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能源基地转型之路
“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重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凸显。能源优势得天独厚的榆林将怎样投身这场变革?
狂飙与反思:
传统开发模式到了转型关口
当地人的介绍 :“你脚下每平方米的土地里,平均有6吨煤、100立方米天然气和14公斤石油。”在天然气、石油、煤炭发挥支撑经济发展重要基础作用的今天,西北地区拥有中国第一的煤炭和天然气储量,是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起点,还是全国石油、电力的重要基地,风能、太阳能的宝库,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能源生命线”。然而,在力保全国能源供应、飞速发展经济的同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格外凸显。
榆林,昔日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征战的边塞之地,如今崛起为能源新都。这里地下矿产资源价值超过46万亿元,得此支撑,当地经济总量11年增长14.6倍,财政总收入增长40倍。
在这片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经济增速连续七年超过20%位列全省第一的富庶之地,记者听到的不仅是自豪,也有担忧。
“我们这里的有钱人都靠煤、气发家,老百姓不知道怎么才能致富,也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能持续多久。”榆林市榆阳区下岗工人王丙浪说。
榆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调研员郑虎荣谈起去年初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工业连续两个月负增长的日子,仍心有余悸。他说,危机充分暴露出“一业独大”的弊病,能源开采的高利润对其他产业的挤出效应太强。
能源开采带来的地面塌陷、水位下降等环境问题令人忧虑。榆林神木县红碱淖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十年来受煤矿开采等影响,水位下降了3米多。全市原有869个大小湖泊,现在减少到80个。
摆脱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分依赖,让百姓过上可持续发展的好日子——煤炭、天然气足可稳产上百年的榆林,如今已谋划起转型大计,提出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清洁与高效:
延伸的不仅是产业链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求。与过去的小煤窑、小采油厂遍布大不相同,如今经过资源整合,西北能源开发转由大集团引领,集群化推进。仅陕北地区的能源化工领域,就有25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
“经过十年的发展,大家认识到了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这是一大飞跃。”陕西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成荣说,如今的能源基地正从简单开采、外运向深加工、高端产品发展,能源化工一体化突飞猛进。
在榆林,昔日用土炉子甚至露天燃烧煤炭生产兰炭,煤焦油遍地流、荒煤气直接排放的场景早已不见。陕煤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煤焦油轻质化项目生产线反应器高大,分馏塔林立,如同石化厂一般。他们每年热解210万吨煤炭,回收荒煤气提取氢,用氢与煤焦油反应制成成品油38万吨;热解产生的兰炭是优质的冶金专用焦,整条生产线闭环生产、循环利用,年产值将超过30亿元,利税超过5亿元。
记者从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陕北不一味搞一次性能源开发,主攻“三个转化”——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由一般原料向化工产品转化。这不但能促进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而且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大大增强。
新能源与多元化:
开辟发展新天地
那些在凛冽寒风中不倦挥动的风机“手臂”,正在开辟传统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天地。在榆林靖边县400多亩荒沙地上,1610个12.8米长、3米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金属框架,以39度的倾角向着南方支起,黑灰色的硅板电池“贪婪”地吸收着阳光。这个由陕西光伏产业有限公司投资的全省第一个太阳能发电项目,一期1万千瓦预计明年6月份发电。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陕西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对进驻陕北的大型企业的要求。到2015年,全省规划形成多晶硅产能1.5万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各7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00万千瓦。
能源基地的未来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能源。推动装备制造业、物流业、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不但能避免产业单一造成的风险,而且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支撑。
物流业的发展成为榆林经济新亮点。他们利用辐射晋、陕、甘、宁、内蒙古的区位优势和公路铁路纵横交汇的交通优势,在绥德县、榆阳区、靖边县、定边县规划物流园区,全部建成后每年营业额将超过800亿元。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世界难题,这些能源基地还在‘盛年时期’就认识到了转型的迫切性。延长产业链、发展新能源、推动多元化发展,不但可以更好地肩负起国家能源基地的重任,而且可以避免资源枯竭时成为‘空城’的命运,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