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现场的报道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如何促进地矿经济稳增长,一直是地勘行业内永恒的话题。
在5月28日~29日举行的2016中国探矿者年会上,主办方专门召开了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稳增长座谈会,来自安徽省地矿局、湖北省地质局、华东冶金地勘局等10家单位的代表根据各自的情况及部署分别就这一话题作了主旨发言。
“去年我们在这里热议了地勘队伍改革与发展,并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皖,研判矿业经济结构调整及发展走势,探索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稳增长,共商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大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欢迎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主持会议的中国矿联地勘协会执行会长卢进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矿业经济协同作战、绿色发展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题,地勘行业要充分考究“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的精髓,跳出矿业圈子,将地质服务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化主业结构为重点,以调整产业布局为方向,打造全新经济增长极。
安徽省地矿局:
坚持“一条主线”实现“两个转移”
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地质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安徽省地矿局通过广泛调研、多方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主要概括为“1235”,即一条主线、两个转移、三大格局、五大保障。
坚持“一条红线”。总体思路:准确定位、理顺关系、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准确定位就是根据运行情况,根据国家和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对地勘单位的分类实行动态管理。理顺关系就是理顺事业和企业的关系、局与地矿集团公司的关系、集团公司与地勘企业的关系。深化改革就是构建公益服务、地质找矿、产业发展三个新格局。规范管理就是公益一类、二类、地勘企业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按照相应的体制进行管理,不越规、不逾制,事企分离、分类考核。
实现“两个转移”。即地质工作战略转移,坚持地质立局不动摇,由重视资源勘查向环境勘查、资源勘查兼顾转变,由重视商业性地质工作向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并重转变;事企同体向事企分离转移,地勘单位与所办企业,在全面清产核资、明细产权的基础上,实现财务、资产分开,地勘单位与其全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产权关系,实行规范管理。
构建“三大格局”。一是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从重视经济效益优先向重视社会效益优先转变,从单纯承接一般性水工环、勘查服务等项目向以动态监测以及大数据分析、预报为导向的经常性工作转变,争取政府经常性公益经费,加大公益服务力度。二是构建地质找矿新格局。将在局统一领导下,以集团公司为平台,以地勘单位为支撑,以市场方式为原则,实现找矿体制机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找矿投入机制由依赖政府勘查投入到多渠道引进各类资本投入转变,找矿方向由已经饱和或渐趋饱和的常规矿种向国家急需紧缺矿种、优质高效非金属矿产、新型能源矿产转变。三是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即发挥集团公司平台作用,整合全局资源,集中优质资产,提高发展速度,提升运行质量;优化产业布局和投资布局,采用股权转让、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形成有利于体现优势、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产业结构。
落实“五大保障”。即落实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各项任务,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为地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湖北省地质局:
深入实施“一转五化”发展战略
新常态下,湖北地质事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处于“四个时期”——找矿突破期,经济转型期、国际合作期和改革攻坚期,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湖北省地质局深刻领悟到,要将地质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大局、履行职能、建功立业,做到“五个坚持”,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即要坚持创新发展,培育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坚持协调发展,形成转型发展的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转变转型发展的新方式;坚持开放发展,拓展转型发展的新空间;坚持共享发展,开拓发展的新境界。
湖北省地质局牢固树立“大地质、大资源、大环境、大数据”观,坚持地质立局、矿业富局、多业活局、科技兴局、人才强局、开放济局“六局并举”,深入实施“一转五化”发展战略。
“一转”,就是转型发展。把转型发展贯穿“十三五”始终,引领“十三五”发展全局,实现发展动力由政府推动型向市场推动型转变,由单纯的要素驱动向综合的创新驱动转变,由被动适应向主动转型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式的发展、外延式的扩张向绿色发展、内涵式的增长转变,由事业型发展向产业型发展转变;发展平台的转型,由省内闭环式的发展向省外、海外、行业外开放式的发展转变;发展成果由分享式的发展向共享式的发展转变。
“五化”,就是要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型化、地质经济产业化、地质服务主流化、地勘能力现代化、地勘管理企业化,不断提高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地质找矿新型化。就是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实现找矿理念、对象、装备、技术方法的新型化。
——地质经济产业化。就是要推进项目运作过程和结果的产业化,构建“地质+”产业链,打造地质产业集群,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
——地质服务主流化。就是要融入主流,面向社会、市场、民生,延伸拓展地质技术服务领域。既要利国利民,又要利企利己。
——地勘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信息社会、技术、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人、装备、技术的现代化,核心是信息化。
——地勘管理企业化。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地勘单位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化管理机制和模式。
围绕这些思路,湖北省地质局将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效速兼取”的总要求,着力推进地质找矿、地质产业、民生地质、海外丝路、能力提升、党建科学化等六项重点工程。
华东冶金地勘局:
