的样子,陕北老乡不解地问,‘这么拼命,难道1个月能挣万把块钱不成’?”
这般砥柱中流,又这般“不近人情”!身负重任的高满忠、带病上阵的张志海却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习惯了!”由此看来,过去靠“‘三光荣’+事业心”,而现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了,靠的仍然是它。因为“习惯”了多奉献、少回报,“习惯”了为国家、舍小家,甚至“习惯”了把“人之常情”抛置脑后,专心致志地与“石头说话”了!
这种“习惯心态”看似平常,却透着山一般的坚强、水一般的柔情,这是地质人世代相传的“天职”使然,更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一生固守的崇高信仰啊!
随后,记者来到一钻探工地。秋日的大漠艳阳高照,仅有的一户农家守着1口井和几十头“咩咩”叫的白山羊,让原本孤寂的钻机有了“伴儿”的感觉。
机长是1位身着红色工装的壮实汉子,手下有10多名钻工和两名技术人员。当班的4名钻工正忙着修理泥浆泵,他们说:“可别小看脚下的泥浆池,待冬日打钻时,放上装有木炭、用于化冰的大铁桶,就可以供钻机‘大吃大喝’了。”
“缺水吗?”记者问。机长手指小机井说:“打14米深就出水了,是大漠少见的好水呢!”大自然如此惠顾找矿人,若是“天时、地利、人和”,又将会呈现怎样美妙而惬意的“地质找矿图”呢!
走近钻机工地食堂,门口有一抢眼的方型水桶,桶里栽着一捆绿油油的大葱。艰苦环境中,看似粗啦啦的钻工竟懂得惜水如金。肃然起敬,便成为记者的第一反应。
再看钻工帐篷,印象最深的是“泥鞋”和“泥装”,可以想象全天候、“三班倒”的小伙子们,是怎样在钻杆、岩石、风沙、泥水的包围下,不惧苦、难、脏、累而拼命地工作着!
记者问机长:“挺苦的,这头儿好当吗?”他抹了抹汗说:“好当,大伙习惯了!”又是“习惯心态”!这句来自野外一线的口头语,自有一股荡涤世俗和物欲的冲击力、震撼力!记者的第二反应依然是肃然起敬!
在钻机旁的空地上,摆放着十分整齐的岩心,有褐色的、黑色的、灰色的,上面贴着白色的标签。看似平常,却引起陈磊的一再关注。他不厌其烦地对钻工讲、对技术员讲、对机长讲,反复地强调珍爱岩心的重要性,并提出用箱子盛放、用塑料纸隔层等多项要求。
“细节决定成败。”作为地球“DNA”的岩心,是地质人最为珍视的“细节”。其完整与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勘查质量与诚信体系的建立、关系到地质找矿的成与败。难怪,陈磊视其为“国宝”熊猫似的!
“习惯心态+诚信体系”,正是“西勘铁骑”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DNA”密码之二哟!
A4 火线拼杀·智慧光束·绿色印象
要细节、要过程、要结果的陕北找煤人,目前最想要的是什么呢?
“最想要的是优化地质工作环境!”谈及现状,一种喜忧参半就像寒露一样凝结在人们心头。
陈磊介绍说:“上世纪在陕北找煤时,尽管老乡们生活很苦,但对地质队非常友好。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喝上老乡精心熬制的热米汤。这份情义让人终生难忘,至今我还保留着老乡的绣品呢!”
一次,跑区调的陈磊他们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饿得走不动了,就跑到地里掰玉米吃。边挑边掰的陈磊,忽听背后有人说:“够了,差不多就行了!”他猛然回头,发现崖畔上站着一位系着白头巾的老汉。这是20多年前的事了,陈磊至今仍记得陕北老汉的笑模样。
可何时老乡没了笑模样呢?据说是近3年的事了,从事一线勘探的同志们由此打开了话匣子。
“如今,有的老乡就靠卡地质队过活,使项目越来越难干了。老乡要‘买路钱’、‘过桥费’,有1台钻机为此中断了一二十天。最典型的是一井田项目今年7月初搬家时,有4辆钻机车被老乡们围困了10天,最终交了四五万元‘买路钱’才算完事。”
“还有‘安机钱’,好不容易修路、铺场地之后,不交钱就安不成钻机。至于‘搬机费’也不能少,从甲村走,付1400元;搬到乙村,又得出4000元。老乡的理由很直白:‘就是要吃唐僧肉’!”
