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于国家而言,能源资源安全是不可不察的关键大事。将新疆这片宝藏之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在祖国西部勾勒“地蕴万物,矿生金山”的壮丽画卷,便是关键大事之一。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国家的支持政策有了,新疆找矿的热情调动起来了,如何把地下的资源宝藏变成“真金白银”?作为新疆找矿工作的“主力军”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以下简称“新疆厅”)、地质局联合全国上百家、数万人的找矿队伍,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寻宝之旅。这不仅是一次对地下矿产资源的探寻,更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国之大者”的积极实践。
01 战略引领,加强顶层设计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新疆地质人牢记为国找矿的责任与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地质找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为推动新疆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2024年11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自然资源工作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书中提到,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矿产资源规划管控和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快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
新疆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改革思维,增强主动意识,谋划推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着力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努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新疆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新疆厅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抓住时机,迅速响应,联合成立战略合作机构,建立找矿行动办公室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高位统筹全疆找矿行动各项工作,从顶层设计上为全疆找矿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长期以来,新疆高度重视地勘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放在了重要位置。自治区党委编办批准新增编制,组建由新疆厅管理的地质勘查管理中心、地质勘查质量评价中心和地质成果中心,建强地质研究院,成立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指导组和科技服务团队,全流程加强地勘项目监管,增强地质资料研究、项目部署实施、成果评价能力,强化野外监督指导、矿业权市场推介、数字化建设等,从项目立项、设计审查等方面强化技术支撑,赋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同时,新疆厅鼓励地勘单位和企业主动申报,多渠道优选区块,加速找矿成果延伸和转化;不断加大矿业权出让力度,依法综合运用招标、挂牌、协议等出让方式,推动财政增收与产业发展实现双赢;优化矿业权审批登记管理,建立矿业权登记簿,探索推行许可证电子证照,将矿业权审批登记系统延伸至14个地(州、市),以数字化手段加强对地(州、市)矿业权出让管理的指导和监管。
02 崭新起点,践行初心使命
在新疆地质局资料档案室,牛皮纸封面的储量报告层层叠放,泛黄纸页间渗出戈壁风沙的粗粝质感。这些被岁月摩挲的卷宗,何尝不是一代代地质人坚守初心的见证?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新疆地质局统筹多方勘查力量,实施了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北山、昆仑-阿尔金和能源四大工程会战,奋力实现重点矿种找矿突破,全面打响“十大会战”,建立工程-资源基地-项目三级组织体系,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新疆地质工作者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踏遍新疆的山山水水。他们累计发现和评价5000余处矿产地,提交大型和特大型矿床80余处。从哈密三道岭煤矿到喀拉通克铜镍矿,从阿舍勒铜矿到阿希金矿,从准东煤田到萨瓦亚尔顿金矿,再到火烧云铅锌矿、大红柳滩锂铍矿等,这些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地质人用行动递交了一份份靓丽答卷。
2023年6月14日,对于新疆地质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日子。为加快新疆优势能源资源转化利用、大力发展“十大产业集群”,保障国家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安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整合地质队伍资源,将原来的有色、煤田、地矿三家单位整合为新疆地质局,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优化配置,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展现新作为。
新起点,新使命。他们聚焦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在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取得新突破、实现新作为。
昆仑山脉,一座横跨新疆南部、被视为生命禁区的壮丽山脉。在寻找火烧云铅锌矿的过程中,新疆地质局阿克苏地质大队(原第八地质大队),凭借多年在昆仑山找矿的经验,成功探索出“生产实践-综合研究-理论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新疆地质局哈密地质大队编制提交的《新疆巴楚县瓦基尔塔格北含钛铁矿勘探报告》顺利通过评审,为该矿区后续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疆地质局巴音郭楞地质大队组建“空地井”找矿评价技术团队,在新能源矿产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勘探开发多处锂矿,有力推进了新能源开发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新疆地质人以大地为纸、以钻机为笔,在祖国西陲书写了资源勘探的壮美篇章。
03 跨越山海,书写找矿新篇
2024年深秋,新疆和静县阿帕勒德矿区,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地质人员颤抖着举起一块泛着孔雀绿的矿石,在手电筒照射下,黄铜矿与自然金交辉闪耀。“斑岩型铜金矿!”这个发现终结了团队连续87天睡帐篷的历史。与此同时,300公里外的克州,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的技术人员手持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穿越崎岖的地形,克服大风干扰,仔细观察着每一块岩石,试图从细微之处捕捉金矿的蛛丝马迹。
这是全国地勘力量支援新疆找矿的缩影。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来自全国的地勘队伍跨越山河,与新疆地质局组成“找矿联合舰队”,在166万多平方公里的疆域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资源勘探大会战。
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勘查院新疆分院从茫茫戈壁到沼泽盐湖,从疆北草原到海拔6000多米巍峨雄壮的西昆仑,足迹遍布新疆山川大地,用坚守鏖战高原大漠;至今,新疆分院在西部已实施251个地勘项目、523个钻探项目,钻探工作量120万延米,辅助探明金、铜、锰、锑、铅锌、煤炭等各类矿产约8000万吨,潜在经济价值约1100亿元。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大队团队在哈密戈壁中打破了传统理论认为该区域不可能存在大型金矿的观念,创新提出“岩浆热液-构造复合控矿”模型,最终圈定出平均品位5.3克/吨的金矿体。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新疆拜城石墨矿普查项目突击队”,在艰苦卓绝的无人区探寻“黑金”石墨矿的奥秘;河北省地矿局物勘院开展靶区优选和隐伏矿体精确定位……
这不是简单的力量叠加,而是我国地勘力量的基因重组。当湖南人的创新精神遇上山东人的实干作风,当江西人的精细作风融入新疆人的开拓基因,新时代的“地质之歌”正在天山南北回荡——这歌声里有钻机穿透岩层的轰鸣,有实验室器皿的轻响,更有地质人翻越山脊时,勘探锤敲击矿石的清脆回音。
新疆的找矿征程,是一部充满激情与奋斗的壮丽史诗。在国家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引领下,在全国地质人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大地深处的宝藏正被逐步揭开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