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大地质”市场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矿产勘查市场剧烈收缩,地勘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新常态下我国矿产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矿产需求持续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
对地勘单位而言,既充满风险和挑战,也蕴藏了机遇和潜力,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长时期的发展。
提前思考谋划,确保“十三五”开局良好。华东冶金地勘局提出,“十三五”规划就是“十三五”行动,意思就是规划在于实施,在于行动,在于落实到一项项具体工作中。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紧紧把握地勘单位发展新形势,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为新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要求,全局各单位分别提出了两年、三年、五年阶段性目标。局组建了专门督查工作组,指导、协调和督查各单位落实情况,检查督促机关效能作风建设,对工作完成较好的表彰奖励,论功行赏,对进度不力的班子,及时作出调整。
立足地勘主业,努力取得地质找矿新突破。地质找矿是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我们的压舱石。在当前矿业经济低迷时期,更要守护好主业,不断加强找矿能力建设,多找矿、找大矿、找好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强化支撑作用,积极开拓大地质市场。多年来,华东冶金地勘局地质服务工作机构散、规模小,多数依附于地勘院系统,缺乏集中统一的领导机构,难以形成参与市场的拳头。4月份,局专门成立了地质环境工程院,统筹全局社会地质服务方面的资质、人员、信息、项目等工作,加快融入美好安徽、生态安徽建设,努力开拓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等专业领域。局还成立了生产安全服务的专门协调机构,统筹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各单位资质申报和管理工作。为突破发展瓶颈,打造华东冶金地勘局“十三五”新的增长极,华东冶金地勘局正在进行顶层设计,实现全局地理信息产业统一资质品牌、统一市场运作、统一资源配置的“三统一”,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产业。华东冶金地勘局已完成了对合肥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成立了华冶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华东冶金地勘局在国土资源领域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取得的突破。同时,华东冶金地勘局还将继续坚持“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做好矿产联合开发的准备工作,探索发展矿业金融,参与风险勘查市场建设。
突出质量效益,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对我们来说,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我们将坚持效益优先。发挥市场对矿产资源配置作用,精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元素等优质矿种,努力寻求找矿突破,加快找矿成果的转化,助推华东冶金地勘局的发展。
坚持统筹发展。在各地勘单位精准定位后,积极统筹地质找矿、经济发展、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在发展和稳定之间、效益和收入之间、事业主体地位和企业化方向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我们将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合法合规、合情合理优化考核方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力进行局队两级企业的优化整合,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发展粉末冶金、玻钢制品等产业;以协调发展为抓手,深度拓展工程勘察、实验和测试等产业;以绿色发展为抓手,全面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新型能源利用等产业。我们将平稳有序退出商业性房地产业,关停机械加工等实力较弱的产业,保护好国有资产,安置好职工就业。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
工作重心逐渐实现向民生地质转变
和兄弟地勘单位一样,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有着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着同样的发展困难和机遇。具体到河北来说,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治污染、防风险、惠民生的任务很艰巨。
从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看,目前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转变的阵痛期,仍存在着深化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缺乏平台、人才技术匮乏等诸多问题。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雾霾经济、精准扶贫、2022年京张冬奥会的举办、美丽河北建设等,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济发展新常态,既给地勘单位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也给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面对困难和机遇,我们要突出自身的公益性,大力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围绕生态文明、“美好中国”与城镇化建设等,积极融入地方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保障和更广泛更优质的地质服务。
作为煤田地质勘查单位,就当前来说,在煤田地质勘查上的发展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因此,立足专业优势,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之路是必然选择。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转型升级的思路是:树立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工作重心从传统煤田地质勘查向非煤地质、洁净能源矿产和民生地质转变。具体做法:
一是加强煤炭清洁利用的研究。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和中国矿大合作,在2015年省财政大专项中实施了“河北省大城县大城勘查区煤炭地下气化试验可行性研究”项目,今年又安排了该区“煤炭地下气化过程污染物富集迁移规律及论证对策研究”项目,并且正在对该区煤炭地下气化进行技术参数模型试验,技术和经济可行性分析调研。
二是加强洁净能源矿产的研究与评价。2014年和2015年在省财政大专项中安排了“河北省页岩气资源调查与评价”项目,摸清了全省页岩气远景资源量,优选出了具备进一步勘查潜力的页岩气有利区块,并制定了页岩气勘查战略规划建议,建议已获得主管省长的批示。2015年在省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干热岩评价”、“砂岩型铀矿调查评价”项目,在“洁净能源矿产”领域填补了河北省空白。有关项目得到部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正在实施省内部分地区地热规划项目。