“地质工作环境恶化纯属利益驱动闹的,若无政府部门出面制止和协调,只会愈演愈烈,最终让地质队干不成。像‘布孔费’,今年有一钻机竟高达13万元,并由此催生了‘外部环境协调员’这一新岗位,1个项目得雇两名协调员,其月收入赶上1名钻工的一年收入咧!”
“有的项目因外部环境不宽松,只得干干停停、停停干干,搞得大家心烦意乱。像占地12平方千米的小项目,原本两天可办完手续,但现在1个月都拿不下来。可项目不等人啊,真是要了地质队的命!”
这哪里是找矿,简直是奋争,是打仗!都知道,地质找矿关键是一个“找”字,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通过“客观线索-主观判据-查找模型”的三者磨合,经过无数次交替、升华及实践验证,让智慧光束不断地向找矿目标聚焦。
可地质队一旦成了“唐僧肉”,“三者磨合”就变成了“N者磨合”了,其智慧光束又如何瞄准找矿靶心呢?所以说,大凡和地球“玩命儿”的人,就得有一副钢筋铁骨、一副咬铁嚼钢的精气神!
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今年找煤成果又如何呢?高满忠还是报出一组“喜气洋洋”的数字:“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预计全年可完成12个项目,终孔302个、钻探进尺20万米,另完成测井8万多米、地震154千米、填图1∶2万和1∶5万的共计859平方千米,并采集各类样品1300多个等,共计探明煤炭资源量133亿吨!”
一项声势浩大的找煤工程,一场颇为壮观而神奇的智慧光束!此时,记者站在浩瀚无际的毛乌素大沙漠之上,极目远眺“绿色”的海洋,不禁想起老舍先生所比喻的那美到极致的“绿色印象”:“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多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
当然,地质人心目中的“绿色印象”,与列宁格勒人所捍卫的“绿色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从地球村的角度,人类对“绿色印象”的渴望、对和谐安宁的追求,却是千古不变的法则啊!
但愿这“绿色印象”,永驻地质人找大矿、找好矿、报效祖国的心胸!
B篇:和谐如画
走出我国惟一完整的西安古城墙,再往南走10多千米,便来到了坐落于长安区、人称“长安基地”的西勘院。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千家地质队之一的西勘院做得又怎样呢?据说自去年以来,上这儿应聘的大学生、研究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不惜“托关系”、“走后门”咧!
一家地质队何以这么“抢手”?记者为此采访了西勘院的“三大工程”,对其坚定不移落实科学发展的主题,对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又有了一番理解和感悟。
B1 民本工程·多难兴邦·口碑无价
三楼的院长办公室里摆放着几块风格各异的矿物标本。于去年4月23日走马上任的盖西京,原在一家企业当厂长。懂经营、善管理、喜结交、重情义的他,只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让这座远眺大秦岭雄姿、拥有职工家属3500余人的“长安基地”平添了一抹令人心悦诚服的和谐色彩。
这缘于以盖西京为班子的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赢得勇创佳绩、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去年,该院的总产值、总利润增长20%以上,职工年收入增长10%以上。今年,则有望刷新历史记录,赢得“十一五”的收官之作。
近年来,在落实国土资源部“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新机制的过程中,西勘院同样在陕西省地矿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仅陕北一地,其承担和完成的地勘项目就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盖西京一班人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上所显示的大气和胆识。想当初,盖西京手执一纸调令迈进“长安基地”时,有二三十名待岗女职工围堵在办公楼门口,用“要求上岗”的诉求,给了新院长一个“下车威”。
要知道,已走出经济低谷的“长安基地”,仍像一位饱经风霜、身心疲惫的老人,背负着太多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其前身的3家地质队均为“小社会”,如八队撤销子校时,就有40余名教师需重新安置。
