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榆林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启示录

时间:2011/9/27 15:34:34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20101019,榆林市获得“全国最具爱心城市”称号,在获此殊荣的五个城市中,榆林以其独特的优势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榆林这座塞上古城近年获得的众多荣誉中的又一块金牌,是榆林这座充满活力的能源新城成长发展的又一个值得镌刻的历史足迹。

    榆林: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上苍也在这里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地上贫穷,地下富庶。
   
在穿境而过的古长城内外4.3万余平方公里的榆林境内,地下埋藏的矿产资源有8大类48种之多,潜在价值以现价计算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公里的地下蕴藏着10亿元的财富。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资源组合配置之优越,国内外罕见。2800亿吨的煤炭储量,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6万亿吨的岩盐储量,10亿吨的石油储量,把个榆林大地的神奇与富庶表露无遗。
   
一幅壮丽的资源画卷徐徐展开。
   
一段惊人的开发历程拉开帷幕。
   
一个神奇的发展故事不断上演。
   
一连串跳跃的数字,成为记录榆林腾飞的历史年轮。
   
2005年到2010年,榆林发展五年五大步,五年大跨越。
   
地区生产总值由320亿元飙升了5倍,今年有望达到1600亿元,年平均增速18.6%,连续7年排位全省增速第一。排名跃居全省第二。
   
财政总收入由67亿元陡增至390亿元,跃居全省第二。其中国税收入跃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由23.84亿元增至115亿元,此两项财富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5.8倍和4.8倍,年均增速分别达42.9%和38.7%。五年财富滚滚来。其创富的速度,与八十年代的深圳,九十年代的上海浦东几无二致,堪称神奇。
   
五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共有3200亿元砸在了神奇的榆林大地。平均年增长37%的投资速度让人羡慕,令人感叹。
   
榆林成为一片真正的热土。
   
来自国内外的大亨、老板不断涌向榆林,采气采油,开矿建楼办企业。来自全国各地的淘金者、打工者纷纷蜂拥榆林,以求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来自全国各地的重型运输车辆,摩肩接踵,浩浩荡荡开进榆林,拉煤运油,输入运出,每天3万辆的拉煤重卡跑进跑出,20万流动人口常留榆林。每1小时一个航班起降飞梭,榆林机场已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支线机场,今年吞吐量有望突破百万人次。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多种社会资源向榆林汇集,多种发展要素向榆林聚拢。

    榆林跨上了神奇的骏马

    榆林乘上了飞驰的列车。榆林这座塞外古城,在迅速发酵长大。一座城区面积达52平方公里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区人口增加到了50万。一个位于陕甘宁蒙中心位置的现代化城市已经矗立在陕北大地。
   
榆林人开始变富。暴富的故事像神话,演绎着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活剧,其间的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一如那样热情奔放的陕北信天游。
    2005
年,榆林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1803元,城镇人均收入6100元。到2010年,这两组数字分别跳跃到了4800元和16800元,年均增长21.6%和23.3%。如此增速,在三秦大地,唯有榆林。
   
沧桑巨变,竟在几年之间。
   
如果说陕北民歌是陕北的骄傲,那么今天的榆林无疑是陕西的骄傲,西部的骄傲,中国的骄傲。
   
探究榆林腾飞的奥秘,启示良多。

    启示之一:创新是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生命

    榆林市的发展,无论是工作顺序还是逻辑顺序,都是这样一个排序:大开放带来大开发,大开发带来大发展,大发展带来大变革,而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创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陕北有煤海的被发现,陕北有气海、油海的被揭秘,到陕北有盐海的被探明,榆林的发展便开始踏上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开发之路。资源开采国家、集体、个体一齐上的开发之路,构成了榆林经济今日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奠定了榆林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成就了一大批“煤老板”,造就了全国驰名的“神木模式”、“府谷现象”和“榆林探索”,涌现出了府谷煤业、镁业、化工和神木恒源、陕西北元化工等一大批民营企业集团。榆林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0.1%提高到2009年的35.9%。民营经济活跃的府谷县,64.9%的财政收入来自民营经济。在神木县,70%的财政收入由民营企业贡献。
   
无疑,民营经济已成为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没有榆林全市上下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开放,在陕西这样一个计划经济影响根深蒂固的省份,在陕北这样一个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传统久远的地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绝非易事。
   