三是加强民生地质服务。完成矿山地质服务和社会服务项目56个,开展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承揽了邢台、邯郸南水北调地表水处理项目,开展了环境调查土壤、水质分析。在邢台市威县、隆尧、清河等22个农村开展了土地经营权确权测绘和宅基地测绘项目。
四是开展了全省能源战略储备研究。加强与邢台市和华北油田的合作,提出利用在宁晋盐田区域利用盐卤开发后形成的盐穴,规划建设地下油气战略储备库并开展了可行性调研,为解决省会石家庄天然气调峰乃至京津冀油气安全战略储备问题提供地质技术服务。
五是加强了地质队伍之间的合作。同行之间,既相互竞争,更要开展合作,互通有无,互相支持,实现共赢。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在省外承揽的地热项目,以及和其他地质队伍合作的铀矿勘查,我们为其他兄弟单位提供相关信息,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也应该成为地勘单位应对经济新常态的一种模式。
此外,河北省煤田地质局一方面将优势产业做得更优,比如地热、岩盐勘查;一方面着眼转型升级,努力补齐发展的短板,增创发展的新优势。
北京市地勘局:
融入区域一体化、北京新定位的发展中
北京市地勘局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从融入区域一体化、北京新定位的高度,全面推进向城市地质、民生地质转变,全面切入全市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全面参与“三规合一”、“大城市病”治理等重点工作、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一些新贡献,取得了一些新成效。
一是以主动服务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推动“一个定位”。根据首都建设发展需要和北京地质工作实际,北京市地勘局着力促进北京地质工作的主业从传统的“基础、矿产地质”向服务民生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城市地质工作”转变,确立以“保障首都地质安全为目标,全面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建设“两项工程、一个平台”的战略措施,服务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展,地质工作在全市城市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不断显现。
二是以谋划长远、积蓄后劲、永续发展为新基点,拓展“一个新领域”。北京市地勘局将有序推动内部存量资产的盘活开发;探索建立东南区域(西集)地热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持续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浅层地温能实验室建设将和通州行政副中心、新机场新能源利用等工作结合,增加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监测点、监测站建设。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打造建设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拓宽在水土修复治理领域的业务,着力构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以重组整合新能源业务为突破口,深化“一个改革”。北京市地勘局将结合全局土地资产盘活,推进实业重组整合工作,出台新能源业务的重组整合方案和配套改革政策,力争在新能源发展整合工作中闯出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参与新机场、通州行政副中心等大型项目,在建立现代企业化制度、股份制改造方面有更深层次进展。
四是以全面推进“主流”、“一流”建设为方向,落地“一批项目”。北京市地勘局将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中,以建设“三个主流”的工作原则,“四个一流”的工作目标为方向,推进一批有共识、能见效、战略性、前瞻性的重点项目落实落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北京市地勘局综合实力。加快建设“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扩大工作领域,拓展服务功能。
五是以全面展开内审工作为抓手,强化“一个监管”。北京市地勘局将建立全局审计工作常态化意识和机制,健全涵盖审计制度、整改监督在内的制度体系,固化审计参与重点项目、领导离任等工作形式,扩大审计范围和领域,切实推动审计成果运用,推动全局精细化管理向纵深发展。加大审计力度,以公益性项目为重点,分组、分批次展开全面的审计、自查自纠整改工作。分两条主线开展,一是以审计工作为主;二是以监察工作为主。通过有效的监管,促进北京市地勘局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理念,调整主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积极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该局根据现状,提出以下举措:
一是优化矿产勘查产业,保持战略性化工矿产勘查优势,加强并拓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勘查和非常规能源勘查,适应矿产勘查业的新常态,做强做优矿产勘查产业。
该局以富磷矿、钾盐等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的化工矿产资源和以萤石、硼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化工矿产资源为重点,加强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加大战略性化工矿产勘查,发挥化工矿产勘查主力军的优势;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的石墨、(盐湖)锂、“三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的研究和勘查,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积极参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利用领域和重大地质问题的科研攻关,促进矿产勘查主业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在油砂等非常规能源勘查和研究力度,适应新常态下国家经济对非常规能源需求,拓展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矿产勘查工作领域。
二是大力拓展地质延伸产业,构建大地质工作格局,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为依托,积极拓展大岩土工程勘察、水工环灾地质勘查以及农业地质、地理信息等工作领域,推进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实现地质工作转型升级。
该局计划拓展岩土工程勘察产业链,从单一的工程勘察向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边坡治理、基坑监测、基坑地下水治理、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等大岩土领域拓展,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城镇化配套工程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油气运输通道建设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
该局将加强水工环灾地质勘查工作服务,重点围绕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开展水热型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积极开展缺水地区水资源勘查,为大中型矿山企业建设、生产提供水文地质服务,更好地服务能源建设和民生需求。
