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地勘经济进入“新常态”

时间:2014/10/9 9:13:24

    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过去30多年“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等支撑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不同程度地减弱,经济增速的长期性趋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投资下滑、竞争加剧、利润萎缩、改革加速已成为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难以在短期内结束。围绕地勘经济新常态下路怎么走、活怎么干,综合各方面的情况亟需加强对地勘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认识,从而调整思路,寻找对策,找准定位,创新转型,实现新的发展。

  低迷——
  地勘经济进入新常态
  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全球矿业发展势头放缓,矿业经济遭遇“寒流”,我国矿业经济也步入下行周期,回暖尚需时日。据初步统计,2013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463亿元,较2012年下降9%,其中社会资金投资下降近30%。2013年钻探工作量比2012年减少530万米,新发现矿产地数量也由2012年的414处减少到233处。有效探矿权总数近二年来连续下降,出让探矿权个数明显偏少,出让价款不到2009年的一半。地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腹地—榆林煤价由原来前几年的600—700元一吨,回落到2014年的200—300元一吨,由于矿产品市场低迷、刚性成本上升,与煤炭行业相关的地勘行业项目大幅减少,队伍发展的压力明显增大。
   目前地勘行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有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矿产勘查投资在下滑,地勘单位过去赖以生存的技术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盈利能力在下降。从全球看,2013年固体矿产勘查投入较去年下降30%;从国内看,我国矿产勘查投入自去年出现十年来首次下滑后,今年上半年又有所下降,个别省份继续维持财政零投入状态。二是政府的财政投资在回归公益,矿权运作回归理性,而矿权经营难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今年上半年财政资金在总投入和矿产勘查领域的投资比去年同期下降13.7%和20%,但基础地质、地环地灾和地质科技等领域的投资分别增长51.5%、27%和39%。三是地勘单位正处于既要谋发展,又要抓规范的阶段。各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持续推进,如何选择适应本地实际的分类改革路线,成为地勘单位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创新发展——
  困境中突围亮点频出
  在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有色地勘单位在低谷中奋起,纷纷寻找突破点,涌现了一批逆势突围的行业尖兵。
  以创建国际化勘查型矿业公司为目标的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积极开展专业化背景下的国际化经营。抢抓国际矿业市场持续低迷的机遇,并购和整合海外项目,优化资源结构,不断丰富“低价进入-勘查升值-高价变现;矿权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分拆上市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等矿权资产证券化赢利模式,探索低成本资源扩张。截至2014年7月,以投资、分拆、合并等方式,控制了在加拿大多伦多上市的奥卡黄金公司(TSXV:ORG)、东非金属公司(TSXV:EAM)、黄金股份公司(TSXV:GSH)、北方镍矿勘探公司(6家境外上市的初级资源公司,并通过ENU间接成为EMX公司(ASX:EMX)第一大股东。拥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外优质矿权,海外经营团队初具规模。
  西北有色地勘局始终把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两大主业作为重中之重,2013年地质勘查业全面发展,再创新高,全年实施国内地勘项目73个,总计费用约1.83亿元,完成钻探27696m,坑探3251m,槽探121863m3,主要地质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在不断增强地质找矿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西北有色地勘局也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多业并举增强实力。
  河南有色地质局在矿业经济下滑的不利形势下,寻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地质环境财政项目减少、市场需求降低的情况下,该局属各单位、公司充分发挥在工勘、岩土、勘查、测绘、钻探、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传统优势,积极争取大地质技术服务项目,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2013年,全局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2.99亿元,辅业发展有序,发展前景良好。

  攻坚——
  分类改革步入深水区
  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地勘单位的重要任务,各单位虽然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在面临重重阻力的情况下,各单位都因地制宜,梳理发展思路。
  作为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地勘行业改革试点单位,华东有色地勘局认为,省级地勘单位改革应将公益类的稳定性和生产经营类的自主性、灵活性相结合。该局确立了“底线思维、顶层设计、以民为本、问题导向”的改革思路,和“事企分离、先行先试、做优事业、做强企业”的深化改革目标,并据此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争取省编办、人社厅支持,将自愿放弃事业身份的职工经本人申请调入改制事业单位;做好人员分流和人才引进工作,根据该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对转企改制单位的职工,制定人员安置方案,理顺事业与企业员工的人事和劳动关系,与此同时,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引进高端人才和亟需实用性人才;实施资产剥离与重组,对企业相关非经营性资产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置,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资产重组;建立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先引进与主业相关、与矿业配套的产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优化组织架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压缩管理层级,根据行业特点整合设立了地质勘查、工程建设、金融商贸、矿业开发、境外业务管理等5个事业部,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减少“风险点”、降低“亏损面”,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积极稳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激励机制改革,新确定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及考核方案明确了效益导向,把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把利润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使其更具激励效应。
  为深化地勘体制改革,2013年内蒙古实施资源产业与资源资本化并举战略,做大做强矿业经济,打造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一体化龙头企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将内蒙古地矿集团、内蒙古有色地矿集团和内蒙古煤勘集团整合,组建了内蒙古矿业集团公司,其目标是形成销售上千亿、利润过百亿的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今年内蒙古继续推进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事企分离,所确定的改革目标和遵循的原则是:实现理顺事业体制,确保事业职能的充分履行;做大做强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找矿现代化,为地质找矿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总体安排是:地矿局和煤田局保留小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负责管理离退休和离岗内退人员,其他人员进入内蒙古矿业集团公司,事业编制职工身份不变,继续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剥离企业,实行事企分离,整体转为公益二类地勘事业单位。
  
