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永远离不开地质工作。但是,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容易被忽视。一方面,社会对地质工作和地质学家重要性的认知越来越缺乏,地质工作不被认为是好工作;另一方面,地质行业对自己越来越缺乏自信,正在努力去除“地质”的烙印(大学改名、地勘单位名称变更)。总的来说,地质工作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立下汗马功劳;地质工作和地质学家却越来越远离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种现象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现代地质工作的起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与地质工作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发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现代地质工作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的产物,矿产勘查开发是现代地质工作的第一动力。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由于没有规模化的产业(都是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数量不大,没有矿产勘查开发的强烈迫切需求。工业革命激发了市场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系统地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已经成为工业化的基本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各国纷纷成立地质调查机构系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地质填图为主)以满足矿业开发及相关产业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矿产资源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在不断变化,矿业开发的模式在不断变化,地质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矿业仍然是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的最主要方面。
从供应链、产业链关系来看,地质工作支撑了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这个关系永远不变。地质工作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工业化的联系。
(二)地质工作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工业化进程、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变化和社会进步发生变化。
从全球来看,工业化初期产业链很短、结构简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非常直接、迫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地质找矿的主要任务是铁矿、煤炭和有色金属,支撑着当时的钢铁产业和制造业,由此促进纺织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地质找矿的作用非常显性,铁矿和煤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简单明了。因此这个阶段也是地质工作发展的高峰期,大量的地质专业院校在这个时期成立。统计一下世界上地质院校(包括矿业学院)成立时间,都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成立的。英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的地质矿产专业院校成立时间大多在19世纪中叶前后,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值得说明的是,大学的地质学专业起源很早,18世纪就有了,但那个时候的地质学基本上是一种兴趣爱好,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更没有形成行业。
我国的地质工作起步明显晚于西方国家,以中央地质调查所的成立为标志,是从1913年开始的。与英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于1835年)相比,晚了80年。实际上,中国的地质工作系统开展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从中央政府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1950年)开始,比英国晚了100多年。我国的地质院校最早成立于1952年(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
按理说,工业化进程永无止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没有终点,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也不会终止。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供需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供应链、产业链拉长,产业结构和需求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重化工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被新生产业替代,原来为这些传统产业提供支撑的地质工作也随之被边缘化。二是科技进步,新技术方法不断替代传统工作模式,地质工作不知不觉被卷入这种被替代的行列之中。
这种变化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地质工作和地质学的认知。
以本人为例,20世纪70年代上中学时到鞍钢厂区“学工劳动”,当时的鞍钢厂区内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各种刺鼻的味道和扑面而来的粉尘让人难以忍受。这是后来报考大学时选择长春地质学院的主要原因。那时对就业没有什么概念,觉得上大学之后一般就是到工厂工作,当技术员、工程师。从电影中看到地质工作者爬山涉水,远离工厂的喧嚣和污染应该是更好的选择。另外,上大学之前在农村插队,公社附近有一个地质队的基地,老乡们对这个单位十分羡慕,说他们穿得好(登山皮鞋)、吃得好(地下仓库里有很多食品物资)。因此,在那个时代的地质行业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对于年轻人择业来说还算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是基于那个时代生活水平的选择。
当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升级,当工厂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厂区环境,当细粮和肉蛋奶已经不再是奢侈品的时候,人们对地质工作的行业地位就要重新评估了。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体力劳动正在迅速被替代,而地质工作的体力付出仍然难以明显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地勘工作的社会地位。
最大的冲击可能来自薪酬待遇,当许多新兴产业出现高薪岗位的时候,白领、金领阶层不断涌现的时候,地质工作的薪酬水平和工作环境(像蓝领)显得更加缺少竞争力。尤其是野外工作还要长时间离家在外。
(三)地质工作的出路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給山东地矿局第六地质队的重要回信高度概括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从逻辑关系看,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没有减少,更没有消失,只是需求的方式改变了。所以,地质工作的出路在于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里所说的适应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理念适应新时代。管理理念主要指的是把地质工作当做什么行业来管。地质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这个战略地位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已经树立了,在新时代有新的内涵。对于这样的行业,管理理念和方针政策要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在地勘单位改革中,不能将其当作一般的事业单位来对待。
二是管理模式适应新环境。管理模式主要指把地质工作当做什么性质的工作来管。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意味着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离不开这种基础性工作的支撑。地质工作的特殊性(长周期、艰苦)决定其需要特殊的保障条件(野外装备、薪酬待遇等)。传统的“三光荣”精神需要继承发扬,但是“三光荣”精神的背后还有国家对地质工作的各种支持政策,精神和物质是相互匹配的。因此,新时代的“三光荣”精神需要有新时代的政策保障。
三是队伍能力适应新要求。队伍能力指的是能够满足需求必要的地质工作能力建设,重点包括:基础地质工作的传统基本技能不能丢,新技术方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要加强。要通过地质工作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让地质工作跟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步伐。为了这个目标,队伍精干是发展方向。 2025年0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