为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促进传统测绘工作向地理信息产业链拓展,该局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重点围绕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加大数据业务和信息服务的开发力度,探索产业融合趋势下的新型商业模式,实现互联网+地质在国土资源、环境、减灾等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围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开展耕地质量调查、农业精准施肥以及农田土壤污染防控和修复技术研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内急需矿产资源勘查,拓展“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和国内产能输出过程所需的岩土工程勘察、水工环灾地质勘查和地理信息等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正在实施的泰国钾盐矿勘查开发工作,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所需的钾盐资源保障程度。
四是加强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开展该局转型升级所涉及的重大技术创新研究,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提升发展质量。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表示,将全面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大力实施“优化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努力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特点鲜明的现代企业集团。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
树立“大地质”观念实现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省级和社会地质勘查项目缩减,地质找矿投资大幅减少,地勘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原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需要。
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地质勘查行业进入由快到缓的转型期,地质勘查力量体量大、负荷重,事转企改造正在强力推进中,大宗矿产品价格下滑,完成的勘查投入急剧下滑。鉴于此,我们应意识到:完全依靠地质勘查这一单一领域,已经很难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传统地勘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地勘单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更加关注民生,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和省级甚至市、县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资金投入。同时,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壤污染、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环境监测、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领域都蕴藏着巨大的民生地质市场。此外,民生地质工作还涉及城市地下管网探测、旅游地质、文物保护、水利工程、疏通航道、海岸海水入侵等等。据估计,“十三五”期间,民生地质将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有望形成新的产业群。
地勘单位应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紧盯这一广阔市场空间,积极围绕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提高勘查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拓展服务领域,实现特色化勘探、差异化经营、协同化发展、产业升级转型的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在看到以上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地勘行业整体上“产能过剩”,无论是在传统地质勘查领域还是民生地质市场,地勘单位的同质化竞争仍然较普遍。在看到民生地质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队伍建设,加快相关资质体系的完善升级,推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的设立,提高市场开拓意识与创新意识,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到民生地质工作中。
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结合自身实际,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一是顺应政策导向,转变发展思路。重点是在保持和巩固地质找矿这一优势产业的同时,跳出定式思维,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发展思路,扩大优势服务领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服务,更加充分地融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
二是充分发挥地矿一体化优势,扎实做好资源论证与开发工作。该局通过矿业自主开发,把资源优势变为丰硕的经济成果,储备了一批理论扎实、技能娴熟的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队伍。未来,该局将继续发挥传统优势,并在资源论证方面选择有效的、优质的资源进行开发,保障矿业持续良好发展。
三是地质与工程勘测紧密结合,助力“大地质”战略,促进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在工程勘测领域,该局将地质与工勘紧密结合,已广泛延伸到“大地质”调查及后续地质治理等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为进一步向“大地质”方向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积极谋求地勘工作与“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该局积极筹划,提前布局,充分发挥自身国际经营和勘查技术优势,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蒙古、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等国开展了多项能源与固体矿产资源领域的找矿勘查、项目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今后将继续扎实推进在上述区域的工作和投入力度,力争在未来建立起有色金属和贵金属资源海外供应和补给基地,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五是以科技发展为本,保障地勘工作转型升级的实现。新常态下的地勘市场有新的需求,要用新的专业结构和工作方式去提供服务。在传统地勘业务供过于求的情形下,诸如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等新兴领域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仍然强劲。谁能率先在上述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先机。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在推进传统地勘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他们有信心走出一条地勘事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为“西北地勘”注入新的精神内涵。