那时的西勘院,在岗职工不过500多人,待岗职工却多达1200多人,另有离退休职工千余人。时至2009年,待岗职工仍有500余人,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如同“荆棘中的玫瑰”,让上一任院长“忧而辞职”……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改革发展与稳定大局依然是西勘院直面的难题,今年53岁的盖西京为此添了少许白发。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新班子迅速做出决策——力推“共享发展成果”的系统工程。“对涉及民生、民本这等历史遗留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今日能解决的决不拖延至明天!”盖西京一字一顿地说。
为此,西勘院采取了包括提高待岗职工生活待遇、对235人实施“内部退养”、解决20多对职工“双下岗”问题、照顾特殊困难家庭和安排16人再就业等多项新举措,立时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不仅解除了待岗职工的后顾之忧,就连隔三差五的上访者亦由去年的百余人,降至今年的30余人。
再看如今的“长安基地”,虽经四季轮回,融融春意仍溢满心田。党办主任刘福宏曾是位“当兵的人”,性格沉稳且不乏率直。由新班子决定恢复、由他主办的《西勘通讯》和网站,以及新组建的30多人的通讯队伍,在“三大工程”中发挥了宣传政策、沟通思想的妙用。
作为老钻工之子的他,有3个兄弟、1个妹妹都在西勘院工作,对这里的变化颇有发言权。刘福宏说:“当一家人坐在一起时,聊得最多的还是长安基地的新变化。新班子顺民意、得民心、稳大局,自然得到干部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啊!”这不,在前不久进行的一次全院职工参与的民主评议中,院领导班子竟获得了95%的优秀率!
上级的评价又如何呢?同样称心如意的陕西省地矿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李成岗用一口浓重的陕北话对记者说:“对全局20多家单位而言,西勘院之所以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效益最好,就在于有一个团结奋战、坚强有力的新班子,有一支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好队伍啊”!
B2 共享工程·大道贵和·大爱永恒
谈及上级评价与百姓口碑,盖西京深有感触地说:“在‘地质立院’和‘富民强院’的发展战略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每一位同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尽享政治与生活待遇,这可是每周一班子例会的主要议题哟!”
缘于这样的新班子例会,“长安基地”有了一系列变化:1年两度的老同志座谈会成为新班子的必修课;“共享发展成果”接连出新招,让用人与分配制度改革深入人心,如福利待遇标准化运作,待岗职工、离退休同志的过节费和在岗职工拿得一样多;新增并改善多项服务设施,如建设1年接诊上千人次的医务所,开办以地方名吃为特色的职工食堂,还有新投入600多万元进行电力增容、锅炉改造和环境美化等。对此,新同志兴高采烈,老同志心满意足,至于职工们自发成立的棋牌协会等7个“民间组织”,则让“长安基地”沉浸在乐融融、美滋滋的阳光之中。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一系列政通人和的新政策,不仅让职工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也大为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而这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党、政、工、团工作的“总抓手”。
分管党办、劳人科、安保科、统筹办等多部门的院党委书记贺志银对“共享发展成果”同样是津津乐道。他说:“我这个当书记的,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如新启动的上陕北、下陕南、计划探访四五百家职工家庭一事,至今已有了2万余千米的行程记录咧!”
去年冬天,贺志银一行前往陕南安康探望离退休职工,早已等候在那里的20多位老同志,听到地质找矿的新成果和“共享改革成果”的新政策,人人都显得十分激动!
到就餐时间了,不等贺志银发话,已有老同志把“请客权”抢到手,又在席间掀起了激情的氛围。回忆这一幕幕情景,贺志银动情地说:“这些当年跑野外、‘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同志,对西勘院、对新班子可是寄予厚望啊!”
