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审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26-2030 年的 “十五五” 时期,是我国向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也是地勘行业在改革深化与需求升级双重驱动下的转型攻坚期。全球资源竞争格局重塑、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民生安全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交织,推动地勘单位必须以战略思维锚定发展方向。基于国家政策导向与行业发展实践,地勘单位 “十五五” 规划可围绕三大主线展开,并由此衍生出六个前瞻性猜想。
一、三条主线:锚定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坐标
三条主线的确立,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地矿六队重要回信精神的践行,也是对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创新驱动、民生安全保障” 核心要求的深化落地,构成了地勘单位 “十五五” 发展的 “三角支撑”。
主线一:战略资源安全保障 —— 筑牢大国发展物质根基
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十五五” 期间,地勘单位需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化推进为核心,构建 “国内勘查攻坚 + 全球供应链布局” 的双重保障体系。在国内,聚焦锂、铜、金、稀土等战略性矿产及油气资源,加大胶东金矿集区、西南三江成矿带等重点区域勘查力度,通过深部探测技术突破 2000 米勘查深度,实现 “老区增储、新区突破”。在全球维度,应对欧美《关键原材料法案》等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依托 “一带一路” 布局海外勘查网络,在刚果(金)、印尼等资源富集区推动 “勘查 — 冶炼 — 加工” 全产业链协同,破解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超 70% 的困局。同时,将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纳入规划重点,跟进深海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等资源勘查,筑牢海洋强国的资源储备屏障。
主线二:科技重塑勘查范式 —— 培育地质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十五五” 期间需以 “地质 + 数字技术” 深度融合为路径,推动勘查模式从 “经验驱动” 向 “智能驱动” 跨越。在技术攻坚层面,重点突破三维地震勘探、分布式光纤测温等传统技术瓶颈,同时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场景应用,构建 “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 精准预测” 的新型找矿模式。在平台建设层面,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 “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系统” 经验,实现地物化遥矿钻等多源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智能分析,将矿产储量估算周期从数月级压缩至天级。在创新生态层面,构建 “科研院所 + 地勘单位 + 矿山企业” 协同创新机制,聚焦高镁锂比盐湖提锂、尾矿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打造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地质科技创新聚集地。
主线三:地质服务民生升级 —— 拓展 “大地质” 服务边界
随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地勘单位需从 “资源勘查为主” 转向 “资源环境并重”,构建全领域民生服务体系。在城乡建设领域,对接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需求,开展城市地质三维建模,为地下空间开发、轨道交通建设提供精准技术支撑,同步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地质保障服务。在生态保护领域,聚焦碳达峰目标,开展生态修复、碳汇评估、污染场地治理等业务,推广青海锂矿尾矿干排技术等绿色工艺,实现 “勘查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安全保障领域,建立地质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网络,整合无人机遥感与物联网技术,提升地震、滑坡等灾害的预判精度与响应效率,筑牢民生安全防线。
二、六个猜想:透视地勘行业未来发展图景
基于三大主线的战略布局,结合行业变革趋势,可对 “十五五” 时期地勘行业发展作出六大前瞻性判断。
猜想一:深海深地勘查成为资源突破新战场
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深地、深海” 将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的核心领域。预计 “十五五” 期间,国家将设立深海勘查专项基金,推动载人深潜器、智能钻探船等装备研发,实现 4000 米以深海域资源的常态化勘查。国内将形成 “胶东深地金矿、西南三江深地锂矿” 等一批超大型矿床,深海多金属结核勘查实现资源量突破,国际海底区域勘探合同数量较 “十四五” 翻倍,深海产业集群初步成型。
猜想二:关键矿产供应链实现 “国产化 + 区域化” 双突破
面对全球供应链 “阵营化” 趋势,地勘单位将牵头组建国家级关键矿产供应链联盟。在国内,多个重要成矿区带将实现勘查开发一体化管理,资源探采效率提升 60% 以上;在海外,通过 “技术输出 + 本地化运营” 模式,在印尼红土镍矿、刚果(金)铜钴矿等项目中形成产能优势,关键矿产自给率提升至 50% 以上,区域化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
猜想三:AI 找矿实现 “标准化 + 规模化” 应用
人工智能将全面重塑勘查流程,预计 2028 年前形成全国统一的 “AI 找矿技术标准体系”。中国五矿 “Mineral AI” 等平台算法将实现行业共享,区块链技术全面应用于勘查数据管理,数据篡改风险降至 0.01% 以下。广西铝土矿 AI 预测、秦岭智能找矿等案例经验将大规模推广,隐伏矿找矿成功率从当前 45% 提升至 60% 以上,勘查成本平均下降 30%。
猜想四:“勘查 + 金融” 创新破解资金瓶颈
为解决勘查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的难题,“矿产 + 金融” 融合模式将加速普及。上海联合矿权交易所等平台将扩大探矿权证券化试点,预计 “十五五” 期间实现 50 个以上项目 ABS 融资,总规模突破 200 亿元。同时,碳中和矿业债券、绿色勘查基金等产品持续扩容,社会资本占比从当前不足 30% 提升至 50%,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猜想五:生态修复成为地勘经济新增长极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生态地质业务将实现爆发式增长。地勘单位将主导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形成 “勘查评价 — 治理修复 — 监测运维” 全链条服务能力。预计到 2030 年,生态修复业务营收占比将从当前不足 15% 提升至 30% 以上,同时培育出一批营收超 50 亿元的专业化生态地质企业。
猜想六:地勘单位改革形成 “分类发展” 新格局历经多轮改革后,地勘单位将形成清晰的分类发展模式:公益一类单位聚焦国家战略与民生保障,承担基础性地质调查、灾害预警等任务,财政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公益二类与企业化单位将向 “专而精” 方向发展,在新能源勘查、城市地质、海外服务等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预计 30% 以上的地勘单位将实现营收超百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龙头。
三、结语:以战略主动赢得发展先机“十五五” 时期的地勘行业,正处于从 “传统地质” 向 “现代地质” 跨越的关键关口。三条主线明确了 “保障国家战略、激活创新动能、服务民生需求” 的核心方向,六个猜想则勾勒出技术变革、市场升级、改革深化的未来图景。地勘单位唯有锚定主线、把握趋势,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服务升级拓展发展空间,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地质担当,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跨越。 (地质经济 新时代地质 2025年09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