山西省地勘局:
坚持协调、开放、创新、安全、内涵、共享发展
属地化以来,山西省地勘局紧紧围绕山西省工作大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履行事业职能和发展产业经济并举,承担政府项目和承揽市场项目并重,省内、省外、国外3个市场并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该局“十三五”地质工作的思路是:以“五个发展”新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山西省“六大发展”,充分发挥地勘队伍资源环境保障和地质服务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1234”发展战略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提速度为基点,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着力巩固地质勘查主业,发展壮大产业经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队伍和谐稳定,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富民强局的新跨越。具体举措是:
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地质工作。该局树立面向全社会服务的大地质、大环境、大生态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地勘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实施大比例尺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以“三稀”矿产、煤层气、页岩气等国家急需和省优势矿种为主攻方向开展找矿工作;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水工环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工作,将地质工作逐步融入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本着“优选项目、推进开发”的原则,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工作;加大多渠道获取矿权的力度,并做好矿权经营工作。
二是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发挥局地矿海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上下联动,协同发展,做强做实海外市场;在巩固原有水井施工市场的同时,稳步推进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工作,使水井施工和矿产勘查开发两驾马车齐头并进;推进海外矿业开发工作,探索建立海外矿产资源基地,开拓“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省内相关行业部门的沟通联系,抓住《山西省政府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中将地质勘探作为山西省“走出去”重点扶持的四大优势资源之一的重要机遇,创新“走出去”产能合作方式,加强与省内关联产业企业的合作;继续深化与中地等涉外公司的合作,积极探索完善合作共赢的有效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升合作层次,壮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增长动能。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深化事企分体运行工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深化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开展二级实体股份制试点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产业发展创新,紧紧抓住产业方向和市场发展这两根主线,稳步推进差异化发展。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建立专家咨询和科技议事制度,成立局、队两级专家库,完善重大科技立项、重大科技投入、重点项目评优的决策机制;建立科技人员贡献与报酬挂钩的分配机制;建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机制,加强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在人才战略创新方面:建立人才资源战略规划,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供智力资源保障。
四是坚持安全发展,筑牢安全保障体系。以事故预防为第一要务,防范较大以上事故,控制因工责任重伤死亡事故;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以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为核心,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为根本途径,广泛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化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产经营单位安全达标、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安为目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
五是坚持内涵发展,着力科学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管理在经济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逐步理顺规范事业、企业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加强审计监督,坚持届中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常态化,坚持常规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强化责任追究;加强质量管理,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把好立项关、质量关和成果关,促进技术质量的全面提升;加强对已有资质的维护、管理和使用,根据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扩大资质范围,健全资质管理体系。
六是坚持共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富民与强局的统一,使全局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政策,合理控制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
主动融入“大地质、大国土”建设
陕西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业是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外矿业经济深度调整,陕西省矿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波及到地勘业。在这种形势下,地勘单位必须拓宽服务领域,主动融入地方政府“大地质、大国土”建设中,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推进转型升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力推进找矿突破。改企以来,该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国家项目、省基金项目和自有资金项目三方面入手,力求找到新的矿产资源。他们积极承担国家地勘项目,全力推进陕西省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加大自筹资金的投入;通过采取设立风险勘查资金和地质科技专项资金、建立找矿激励机制、鼓励基层单位联合探矿等多种激励措施,不断加大找矿投入。
