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的出台,为榆林实现由低层次资源开发向高端化资源经济转变、由单一性资源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由资源驱动式增长向创新型发展转变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榆林还面临诸多制约,其中尤以建设用地、水资源、生态环境最为突出。如何打破这些制约瓶颈,让榆林经济再次腾飞,就成为了我市发展现代产业所要攻克的一道难关。为此,《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八大保障支撑工程。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
《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提出要大力争取用地供应,将制定《榆林市产业用地指南》,优先保障主动转型、深度转化等重大项目和重点接续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列入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计划的重大项目的土地供应。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预留一定比例用地用于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发展需要,引导产业项目进入园区发展,探索产业园区用地指标单列。同时,采取灵活的报批措施,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开展荒山、荒坡、沙地等未利用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
“我市将坚持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按照规划使用土地,建立单位GDP新增建设用地考核制度,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市国土资源部门将紧抓建设用地报批工作,及时摸清全市用地需求,并按用地的轻重缓急,科学分类排序,按时上报年度用地报批意向,为项目用地的顺利批准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省上的调剂追加用地指标和各种用地政策支持;及时研究制定年度供地计划,全力保障各级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中心城市建设及民生工程用地需求,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大力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方式供地,杜绝超范围划拨土地或低价、协议出让用地;按时完成上报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不断拓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大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扎实开展宗地统一代码编制和“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地籍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国土资源管理搞好服务。
此外,我市还将严格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分片包抓和带班接访、带案下访制度,不断加大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和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切实维护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解决发展供水需求
榆林是一个缺水地区,但发展现代产业又离不开水。解决水资源供给的“瓶颈”,是榆林发展现代产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针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至关重要的水资源问题,《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提出从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重点水源工程、民生水利、防洪抗旱体系建设,破解难题。
在水源工程方面,我市将完善王圪堵水库枢纽工程绿化及附属设施,推进黄河东线大泉引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咨询、报批工作,全面开工建设榆佳工业园区供水工程管线、泵站、高位水池等工程,完成吴堡县城及工业园区供水一期主体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清涧延安延川支线的引水单项工程,同时,加快推进绥德枣林坪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大会坪、小会坪两水源地地下水勘探工作,协调推进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开展4座列入全国抗旱规划新建小型水库可研修编工作。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完成榆溪河流域供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及煤矿开采对红石峡水源地影响评价编制工作,开展全市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二期工程建设和定边、靖边地下水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降低5%。
“我们还着重在保障民生水利方面,进一步巩固全市农村安全饮水成果,有效解决25万农村人口不安全饮水问题,抓好榆阳、靖边、绥德、子洲、吴堡、佳县、清涧等区县的供水工程建设。”市水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我市进一步实施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将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实施靖边、绥德、米脂、子洲等县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今年,我市将陆续完成榆阳白河、绥德淮宁河田庄镇段等3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实施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无定河全线综合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水土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推进防汛及河道执法,严厉查处破坏防汛设施、河道“三乱”行为,力争出台《榆林市河道管理办法》,完成“数字水利”信息化平台一期工程调试及验收工作。
“我们还将实施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示范等项目,使农业节水达到1亿立方米,同时加快中水回用和矿井疏干水开发利用,推行工业节水方案审查制度,大幅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并积极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说。
榆林是一个生态十分脆弱的地区,《榆林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指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现代产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标准之一。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保护生态环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经之路。我市将从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加大生态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生态环境,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榆林作为资源大市,因煤炭、油气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一直是环保工作要解决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市将以制度为保障,全面改善因资源开采而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们在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限制超规模开采、合理控制资源开采总量的同时,不断推广绿色开采方法和生产工艺,推广保水采煤、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新技术,确保煤炭资源综合回收率超过80%。”神木县一煤矿总工程师告诉记者。
在资源开发中,我市积极建立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实施国家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和“开发一块、绿化一片”的能化项目造林制度,同时,加快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施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
我市还确立了以节能减排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一票否决制和“环保三同时”,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可持续。
全面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结合区域、行业和企业特点,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抓好燃煤锅炉(窑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等工程。
围绕建设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以重点流域治理和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重点,控制新增排污总量,抓好规划环评,提高环保标准,切实将主要污染物削减措施落到实处,使新增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
此外,我市还将陆续完成县城和重点镇生活污水管网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创建一批生态文明示范县、水土保持示范县,建设一批生态镇(乡)、生态村和生态产业园。(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