榆林市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形成,“煤老板”也只是其中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更令人关注的是一大批企业航母纷纷开进榆林。延长、陕煤、神华、国电、大唐、鲁能、陕投、华电、美国通用等特大型企业,都在榆林争抢先机。超亿吨的煤炭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国内最先进的甲醇生产线、国内最大的煤电一体化火电基地,都落户榆林。这些企业航母,使榆林的资源开发不断向集约和深度转化。在过去的几年里,榆林累计上马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9个,投资额达1692亿元。未来几年,仅神华集团等中省企业锁定在榆林的投资就有数千亿元之巨。大把大把的天量金钱不断砸在榆林大地,正好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榆林投资环境的优良。你投资,我服务,你赚钱,我高兴。历经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建市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榆林人的胸怀一如身边的毛乌素沙漠那样宽广,在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榆林大思路频出,大手笔不断。前不久,总投资17亿元的国内最大的“煤制油”深加工项目在神木陕西天元化工有限公司投产,年加工煤炭210万吨,生产煤焦油50万吨,年产值超过30亿元。延长石油集团在靖边投资1000亿元打造的煤、油、气、盐综合化工园区,达产后年收入将达420亿元。
   
近年来,榆林全市从上到下谋发展,先后形成了榆林经济开发区、神府经济开发区和榆神煤化工、榆横煤化工、府谷煤电化载能、绥米佳盐化工、定靖油气化、吴堡煤焦化共两园六区。如此多的工业园区,构成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一个“人”字形的千里工业走廊。2009年已实现产值近千亿元,“十二五”末产值将达到2700亿元。没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体制机制,高效快捷的办事效率,要形成目前的产业园区集群,委实是难以想象的。

    启示之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是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之道

    综观国内省内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子,很少有走出“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采空区塌陷、缺乏发展后劲”的怪圈。榆林市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其他同类城市的历史教训中汲取经验,遵循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走出了一条属于榆林自己的发展之路。
   
深秋的榆林天空湛蓝,绿树摇曳,鲜花遍野。走在榆林的榆阳、神木、府谷大地,四处可见全封闭的煤矿在紧张生产,没有飞扬的尘土和煤灰。通过煤矿控制室的视频画面,整个生产过程尽收眼底。煤矿生产的文明环保程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个局面的形成,固然得益于采矿设备的先进和技术的更新,但从根本上却是生产理念的变化


   
榆林也曾经历过其他煤城 “黑粗脏乱”的发展历史。七年前的府谷、神木,许多地方村村开矿、处处挖煤,成为名副其实的“黑三角”,府谷县一度被国家环保总局和六部委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在强大的行政及舆论压力下,面对脆弱的自然生态,榆林市对煤矿进行整合,对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指标逐一分解到每家企业。榆林市城区和神木、府谷等县城实行集中供热、供水、供气,对污水、垃圾作集中处理。这一工程与榆林的治沙工程同样成为榆林市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的一笔。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实现了双赢。反过来又吸引来了更多的投资者在榆林谋篇布局,投身开发。
   
历经了资源开发的短暂无序和强力整合,榆林市的工业布局在近几年明显优化,“一煤独大”的格局正在逐年改观。资源的综合利用、深度转化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标志,一大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企业落户榆林。目前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在建、前期大型产业项目就有12个。榆林市推行“煤炭向煤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能源发展战略已初见成效。榆林已重点打造煤电载能工业、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榆林的能源开发正在走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迈向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业链在延长,附加值在提高。榆林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从市场经济的泳坛中走向成熟。
   
同国内许多地方的发展路径一样,榆林市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在过去的五年里,每年把新增财力30%用于农村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出现的奇迹,同样令人惊叹这片土地的神奇。这使得榆林全市的农业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羊子、红枣、马铃薯、小杂粮和蔬菜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格局,马铃薯、小杂粮、春玉米等六大类作物近三年连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子洲黄芪、清涧佳县红枣、米脂小杂粮、横山羊肉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值已达20亿元以上,红枣系列产品已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20%,出口的绿豆占据日本市场的1/3。农村经营方式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榆林的农业现在是“季季有产品,月月有收入”,实现了由自给自足性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性转变。2005年粮食产量不足110万吨,2010年有望达到160万吨,每年净增10万吨。榆林的800里大漠,正在成为陕西的第二大粮仓。
   