二是大力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该公司新投资建设了汉阴长沟金矿、潼关金矿等一批重点矿山企业,为地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下一步,他们将在汉阴坝王沟、凤县庙沟等具有较好前景的自有矿权区再建几座金矿。
三是组建“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突击总队”。该公司本着“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增效”的宗旨,于2015年12月组建成立了“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突击总队”,下设12个支队。在完成了动员、培训和首次集结后,该公司于2016年2月23日在咸阳市永寿县开展了一次应急排查实地演练,展示了突击总队应急实战能力。今后,他们计划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指挥和调动下,加强与市县政府的对接,积极承担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抢险救援、处置治理等工作,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依托“突击总队”,不断拓宽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融入地方政府“大地质、大国土”建设中,促进新的业务不断快速增长。四是大力发展汉中玉文化产业。2015年,该公司在对当前矿业形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和全局层面,立足长远发展,着力转型升级,谋划和实施了“汉中玉规模开发项目”。“十三五”期间,该公司计划投资68亿元对汉中玉矿进行整体勘查开发,包括在南郑县建设一个集加工、销售、旅游等为一体的宝玉石文化产业园。初步论证显示,项目建成运营后,预期可实现年收入50亿元,上缴税费3.5亿元。
五是积极拓展境外市场。该公司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走出去”步伐,已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成立了“中亚西勘矿业公司”,并申请登记了一处150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矿探矿权。目前,该公司已与吉尔吉斯斯坦就该国的国家中心实验室升级改造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该公司表示,面对当前国内外矿业和地勘市场严重萎缩的形势,地勘单位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要调整找矿方向,避开产能过剩的矿产资源领域,加强非常规能源(如页岩气、煤层气、页岩油、可燃冰等)和新型资源(如锂、锗、铟、石墨等)矿产勘查。向“大地质、大国土”拓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拓宽专业服务领域,在做优传统地勘产业的同时,不断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等方面延伸,在城市管廊建设、环境治理、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领域发挥专业技术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坚持勘查开发一体化,不仅要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同时也要进行矿业开发,这样才能为地勘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辽宁省有色勘察研究院:
创新驱动 合作共赢 促进发展
转型升级稳增长是目前所有地勘单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建院30余年来,辽宁省有色勘察研究院始终秉持与时俱进、自主创新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嫁接资源、融合发展的理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现年经营收入与产值达2亿元以上,年人均劳动生产率150余万元。在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稳增长的发展之路上,该院有了一些收获与体会,主要体现在创新与合作两大方面。
第一点,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创新驱动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必须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并满足市场,做到求实求新,把市场需求的、自己能做的与经过自己努力后能够做到的确立为发展方目标与定向,善于、敢于跳出固有圈子寻求发展。
该院将善于自主创新、永远追求卓越确立为发展理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建院初期,该院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测绘及施工等传统工勘产业,随后不断向大地质领域拓展,涉足地质灾害、环境保护、港口与航道、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设与计施工、管网勘测、地铁勘察等领域。尤其在2008年产业结构与管理体制调整后,该院与其他兄弟单位一样变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进一步加速了服务领域的拓展,树立大地质的观念,进入了文物保护、采空区勘察评价、尾矿库勘察治理、在线监测、矿山设备安全检验检测、安全评价、职业病健康评价及完全标准化等新领域,实现了产业多元化。目前,该院已拥有资质总数34项。
同时,该院还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人才创新,着力技术创新,突显科技引领,夯实发展根基。目前,全院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省部级以上工法8项。
第二点,合作是发展的关键,合作共赢促进发展。
合作的宗旨是要嫁接资源、整合资源,实现融合发展,达到合作共赢。
该院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试验室东北中心;与吉林大学等多个高校进行合作,使其技术创新、领域创新能力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科研院校的技术成果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服务于产业创新。该院着力与政府部门合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该院现已经成为辽宁省安监局、省科技厅在尾矿库和地质灾害领域的技术支撑单位,是辽宁省安监局尾矿库在线监测中心平台的所在单位及建设与维护单位。
该院加强与企业集团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业基地,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山东招金集团、中国有色集团红透山矿有限公司、葫芦岛宏跃集团、辽宁东立集团等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其地勘技术成为企业集团加速发展的组成部分。
该院还与优势互补型单位开展合作,同新疆、青海、甘肃、安徽、黑龙江及省内等有关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以“爱有色、强地勘、圆梦想”为企业精神的团队文化建设,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以及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突出诚信、创新、务实和高效的方针,全院形成了创新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在30余年的生产经营中,该院始终按照辽宁有色地质局党组的战略部署,坚持开放经营、统一管理,(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