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新时代的“山海情”—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在榆林的“两山”实践

时间:2025/4/9 16:16:38

   上世纪八十年代,“神府煤田”横空出世,以其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闻名全国。榆林也从落后的边陲小城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大动脉,成为名副其实的“煤海”,为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相对粗放的开采模式使矿区地貌逐渐被破坏——土石裸露、煤灰飞扬,大地上的黑色不再代表乌金,也是难以愈合的疮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近年来,研究院公司扎根陕北,在榆林矿区开展“两山”实践,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煤矿企业的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在“煤海”之上谱写了新时代的“山海情”。矿山生态修复——新质生产力扮靓“黑山”煤炭的驱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矿山生态修复无疑是在布局经济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时的关键落子。
    2020年4月,榆林市神木市“神木指挥部”设立,开启了研究院公司在陕北地区进行“两山”实践的序幕。在神木市四门沟煤矿,技术人员勇于创新,率先实行了“煤矿生态修复领域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精准核定损毁土地的范围、类型和治理工程量。借助无人机的视角从高处俯望,治理后的矿区内,齐整的宽幅梯田与蓝天相接,松柏、槐树郁郁葱葱,生机灵动,曾经的“黑山”俨然变成“青山”,生态优美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依托新质生产力,研究院公司继续打造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可扩展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模式,在矿山生态修复领域一路开拓,为矿山企业的绿色发展注入生命力。在技术上,研究院公司积极发展“低空经济”,采用无人机建模、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技术进行矿山地形图测绘,通过对比修复前后的影像图,清晰展现出矿山生态状况变化,准确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测绘效率和安全性得到提高,仅需1名飞手就可单日完成5平方公里的数据采集工作,实现了降本增效。在模式上,研究院公司率先提出黄土沟壑区煤矿采空塌陷“宽幅梯田整地+立体式生态重建”的治理模式,即先对煤矿塌陷区进行土地整理,修复地裂缝,再进行生态重建。依托这一模式,技术人员指导神木市河畔煤矿开展了2号煤层塌陷区治理,完成了2个工作面800亩塌陷区治理工程。曾经的塌陷区如今绿草如茵,树木成林,成为当地矿区生态修复的典范。“黑山”扮靓的同时,矿山生态修复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增加植被覆盖实现土壤固碳增汇,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2020年到2022年间,研究院公司累计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约120项,指导矿山企业治理塌陷区约18000亩,实施土地复垦约5000亩,植树超20万株。这些数字背后,彰显出研究院公司坚定不移朝着“双碳”目标奋进的决心与行动。此外,公司承担陕煤地质集团“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研究”重点科研项目,在“摸清矿山修复塌陷区治理碳汇林碳汇效益”上展开探索,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绿色矿山建设——挖煤不见“黑”,但见白云飞曾几何时,矿区职工穿“黑”衣,踩“黑”砂,矿山破碎光秃,粉尘四处弥漫,环境恶劣。如何摘掉“黑帽子”,走出一条矿地和谐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研究院公司在绿色矿山服务上下足了功夫。
    绿色矿山建设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矿地和谐为主要目标,将绿色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矿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院公司先后完成了榆林海则滩煤矿、榆家梁煤矿等煤矿的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编制。海则滩煤矿位于榆横矿区南区,资源量11.45亿吨,可直接通过国家“北煤南运”重要战略运输通道——浩吉铁路运往全国各地,外运成本低廉,是榆林“十四五”重点项目和能源保供重点开工煤矿。榆家梁煤矿地处神木市店塔镇,资源量5.04亿吨,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所属的千万吨矿井、全国千万吨高产高效特级矿井、重要出口煤基地和全国“双十佳煤矿”。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严格管理,研究院公司助力榆林重点煤矿企业实现了“挖煤不见‘黑’”的畅想。如今,走进这些煤矿,只见绿意盎然,曾经的“黑色”阴霾已被驱散,取而代之的是青山常在的胜景。
    此外,绿色矿山的建设也有助于推动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实现了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为“煤海”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绿色矿山第三方验收也是确保矿山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凭借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积累的技术实力和行业影响力,研究院公司成功中标“2024年陕西省绿色矿山建设项目(榆林煤炭、神木府谷绿色矿山建设项目)”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对青龙寺煤矿、南梁煤矿、中能亿安等10个煤矿的绿色矿山建设进行第三方评估,在工作效率、质量和成果方面表现优异,得到了省自然资源厅表扬。目前,研究院公司正在对接陕西省2025年度绿色矿山建设项目,计划于6月份开展。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智“天网”护卫黄河生态屏障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发挥着抵挡沙地侵袭和减少黄河泥沙输入的关键作用,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然而,这里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因此,处理好榆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仅关乎地区发展,更是提升西北地区新发展格局质量的关键。作为新时代的地勘单位,研究院公司既是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压舱石”,也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忠诚卫士”。2021年,研究院公司承担了神木阴湾煤矿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监测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矿山地质灾害,技术人员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人工巡查、采样测试、遥感与热成像技术、地面摄影、地质雷达与地震勘测、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手段,搭建起数智“天网”,对生产煤矿的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进行监测,为矿山生态保护和优化资源开发效率提供支撑,也为矿山生产安全和环境风险预警筑牢防线。同时,研究院公司坚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责主业,将北斗定位、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融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主要地质灾害进行监测,提升了地区居民灾害隐患识别能力和应急响应时效性,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榆林地处沿黄地区,定期开展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也是防范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护卫生态屏障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全力推进隐蔽致灾普查,实现由被动防范向主动治理转变。研究院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在今年3月承担了榆林市横山区石马坬煤矿隐蔽致灾普查项目。在普查过程中,技术人员深入矿井的每一个角落,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对潜在的致灾因素进行全面排查和分析,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助力煤矿产业安全、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陕煤地质研究院公司神木指挥部在榆林开展绿色探索的第五年。如今,技术人员指导实施治理工程的60余座煤矿企业已经绿意葱茏,生机盎然。榆林大地上,新时代的“山海情”还在继续上演。研究院公司将继续秉持“两山”理念,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勇担国企绿色使命,在“煤海”之上描绘更加壮丽的绿色画卷。     (罗一诺 陕煤地质  2025.04.08)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