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6年,成都督察局便开始与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合作,利用丰富的测绘成果、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服务督察工作。如今,自然资源督察与测绘技术又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测绘数据精准制导,让“大棚房”无处遁形
2018年底,成都督察局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2019年元旦前后完成重庆、四川和云南三省(市)“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情况核查工作。时间不足一个月,工作区域达96.2万平方公里,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人员少,如何克服困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成都督察局第一时间找到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
“时间非常紧迫,必须按时交卷,能为此次工作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吗?”
“能!”遥感院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信心从何而来?源自他们手中丰富翔实的基础测绘成果。利用海量精细的基础测绘成果,结合自然资源督察基础数据,不仅能在日常督察工作中快速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不足、增减挂钩项目拆旧不到位、变更调查不实、批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等疑似问题,也能在此次“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工作中发挥突出作用。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所见即所得”客观反映地表真实状况的特点,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反映土地利用状况的属性,该院快速开展内业对比分析和外业核查工作,将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的“房屋建筑区”与土地调查数据中的“耕地”“设施农用地”图层叠加,再配合土地管理数据,梳理出重庆、四川和云南三省(市)以设施农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疑似问题清单,避免了“大海捞针”似的核查,提升了督察效能,让违法占用耕地、危害农业生产用地的“大棚房”无处遁形。
21名测绘技术骨干14天通力协作,协助成都督察局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核查任务。
智能遥感识别监测,快速提取督察要素目标
成都督察局负责督察的重庆、四川、云南和西藏四省(区、市)幅员辽阔,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仅依靠人工从卫星影像上查找督察目标,其难度和任务量之大可想而知。
遥感院经过深入调研,建成了保障自然资源督察行政办公和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办公高效化、分析自动化、核查远程化、过程透明化、管理规范化,成功搭建了一条信息化“高速公路”,实现了督察信息的高速传递。
为更好地服务自然资源督察新任务、新需求,遥感院抽调骨干科技人员,成立遥感信息智能化处理应用创新团队。团队将当前最热门的深度学习技术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围绕如何快速提取督察要素目标,攻克多重技术难关,成功研发出“自然资源督察要素遥感识别监测系统”。通过遥感识别监测系统,可快速从卫星遥感影像中提取相关督察目标要素,如道路、房屋和推填土等图斑。
团队负责人张荞介绍说:“利用AI技术和督察目标要素样本数据,在影像质量尚佳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1台高性能图像工作站,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行识别3~4个县、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目标要素疑似图斑。若采用多台高性能图像工作站,一周可以完成一个省的目标要素识别,其速度相较于人工识别提高10倍以上。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为后续实地核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融入自然资源管理大局,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服务自然资源督察也是落实自然资源管理‘两统一’职责的具体体现。”遥感院负责人表示,“我们除继续为自然资源督察提供人员技术支撑外,还将根据自然资源督察业务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在督察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打造自然资源督察遥感识别监测技术体系。”
( 徐怡 谌佳: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