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行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煤炭产能过剩严重,煤炭经济运行形势严峻。“十三五”期间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煤炭行业仍将面临中高速增长常态化、能源需求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煤炭开发和利用环境制约增强等不利因素。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煤炭工业应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有关会议精神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煤炭领域革命,促进煤炭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煤炭需求状况及特点
(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占主导地位。煤炭是世界重要能源,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我国是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中的重要地位。全球范围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占化石能源的55%,而我国煤炭占化石能源比重高达94%。从消费总量上看,我国煤炭消费增长是世界煤炭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36.5亿吨,较2005年增加13.3亿吨,年均增加1.66亿吨,年均增速为5.8%,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50.3%,占世界1980年以来煤炭消费增量的近80%;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5.7%,高出世界目前平均水平近40个百分点。
(二)电力行业是煤炭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向重型化发展,煤炭消费向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4个行业集中特征明显。2005~2013年,四个主要耗煤行业煤炭消费量由18.8亿吨增加到33.7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费总量的比重也由81.0%上升到92.4%。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力需求增速不断加快,受能源资源结构和分布制约,电力发展长期倚重煤电,使电力行业成为拉动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2013年全国煤电装机7.9亿千瓦,占总装机的63%,比美国高33个百分点,比日本高46个百分点;发电和供热耗煤量达到20.6亿吨,占国内煤炭消耗总量的55.7%,比2000年以来增量的62.5%。
(三)终端直接消费煤炭持续缓慢增加。近年雾霾天气在我国持续大面积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关研究表明,交通与燃煤的直接排放及其间接相关的二次硝酸盐、硫酸盐和二次有机颗粒物构成了北京大气PM2.5的74.1%。煤炭作为终端能源直接使用,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难以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细颗粒物排放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0%、60%、70%,每千克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烟尘排放为发电的4倍、8倍。2013年煤炭终端直接消费量约9亿吨,比2000年增加3.4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24%,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9亿吨直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亿吨电煤燃烧大致相当,细颗粒物排放总量接近电煤的3倍。
(四)煤炭消费向西部主要产煤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早、规模大,煤炭消费量长期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十一五”以来,在煤炭主要产区开发转化政策以及东部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共同作用下,新增煤电装机布局逐步向西部转移,煤化工项目也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地区,西部地区煤炭消费量快速增长。东部地区虽然仍是我国煤炭消费中心,但已加速向煤炭产地转移。2005~2013年,晋陕蒙宁甘新地区煤炭消费量由4.45亿吨增加到8.95亿吨,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比重由19.2%上升到24.5%;京津冀、东北、华东地区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比重比2005年分别下降1.6、1.0和1.2个百分点。
煤炭供应状况及特点
(一)煤炭供应能力大幅增强。新世纪初,我国逐步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煤炭供应区域性和时段性紧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十五”期间,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极大地促进了煤炭产量持续快速提升。2000~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加约2亿吨,年均增长8.9%。近两年增速下降,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36.8亿吨,同比增长0.8%,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7%;比2000年增加23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增量的72%。
(二)煤炭产业结构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国家以大基地、大企业、大煤矿建设以及淘汰落后产能为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3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煤炭产量33.6亿吨,比2003年启动建设时增加20亿吨,占全国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已成为我国煤炭供应的主体;煤炭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2.2万个减少到2013年的6300家,千万吨级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产业竞争格局加快形成;年产120万吨以上大型煤矿达到806处,产量23.9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5%,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累计关闭小煤矿1.7万余处,淘汰落后产能8.0亿吨/年,煤炭生产进入现代化大矿生产时期,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煤炭开发布局加快西移。我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西部地区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80%,十余年来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几乎全在西部主要产煤省。除西南地区外,西部大部分区域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是未来煤炭生产开发和外运的重点。“十二五”期间规划西部地区开工5.4亿吨/年、占全国的73%,其中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5省区煤炭产量开工4.4亿吨,占全国煤炭的66%。“十二五”实施三年来,西部煤矿建设速度加快,陆续建成一批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和露天矿,生产能力快速提升。2013年西部地区煤炭产量达到19.6亿吨,占全国的54%,比2005年增加10.9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5%;各类在建煤矿1151处,新增能力约10亿吨,分别占全国的88.3%、92.5%。
煤炭工业发展面临形势