对于新班子密切联系群众、关心职工生活的新作风,大家是有目共睹。如探访待岗职工一事,还真让记者碰上了一回。立秋时节,再就业中心的毕主任和司机小谢,去米脂县看望一位半年杳无音信的待岗职工。他们先从西安跑到榆林,第二天一大早又赶往职工家。谁知在山道上被堵得严严实实,待摸清情况、返回榆林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了。
大热天跑了10多个小时,没赶上两顿饭点儿不说,就连当地特有的沙瓢大西瓜也忘了享用。问及嗓音嘶哑的谢师傅:“不饿、不累吗?”他回答:“忙晕了,光顾着赶路找人了”!
在西勘院,像这样“忙晕”的人不计其数。贺志银顺手递给记者一张“服务卡”,上面印有统筹办全体工作人员的手机号。贺志银说:“为了当好离退休职工的贴心人,他们做到了24小时不关机、且随叫随到呢!”若遇上生老病死的事儿,院方无微不至的“全程服务”,更是叫职工家属们唏嘘不已。
拥有如此重民意、重民本、重民生的好院长、好班子,对西勘院来说是一件幸事儿。虽说“砸了铁饭碗,人人奔市场”,可是,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为前提的“西勘精神”依然存在,且做到了发扬光大。盖西京说得好:“还有什么比给职工多办实事、多办好事更让新班子上心的事情呢?!”
在陕西省拥有众多“粉丝”的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电影首映式上说:“不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怎样进步,纯爱是永恒的!”纯爱、惟爱和大爱,正是“西勘精神”的永恒基调!
由此看来,西勘院的“共享改革成果”是一项党风工程、民心工程,更是一项深化价值观的文化工程,从而让盖西京一班人得心应手地把经济总量和在岗职工年均收入翻番的目标、把待岗职工人数减半和争创西安市“文明单位”的目标,写进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写进了“长安基地”深遂湛蓝的星空!
“人!人!人!”这是管理大师托马斯·彼得在上世纪70年代看清日本发展真正动力、比较与经济强国之差异后所得出的惊人结论,并称:“当今企业的核心问题是主人翁问题。”
与古人所言“大道贵和”同理,盖西京一班人只因掌握了科学发展的“DNA”密码,从而用人心人脉、用“主人翁”精神赢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期!
B3 育人工程·娃娃军团·势能叠加
在最令人痛心疾首的“十年断层”期,西勘院竟流失了1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这可是最富足、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啊!如冰心先生在“文革”后所言:“说‘腾飞’是很乐观的话,长出翅膀的知识分子,有的已经翅膀折掉了、坠地了,有的已经飞走了、‘外流’了,抢救谈何容易!”
和大多地勘单位一样,创业最初的西勘院无力招聘新人。2006年,伴随大环境的好转和“西勘品牌”的“亮剑”,新聘大学生、研究生成为可能。2009年春,“人才强院”的“接力棒”又传至盖西京一班人手中。如今,该院的专业技术队伍已发展至300多人(其中114人为中高级职称),与其他职工一起成为七大经济实体的中坚力量。
更令人惊奇的是日趋强劲的“娃娃现象”——一大批年轻人挑起了地质找矿的大梁,这与西勘院的用人、育人和分配新机制大有关系。在陈磊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长达15000多字的《西勘院地调所内部经营管理办法》,涉及调研、论证、立项和招投标、现场管理、成果提交,以及确保效益与质量、调动人员积极性等多方面内容,堪称一部力推改革新机制的“白皮书”。
就其分配机制而言,不仅坚持向野外一线倾斜,还坚持向全体职工倾斜咧。野外收入比机关高并不奇怪,可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比院领导高,还真让人费解呢,因为后者的压力与责任之大可想而知。
其实,上级早有明文规定,可盖西京一班人坚持不拿高工资,只拿在岗人员的平均工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初来乍到的新人来讲,无异上了一堂现身说法的“西勘精神”大课。
记者在陕北煤勘部采访时,碰上了如花似玉的“地质姑娘”:小李,小巧玲珑;小王,亭亭玉立,均坐在办公室兼宿舍的电脑前,悄然而细心地做着制图工作。原来,为了“项目战略”的“抢”与“快”,为了早日打造一支视地质事业为生命的新人队伍,西勘院把制图环节也搬到了野外一线。
