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与防治关键技术》,日前通过技术鉴定,课题全面调查了陕西省矿产资源赋存及开发现状,调查了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种类、发育强度、致灾情况及与采矿的关系,提出了一整套适合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防控的新技术。
据了解,陕西省1994~2011年因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造成4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2992.96万元。调查、研究矿区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提出矿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并进行治理,建设矿区生态文明,刻不容缓!为此,2005年以来,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省煤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天地地质有限公司、陕西省煤田地质局一八五队等单位先后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陕西省公益性地质环境调查、国家973计划和企业项目60余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省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环境调查与研究工作,调查各类矿区4335处(其中煤矿463处、金属矿378处、非金属及建材矿3473处),利用各类资料113份,编绘各类图件9种100余幅、表格5类505份,建立了陕西省矿山地质灾害(地质环境)数据库。查明了矿山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形成机理,预测了矿山开采地质灾害发育趋势,完成了上百处处典型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1)提出了矿产资源开采强度的新概念,确定了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划分的指标体系,划分了陕西省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分区,据此提出了矿产资源适度开发新理念;(2)系统调查了陕西省矿产资源高强度开采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危害性,划分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发育类型分区,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系列图件,提出了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质灾害防控措施;(3)结合矿山开采数据,研究了高强度采矿诱发地质灾害机理,研究了开采强度与地质灾害的耦合关系,总结了高强度开采地质灾害成因模式和致灾模式;(4)根据高强度开采区及集中开采区地质灾害特征,提出了分区分类治理原则和采用适宜技术的方案并实施了治理工程,恢复了耕地、林地、草地,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和污染源;(5)结合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研发了地面沉陷地裂缝充填覆土技术、山坡回避采矿方法(防止滑坡)、高陡坡面喷洒营养液复绿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特征,形成了一整套高强度开采区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课题申请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形成陕西省地方标准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推广应用以来矿产资源开采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降低70%以上,未发生因灾死亡事故。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恢复耕地25782亩、恢复林地23322亩、恢复草地3261亩、恢复建设用地1777.5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686处,消除6476户36205人的安全隐患,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8.36亿元,每年减少地质环境破坏面积约50km2。有效保护了矿区老百姓生命安全,社会、环境效益巨大。(新华网陕西频道记者 刘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