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人民政府市长 陆治原 (2013年6月25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土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对建设美丽中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部将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确定为:“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号召全社会珍惜每一寸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土地资源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长期以来,不仅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载体,还为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提供了广阔天地。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压力日趋紧张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惜地节地意识,充分挖掘并科学使用土地资源,着力打造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一、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抓手,推进美丽榆林建设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汇之处,地域十分广阔、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京津主要风沙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榆林任重而道远。
一是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土地作为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推进作用。目前,我市人均建设用地18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民点用地315平方米,分别是全省平均值的2.27倍、1.65倍,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很大。我们要以正在开展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盘活现有建设用地,不断提高投资开发强度,共同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文章,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用地保障。
二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据统计,全市现有的623.5万亩未利用土地中,有114.7万亩为可开发的宜农未利用地。加大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力度,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出水平,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各县区,特别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实施土地整治规划,积极开展土地整治,不断改善土地生态系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榆林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保障。
三是深入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以绿化土地、建设美丽榆林为着力点,广泛深入宣传“三年植绿大行动”的重大意义和典型事迹,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社会团体、项目业主和个人采取共建、捐建和冠名等形式投身植绿行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植绿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快实施“八大工程”和“五个百万亩基地”,在全市形成乔灌草相结合、针叶阔叶树相结合、自然景观优美稳定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依法保护林木和林地资源,及时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力争到2014年,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3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二、以节约集约用地为载体,促进经济主动转型
榆林是成长期资源型城市,特别是随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持续增长,高居不下,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主动转型。
一是用好土地倒逼机制。在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对土地的需求长期保持高位,且用地缺口逐年加大,全市每年约有10万亩左右的用地需求。同时,由于我们节地意识差,土地粗放利用,这不仅影响到全市的持续发展,也增加了问责风险,更不利于我们转型战略的实施。为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土地倒逼机制,牢固树立惜地节地意识,以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抓手,向存量要地、向空间发展,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用地,坚决杜绝重复建设,积极主动探索破解用地难题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以土地倒逼机制,推动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
二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以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为前提,下大气力推动精细高端煤化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兰炭、铝镁合金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煤机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逐步构建起一、二、三产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
三是扎实推进园区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我市基本形成了“两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并已形成了工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居住用地向社区集中发展模式。同时,实现了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利用,节约了有限的用地指标,提高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今后,全市各级园区建设要按照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在项目的选择上,要在“三个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三个转变”;在产业的布局上,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实现科学、有序、规模发展;在土地的利用上,要注重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设立土地开发强度和投资强度门槛,倒逼园区项目单位节约利用土地,进而为园区预留出更多的绿化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以高质量、高准备的园区建设,推动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
三、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平台,提升榆林城市品位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正在建设之中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在逐年拉大城市框架的基础上,必须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城市精品工程,实施精细化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近年来,我们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及“拉大框架、板块推进、新区带动、组团发展”总体思路,多措并举,强力推进城市建设。目前,中心城区框架及路网基本形成,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有序推进,“四城联创”顺利进行,榆林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群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榆林城市建设还比较滞后,目前在中心城区400平方公里用地范围内有52个“城中村”,还存在大片的平房片区有待改造,土地闲置浪费、低效粗放利用现象十分普遍。为此,市级各部门及榆阳区和横山县政府要立足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这一定位,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建设这盘棋,正确对待“拉大框架”与节约集约用地的关系,坚决避免一味地贪大求全,要不断向空间、向地下发展,向存量要地,特别是要按照板块推进、循序渐进思路,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城中村”及平房片区改造的共赢办法,要高起点规划城市,高要求经营城市,高品位建设城市,高质量管理城市,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市民幸福感。
二是全力提供公共用地保障。我们要以“四城联创”活动为契机,以人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水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把东沙生态公园、榆溪河中心公园、沙河公园、大墩梁森林公园、三岔湾湿地公园建设及城市绿化等公共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全方位、多渠道保障足够的城市公共用地和公共空间。在实践工作中,各级规划部门要严格把关,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对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律不得审批建设;各级土地部门要按照城市规划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土地统征储备力度,增强调控统筹能力,主动提升中心城区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化、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足够的土地和空间;各相关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合力。
三是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重于建,更在于管。我们必须坚持惜地节地及建管并重原则,在学习借鉴外地城市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榆林城市实际的精细化管理办法。特别是相关城市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紧密配合,按照“规划先行、国土参与、建设跟进、执法监管、司法介入”思路,对城市进行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
四、以节约集约用地为统领,提升土地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推行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是社会趋势所向。近年来,在土地管理上,卫星遥感、网上审批、“一张图工程”等信息化、高科技手段不断引入,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以及“(审)批、供(应)、(利)用、补(耕)、(调)查”,全面介入、全程监管的土地管理格局。过去简单、粗放式管理方法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国土资源部门不但要在思想上有科学持续发展及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危机意识、更加惜地节地的忧患意识,还要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现代化手段,积极推行现代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土地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用地保障能力。
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站在持续和谐发展的高度,牢固树立惜地节地意识,倍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着力建设美好家园,为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