可以断言,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榆林,这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土地广、光照足、土壤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成为榆林农业独特的地域优势。这一优势的被发挥,使榆林一、二产业的结构渐趋合理。
   
有了财力也便有了胆魄,榆林全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被推到了前台。榆林市委、市政府展开了扶持南部六个县发展的“扶南工程”。筹集60亿元资金,采取六大措施,扶持十大产业。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南部六县GDP总和已达110.94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南六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整体提高了30个位次。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标已大见成效。
   
这是榆林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又一个大手笔。

    启示之三: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榆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影响人的素质,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这已被许多国家、地区、民族的发展历史所证明。毫无疑问,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催化剂。榆林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对这种软实力的最好诠释。
   
榆林历史上便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叉带、融合区。由此杂交组合形成独特的榆林文化。尽管对榆林文化的内涵界定仍在探讨,但其独特的边塞文化、大漠文化特征却是争论不多的史实。这一榆林文化一如陕北唢呐

的高亢凄婉,一如信天游的自由奔放。正是这种文化基因和文化传统的熏陶,塑造了榆林人豪放的性格,做事大气,不斤斤计较,不辎铢必较。这在一个以追逐蝇头小利、蝇营狗苟的商业社会里,榆林人的大手脚反而成了好打交道的优势,成就了榆林的企业家和榆林经济的发展。
   
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以“煤老板”为代表的富人群体,腕上戴着几十万元的名表,开着价值不菲的名车,脖子上挂着手指粗的金项链,一把钱砸出去,在北京西安买房一买就是一个单元或一个楼层通吃。这种气概做派,让贫穷困扰多年的榆林人不免多了几分自豪和自信,也很为陕西人长脸。然而,这个富裕群体身上的缺陷也并非财富便能弥补。有关煤老板的负面故事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也给榆林人的社会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此外,在榆林城区的大街小巷,随地小便在一段时间内四处可见,被外地人称为“游牧民族习惯”。与急剧增长的财富和高楼比,人的素质显然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对榆林人的生存环境和行为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对这种挑战的积极应对,自2007年开始榆林全市发起了创建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活动,一场生活方式革命悄然兴起。历时近三年时间的整治打扮,流经榆林城区的榆溪河已成为一条清流、两条绿带的生态景观,榆林古城一条街被整修一新,六楼骑街的历史景观得以再现。无论是每一个充满生机的清晨,还是每一个值得留恋的黄昏,在榆林市区新建的阳光广场、世纪广场、凌霄广场,人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让人感受到了这座新生古城的一派欢乐与祥和。
   
榆林市委从去年初始在全市展开了“书香榆林”活动,开始了对榆林人素质的提升、形象的刷新和城市品位、人文环境的改造,全力塑造 “榆林气质”,持久打造 “榆林精神”。读书、听讲座、看演出、搞竞赛成为像经济指标一样的硬任务,分解到每一层次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书香”活动被物化被具象。一时间榆林纸贵,图书看涨。如今经过两年多书香熏陶,陋习明显减少,城市品位提升,文明时尚徜徉,财富被文明教养。一些文物胜迹如北宋杨家将抗辽的神木杨家城,府谷的五虎山,榆林城古城墙,佳县白云观等或重建或修缮或扩容。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神奇文化正在熏陶滋润着一代榆林新人。
   
榆林市委提出未来榆林的发展战略是“科教引领、创新转型”。自2009年起,榆林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科教兴市、产学研对接活动。其中1000万元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推广补贴,1000万元作为重大课题攻关经费,1000万元用于干部培训。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书香氛围正在榆林大地形成。
   
书香吹拂下的榆林,慈善的种子不断发芽生长。书香活动让“煤老板”、企业家学会了怎样感恩,怎样做富人,怎样回馈社会,怎样扶贫济困共同富裕。乔尚升、高乃则、刘彪、张文堂等一批民营企业家开始投身慈善,捐款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参与民生建设。他们在改变着自身的同时,也在向社会和他人奉献着。
   
榆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受到书香所带来的魅力和变化。
   
文化这种软实力,正在成为榆林不断发展的时代标杆,正在成为榆林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书香吹拂下的榆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明天将是一番更新更美的景象。

作者:ylitw 来源:榆林地矿协会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