  顶层设计——
  呼唤有力的政策支撑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和帮助。应该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多份关于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构建地质找矿新机的若干意见》、《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等。但是,从地勘单位改革数十年来的改革历程看,地勘单位得到政府的指导非常不够。以往地勘单位参照有关文件要求,不断探索和实践地质工作和地勘单位的企业化之路,办公司、改机制、谋发展,看似合理合法,从当前的审计要求来看,实则可能触碰了大量的国家政策雷区,从近两年各级审计部门对国有地勘单位的审计情况看,10年来,地勘单位的很多做法和探索及实践成果,现在受到了审计方面的强烈质疑,而且可能还要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罚。显然,地勘单位在以后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顶层的设计和政策支持,更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指导,政府层面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在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并与其他政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国有地勘单位才能依法合规地推进地勘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及创新。
  从探矿权问题说起。地勘单位呼吁修改完善探矿权“招拍挂”制度,主要是要放宽探矿权“入口”,即:修改完善探矿权首次登记(或获取)的路径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现行的许多省份的探矿权获取都在采用“招拍挂”制度,这种制度,在交易形式上,具有公平性、透明度等方面的市场机制行为,但在探矿权的供给来源上(或称:用于“招拍挂”的“标的物”的来源上),有“垄断”倾向。原因在于:第一,探矿权初始设立(针对的空白区),包含有认识成果和前期投入在其中,初始设立即被无偿“招拍挂”,有挫伤“首创”积极性隐忧;第二,“标的物”的“含金量”预期是推动探矿权快速流动的根本因素,也是确保“招拍挂”顺利实施的核心因素,否则会产生政府供给和市场需求的脱节现象(即:市场想要的与政府提供的不相对称)。这些矛盾,实际上削弱了市场主体参与找矿的积极性和自主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资金参与地质找矿工作,没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建议:放宽“入口”,规范“出口”,实行“探矿权初始设立实行登记核准制;探矿权流转实行‘招拍挂’制度”,探索建立公正合理、高效运作、发展经济、多方共赢的探矿权管理机制。
  在矿业权价款分配方面,建议国家制订统一的政策,明确国有地勘单位的收益分成比例。分配是否合理,最终事关资源能源保障大局。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能够让具备找矿能力的地勘单位有条件和动力去积极找矿,找到好矿、大矿有利于平抑市场,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地质矿产勘查成果主要是依靠地勘单位的劳动、技术、管理、知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结合而产生。因此,矿产勘查成果——矿权转让的收益分配不仅要考虑地方各级政府的收益,也应考虑矿产勘查主体——地勘单位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找矿实力的增强。建议国家、省财政出资的地质勘查项目找矿成果处置收益,地勘单位的分成按分类分级比例进行。风险性低的第三类矿种(建筑材料)及勘探阶段的成果分成比例可为5%~10%;风险性较高的第二类矿种(矿体形态简单、变化小,大部分属非金属矿)、勘查阶段属详查的成果分成比例应达到15~20%;风险性高的第一类矿种(矿体形态复杂、变化大,大部分属有色金属矿)、勘查阶段属于普查的成果分成比例应达到25%~30%。
  近年来,我国有众多的企业出国找矿、开矿,但成功者很少;尽管有国家海外风险勘查基金支持,地勘单位出国找矿仍步履维艰,而且在海外找矿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出国找矿、开矿不仅需要充足的资金和国际化运作经验,还需要丰富的找矿经验和专业的地质技术人员。目前,前者是企业具备的,后者是地勘单位具备的,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实现资源全球化战略。建议国家进一步在引导、支持地勘单位联合拓展海外市场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实施资源全球化战略。
 
  挑战与压力——
  倒逼全行业破茧重生
  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低潮期,这也就逼着地勘行业在发展中找到出路。地勘行业投资下滑、竞争加剧、利润萎缩、改革加速的经济新常态难以在短期内结束,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首先要继续壮大地勘主业,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贡献。现在看来矿权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质量要好。如果没有优质矿权,数量多有可能成为负债。其次是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大地质业务的拓展。从过去单一的以服务找矿转向多目标服务,服务于资源保障,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融入到国家和地方发展中去。第三是要坚持依法治局,规范管理,包括要更好地争取政府、上级部门和员工的支持。第四是改善民生,创造和谐。保持稳定就是坚持底线思维,只有队伍稳定,才能在发展中走的更远。
  面对全行业新的发展环境,地勘工作者都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忧患和危机意识,许多单位逆境奋起,创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实属来之不易。更多的单位则是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创新举措可圈可点。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更多业者则对全行业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面对压力和挑战的当下,我国地勘行业经过全行业的努力,必将迎来一个化茧为蝶的重生历程。(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