陈磊说:“我们坚持把快速育人的基点放在野外一线和区调岗位上,就好比为新人的健康成长安上了‘快捷键’。”而从地质工作规律来看,“找”的思维方式,是由“信息-线索-判据-构型-破绽-聚集-揭露”所构成的“认识链”。西勘院坚持让新人上一线、上区调,正是想从这条“认识链”入手,经过普查、详查、初勘、详勘等“程序历练”,以成就地质人所独具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这一做法,也缘于地质找矿的职业特点,一为集体智慧是团队努力的结果;二为风险事业,找矿轨迹曲折而漫长;三为凭借思维创新和反复实践,由无变有、由小变大、由贫变富,在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的同时,也打造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团队。
看似平平常常,实则快速有效,西勘院的“育人工程”堪称一流。上百名新人得以茁壮成长,还有一二十位年轻人迅速成长为炙手可热的项目经理人,从而让业界感受到“西勘铁骑”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咄咄逼人之势。
今年,盖西京一班人又加大了“育人工程”的实施力度,如采取招聘新人20余人、技工委培30余人、在职学习20余人、“以老带新”50余人等一项项新举措,加之用人、分配的“连环套”新机制,从而产生了像陕北煤勘部那样“老同志老当益壮、中青年挑大梁”的可喜局面。
在陕北煤勘部,记者还遇到了王卫东副部长。看似不太爱讲话的他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主儿,仅去年经他一手提交的4个特大型井田报告,就因个个质量上乘,被部、省专家认定为“免检产品”,就连业主也夸奖道:“项目交给小王最放心了!”
作为西勘院地质找矿一线总指挥之一的陈磊,对此十分欣慰地说:“不单是小王的报告做得好,被上级专家拿去做了培训范本,而且西勘院的地质报告在西部5省也是拔尖的,这可是部专家的评价哟!”
高满忠则深有体会地说:“哪一位新人不是老同志手把手教出来的?加之野外项目多、实战演练多,促使一批新人只消用二三年的功夫,就成长为技术负责和项目组长。像我们这儿,就有3名技术负责人是20多岁的娃娃咧!”
记者了解到,不仅在陕北,在陕南、在西部、在国外,“西勘铁骑”中均不乏后继有人的“娃娃现象”。一大批新人不负众望、勇挑重担,大为缓解了“项目多、人手少”的矛盾,还引发了“人才叠加”的新气象。
如陈磊所率领的地调所7个部门均为一套人马、多个牌子。即可随意调动各部门、各项目人员,做到了“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如找煤的紧张了,搞区调的人上;找金属的紧张了,找煤的人上;搞区调的紧张了,找煤的、找金属的一齐上,各路人马发挥“势能叠加”的“核当量”作用,难怪“西勘铁骑”可以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呢!
因此,在今年全院半年工作总结报告中,盖西京十分欣慰地说:“我院大胆启用年轻人,给位子、压担子,锻炼出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的诸多项目中,近几年招聘的大学生、研究生居多,他们继承和发扬能吃苦、能战斗的团结协作精神,克服远离家乡、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环境极差等诸多困难,确保了项目质量和生产进度。”
盖西京在报告中,还特意提到了青海项目负责人司国辉。这位3年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肯钻研、能吃苦,业务能力突飞猛进,且在玉树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被陕西省地矿局党组授予了“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目前,兼任两三个区调项目负责人的小司,在实践中大胆应用新方法、新技术,积极拓展青海地质市场,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付刚,2005年大学毕业,2006年当技术负责,2007年当项目负责,2008年担任测绘工程部负责。热爱地质事业、潜心钻研业务的小付,靠顽强拼搏和坚实的脚步,成就了事业,也成就了自己。
正如S·米西格所说:“精密的仪器和计算机,比起第一流富有想象力和受过良好训练的地质人员,自然要逊色得多。”从西勘院的“娃娃军团”中,可以挑选出一大批英姿勃发的新人,如张俊峰、张波、张近凤、邢圣军、姚锋、谢晓波等,集中反映了忠于地质找矿“天职”的“西勘精神”,更反映出一个英雄团队力拔山兮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一流人才、一流机制、一流项目,正是“西勘铁骑”不断扩军备战、不断强胜的“DNA”密码之三啊!