(一)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能源需求强度和增速下降,煤炭需求增速随之放缓。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随着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逐步消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今年5月习近平提出“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最基本特征,经济增长对能源依赖程度降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将下降。2012年、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由“十一五”期间的9%以上下降到7.7%。今年前三季度仅增长7.4%。预计2020年前能源需求年均增长3.3%左右,是前10年的一半,2030年前下降到1.5%~2.4%。2020年能源需求量达到45亿~48亿吨标准煤,2030年为55亿~60亿吨标准煤之间。
(二)高效、清洁、低碳成为世界能源发展方向,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对煤炭挤压效应逐步显现。今年国办发布的《关于建立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4000亿立方米,力争达到4200亿立方米,天然气将逐步由补充能源转变为主力能源。未来核电作为一种主要能源继续发挥显著作用,2020年核电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极其丰富,随着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发展阶段,其成本将接近传统能源发电,非化石能源发电将成为重要的发电支撑。预计2020年常规水电装机可达到3.5亿千瓦,风电达到2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达到1亿千瓦。2020年以后基本依靠非煤发电机组增长即可满足新增电力需求,非化石能源发电占用电量的比重将由2020年的26.7%提高到2030年的41.1%。
(三)环境容量制约增加,煤炭发展空间逐步压缩,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是大趋势。气候变化已成为涉及各国利益的全球性问题,围绕排放权和发展权的博弈日趋激烈,低碳、无碳化发展逐步成为未来能源技术发展的主流。中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目前,我国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排放的24%,其中80%以上的碳排放是由燃煤贡献的。另外,我国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大量煤炭作为终端能源直接消费是产生PM2.5的重要原因。绿色和平组织估计煤炭燃烧对中国PM2.5的贡献达到49%,中科院认为北京PM2.5的19%来源于煤炭燃烧。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四)2020年后电力、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速放缓,钢铁、建材行业煤炭需求量继续下滑,煤炭需求总量将很快达到峰值。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量占煤炭总消费量的50%以上,煤炭需求增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煤炭需求总增量。目前我国人均用电量还很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电力需求仍将继续增加,但2020年后增速放缓,2030年前后将出现拐点,煤电装机峰值达到12亿千瓦左右,电力行业煤炭需求峰值27亿吨左右。目前,在建和拟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规模比较大,但必须看到,煤炭主产地水资源难以支持大规模转化,新型煤化工定位为战略性储备技术,2020年后化工行业将维持3.5亿~4.5亿吨的煤炭转化规模。我国人均累计粗钢和水泥消费量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时的水平,2020年前钢铁、建材行业煤炭需求量将逐步达到峰值,并逐步下降。总体看,预计2020年后煤炭消费量达到43亿~45亿吨的峰值水平。
(五)由于前十年的高速发展,产能过剩局面已经形成,短期难以改变。近十年来煤矿建设投资加速增长,“十五”投资仅2253亿元,“十一五”建设投资达到1.25万亿元,是前55年总和的2.6倍。截至2013年底,全国在建煤矿生产能力约36亿吨,加上试生产煤矿产能,实际生产能力超过38亿吨;在建煤矿1303处,新增产能10.8亿吨;资源整合煤矿产能2亿吨。总体看,目前全国各类煤矿产能已经超过50亿吨,煤炭产能严重过剩局面已经形成,短期难以改变。
煤炭工业“十三五”发展展望
“十三五”是我国煤炭工业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煤炭行业领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2014年6月习近平召开第六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能源安全战略,提出推进能源革命。煤炭领域“十三五”发展重点是调结构、转方式,落实能源革命。
(一)煤炭生产革命。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建新矿,中部地区按照“退一建一”的模式适度建设接续,西部地区按照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要求,围绕大型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项目,重点建设安全绿色高效煤矿,到2020年安全绿色煤矿产量达到30亿吨。继续加快淘汰煤炭落后产能步伐,重点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自然灾害严重的煤矿和资源枯竭煤矿,争取“十三五”淘汰落后1亿吨、技术改造1亿吨。进一步加大瓦斯等自然灾害的治理力度,停止建设自然灾害特别严重的矿井。争取2020年煤矿数量减少到6000处,建成千万吨煤矿90处,产能13亿吨;30万吨以下小煤矿控制在3000处以内。
(二)煤炭消费革命。煤炭消费革命重点是减少煤炭直接散烧,以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分散中小燃煤锅炉。力争2020年用于电力、炼焦等中间消费的煤炭超过85%,终端直接煤炭消费量将由8.7亿吨减少到6亿吨以内,下降30%以上。加快推广高效煤粉炉,逐步淘汰低效链条炉。发展超低排放燃煤电厂,力争达到天然气发电排放标准,到2020年现役低效、排放不达标炉窑基本淘汰或升级改造,全部实现达标排放,煤炭消费进一步向电力等重点行业集中。
(三)煤炭技术革命。煤炭生产方面,推动整合高新技术的智慧矿山建设和无人工作面配套技术装备研究。煤炭转化和消费方面,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新型煤化工升级示范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2020年化工行业将达到3.5亿~4.5亿吨的煤炭转化规模,其中煤制气和煤制油具备生产条件的规模分别500亿立方米和1000万吨/年,年消费煤炭约2.2亿吨。加快先进发电技术装备攻关及产业化应用,加快700度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的研发,促进煤炭资源高效清洁转化。
(四)煤炭体制革命。贯彻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精神,推进煤炭管理体制革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煤炭综合管理,健全法制法规体系,工作重心由事前(准入)监管转为事中(后)市场监管。继续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2020年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3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50万吨/年以上,形成15个亿吨级、15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75%以上。加快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构建由市场决定的煤炭价格机制,还原煤炭商品属性,煤炭价格更加稳定,更加能够反映煤炭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五)煤炭领域国际合作。推动煤炭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由过去以煤炭贸易为主向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全方位发展。煤炭贸易方面,坚持市场化原则,南进北出,鼓励进口优质煤炭资源,严格控制地热值、高硫煤等劣质煤炭资源进口。资源开发方面,积极开展境外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投资煤炭领域基础设施,重点开发澳大利亚、俄罗斯和蒙古等国。技术服务方面,积极承揽境外煤矿建设、技术改造及运营管理,带动先进技术服务和装备出口。(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