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时间:2023/10/7 14:37:21

                                  ——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七个重大”和十五个关键词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 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刻领悟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我们归纳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七个重大”和十五个关键词。
    1. 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美丽中国,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也一定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
    2. 重大步伐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构成这一重大步伐的,是一组组数据,一份份答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历史性下降到29微克/立方米,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3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过35%,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等等。
     3. 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四个重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既是对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系统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
  “四个重大转变”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成就和经验,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的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结果,又以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丰富发展了这一重要思想。
     4. 重大判断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这是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最新重大判断,要站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
    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面临着五大挑战,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二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任务依然很重,三是污染物和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位,四是环保历史欠账尚未还清,五是全球环境治理形势更趋复杂化。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集中出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呈现出时空压缩、任务复合、压力叠加的特征。
    基于这一重大判断,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5. 重大关系
    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五个重大关系”是在总结新时代十年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五个重大关系”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辩证法、战略方向、战略路径和科学思想方法,富有原创性学理哲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新创造、新发展、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6. 重大任务
  “六项重大任务”,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对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的深化和实化。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目标任务,围绕“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大部署。这“六项重大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7. 重大要求——党的全面领导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个重大要求”,既是生态文明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又是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根本保障。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证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8. 系统治理
    我们从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注重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实现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
    新时代十年,系统观念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法论。生态环境既是一个复杂、多维、客观的自然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领域的社会系统,具有双重属性。从自然属性出发,我们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强化减污和降碳协同,强化全流域保护和系统修复,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从社会属性出发,我们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9. 主动作为
    坚持转变观念、压实责任,不断增强全党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和“1+N+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开展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地方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责任的硬招实招。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10. 全国环境治理引领者
    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
    我国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坚定不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更加彰显。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生效实施,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达成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与31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11. 科学理论指导
    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2.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居于管总和引领地位,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强调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这既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大考题,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要求。答好这一考题,首要的是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3. 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
    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既强调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又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又要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就要求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做足统筹协调的大文章,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动态实现多个目标中寻求切入点、发力点和平衡点,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14. 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
    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是遵循自然规律,积极有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实践要求,强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足够时间和空间。
    15. 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
    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体现了外因与内因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关系,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既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也要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真正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把利益融入责任中,实现责任和利益双向转化,让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责任主体的自觉行动。
    16.“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
    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体现了稳与进的统一,强调我们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因为这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在目标和任务上确定无疑,态度和决心上毫不动摇,行动和策略上积极稳妥。同时,坚持立足实际国情,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把握“双碳”工作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决反对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工具化,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17. 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空气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目前全国还有超过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PM2.5浓度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流域水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湖泊生态系统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持续累积。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突出短板。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这是“纲”和“本”,是必须牢牢把握并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是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新要求,表现在具体策略上,要做好“六个统筹”,即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PM2.5与臭氧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城市和农村,统筹陆域与海洋,统筹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
    18. 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我国生产和消耗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原材料,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消费仍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半数以上,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公路货运量占比高达73%,污染排放大、道路扬尘重,中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较大,是主要的移动污染源。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基础薄弱。
    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要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19. 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手段。
    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面积比例大,局部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20. 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国家油气安全保障能力。
    21. 安全底线
    守牢安全底线,是保障美丽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必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障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强化底线思维,提升国家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及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强化核安全科技创新,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
    22. 保障体系
    健全保障体系,是确保美丽中国建设各项任务如期实现的重要保证。
    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要强化法治保障,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强科技支撑。
   《中国生态文明》2023年第3-4期合刊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