B4 西勘元素·天地人智·挑战未来]
纵观西勘院的征战史可体味到:不论形势发生了何等变化,西勘院始终把科学发展的目标定格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定格在“地质立院”、“富民强院”上,从而创造出十分可贵的“西勘元素”。
在地质找矿上,创造了“多变观”:由起点到终点、由地表到浅部、由浅部到深部,力求实现“短、平、快”的一连串新突破;在“项目战略”上,创造了“拆墙观”:侧重于跨科、跨域、超界的整体性、规律性探索和研究;在“三大工程”上,创造了“综合观”:集“自主创新+智慧光束+西勘精神+团队和谐”之大成,实现了“天、地、人、智”的大融和,从而创造出又快又好、科学发展的两大主要成果。
主要成果一:“人才强院”、自主创新,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
西勘院自成立以来,经济总量和职工收入保持了连年增长,拥有了地质调查所、地质工程公司、矿产开发公司及经营管理中心和9个职能管理部门,拥有了8项地质勘查资质、3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快速增长的上亿元固定资产,且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3项体系认证。
12年来,共获得国家、省、市、区领导机关的几十次表彰和奖励。其中,有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国土资源系统功勋集体”称号,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先进集体”称号等。还有“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职工技术创新优胜单位”、“陕西省地矿局文明单位”、“全局党风廉政先进集体”和“西安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西安市文明小区”、“西安市长安区文明单位”等称号,另有两名同志荣获了“西安市劳动模范”的称号。
在该院近年获得的自主创新奖项中,有“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还有近百项省、部级“地质找矿成果奖”、“地质勘查成果奖”和“科技成果奖”等,另有5人(次)被省、市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技术创新能手”等。
这几十次表彰与奖励,昭示着西勘人忠于天职、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昭示着西勘人“富民强院”、勇冠三军的雄心壮志!
主要成果二:“地质立院”、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西勘院自成立以来,共承担和完成上百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地质矿产和科研项目,累计提交黄金储量100余吨,提交煤炭资源量1200多亿吨,提交勘查和研究成果报告150多份,从而为“西部崛起”、为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提供了重要而坚实的科学依据。
12年来,作为一家综合性地勘单位,在能源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大调查项目中,西勘院凭借技高一筹的优质服务和诚信体系,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不仅在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的陕北高原上一展雄风,且在西部和国外竖起了“西勘铁骑”的大旗。今年,他们又将石油、天然气、岩盐勘探等纳入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版图。
另外,该院积极参与古城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已做出他人不可替代的业绩。如承担并出色完成了《西安市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国际评审申报材料编写》项目,该地质公园于2009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诸如此类,西勘院不但有力拓展了“大地质”市场、有效服务于地方经济,且将“西勘铁骑”独创的中国“绿色印象”推荐给世界各国!
12年的南征北战、12年的驰骋天下,打出了“西勘铁骑”的军威,也打出了中国地质工作者的胆气、志气和豪气!再看今日的“长安基地”,犹如一艘排山倒海、乘风破浪的巨型航母,承载着中国地质人“一切皆有可能”的科学发展梦想。
如今的盖西京一班人,正计划将原3家地质队所保留的300多亩老基地,连同“长安基地”一并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纳入一二三产业并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
按照他们的构思与谋划,“长安基地”将重整旗鼓、规划一新,变成“金帐铁马”所向披靡的大本营;太平口基地将变成青山绿水、红瓦白墙的“地质山庄”;石泉基地将变成2000余平方米的“西北地质实物资料库”;耿镇基地将变成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又一惊人之作,还有绥德基地、余下基地等,一并将科学发展梦想变为美丽而恢弘的现实……
纵观中外地质发展史,犹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所引用的一句名言:“无限空间内的无数宇宙导致无限时间内宇宙之连续更替。”按照这一法则,人们可以相信,“西勘铁骑”将会赢来又一轮科学发展的新征程,赢来又一轮地质找矿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