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精细的尺度下考虑人口与财产的分布,构建涵盖灾害、人口、财产等要素分布和损失模型计算等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需要定量化、精准化、多场景化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这为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及相关基础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严峻形势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运动作用,我国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构造与地震活动强烈,叠加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我国地质灾害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我国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风险排在全球各国的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地质灾害约3.4万起,造成1234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0亿元。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共登记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32万余处,潜在威胁约1400万人和6000亿元财产,平均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数约占自然灾害的27%,由地质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约40亿元。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灾减灾救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三个坚持、两个转变”的新时代防灾减灾新理念,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地质灾害风险。自然资源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认真负责和科学务实的态度,聚焦隐患发现、机理认识、风险预警、科学防控等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强化“空天地”一体化隐患综合遥感识别,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区划,初步构建全国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的监测预警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稳步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不断强化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筑牢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免遭地质灾害威胁的安全底线,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国共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让4296起,涉及可能伤亡人员14.6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亿元。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深化加强,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和总的经济财产损失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受到地震和气候变化影响,特别是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工程建设活动强度增大和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事件仍时有发生,单起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增加趋势。
2018年10月和11月,西藏江达白格接连发生两次滑坡堰塞金沙江,导致洪水下泄,四川、云南和西藏近10万人转移,数座在建电站围堰受损,G318大桥被毁,经济损失达到120亿元;2019年8月9日至12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浙江省共计新增4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累计造成经济损失近400亿元;2021年10月,山西发生罕见汛情,暴雨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33起,共造成经济财产损失5100余万元;2022年9月,四川泸定地震触发大量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震区交通等各类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巨大直接经济财产损失。
二、发展地质灾害保险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调动多方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共同推动地质灾害风险防控。高质量发展地质灾害保险将有助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现代化建设,分担灾害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效率,促进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区划、风险预警和社会公众风险意识普及等工作现代化。
一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落实巨灾保险政策。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更加注重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完善灾害保险制度”。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部分明确提出“发展巨灾保险”。《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提出“探索构建市场主导、政策支持的地质灾害保险体系,引入社会力量有效应对灾害风险”。
二是在现有巨灾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的重要一环。与具有明显“低频高损”特征的地震、台风等典型巨灾有所不同,分析传统巨灾保险特点,融合地质灾害“面广散发”的致灾特征,积极探索发展相对“高频低损”的地质灾害保险,作为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加有助于实现地质灾害风险的社会化运营,以金融手段反哺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共同分担地质灾害风险新格局,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所需风险量化模型是全链条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成效的重要支撑。1998年以来,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了覆盖全国高、中易发区的多轮次面域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工作,基本掌握了我国地质灾害家底,建立了实时动态全国地质灾害大数据库。结合地质灾害保险精准定价服务的需求,瞄准国内外地质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价研究热点,立足全国不同典型地区成灾模式机理,充分挖掘应用我国地质灾害大数据,引入综合遥感、人工智能、数值模拟、超算等技术手段,研发地质灾害风险量化模型,对精准识别地质灾害风险时空演化趋势,破解风险防控盲点(区),更好满足地质灾害“点+面”双控的精准化需求,超前准确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优化防灾减灾资源配置,全方位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三、我国地质灾害保险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国内相关保险公司已就地质灾害保险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将地质灾害保险纳入自然灾害综合保险范围,开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综合保险工作。浙江杭州临安于2019年建立地质灾害民生保险,为辖区内受重大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遭受意外伤害的人员提供基础保障;温州于2021年建立由政府出资购买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保险,保障范围涵盖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排危出险以及搬迁安置等;四川眉山、大邑等县(市)近年来相继建立地质灾害保险,为区内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的人身安全以及房屋财产提供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地质灾害保险仍处在萌芽阶段:一是保险方案以民生救助型为主,以政府为主导提供民生基础保障,未能发挥社会资金分散风险的作用;二是当前地质灾害保险以保障人员生命健康为主,对居民住宅、市政公共设施、农作物等经济财产损失的保障有限,更难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更加多元、更加个性化的保险保障需求;三是保险费率厘定与保险风险管理仍缺少科学定量支撑,导致对地灾保险产品精算定价难度较大;四是地灾保险风险管理保障暂无以灾害、易损性、风险暴露、金融四模块为核心框架的基于灾害事件的损失定量评价模型。
四、支撑我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需求
“十四五”以来,我国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综合遥感识别,建立了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机制;在“十三五”期间针对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完成1∶5万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持续开展以县为单元的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城镇1∶1万精细调查,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的多级尺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和成果体系。这些相关工作为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精准化”突破升级,构建更加完善适用的地质灾害风险量化技术体系,为满足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和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支撑。
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更精细的尺度下考虑人口与财产的分布,构建涵盖灾害、人口、财产等要素分布和损失模型计算等为一体的大数据平台,需要定量化、精准化、多场景化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这为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及相关基础支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整合集成现有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基础,动态集成更新风险普查数据成果,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大数据库,构建强大数字底座,让风险“看得见”;二是研发地质灾害损失评估量化模型,让风险“算得明”,支撑辅助政府风险精细化管理;三是建设防灾减灾服务平台,履行保险风险管理责任,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与政府在防灾救灾抗灾的全过程、各环节中高效协同、无缝衔接,让风险“管得住”;四是支持地质灾害风险防御综合调度平台建设,融合多种通信手段和灾害风险损失量化评估能力,让指挥调度“连得通,叫得应”。
五、合作打造我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庆样板
重庆市是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省(市)之一,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近年来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持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地质灾害共同防治责任体系与运作体系不断健全,地质灾害排查调查评价完成全市域覆盖并不断提高精度和时效性,涵盖全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人防+技防”的智能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格局初步建立,气象预警精准度、时效性持续提升。建立了政府全额出资的民生救助型巨灾保险,将地质灾害纳入巨灾保险,设立每人10万元的伤亡赔付标准,以人身安全为基本保障的地质灾害保险初步建立,为“科学定价、覆盖全面、持续高效”的重庆市地质灾害保险奠定了重要基础。
自2021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再保险集团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双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打造“地质安全+金融保险”服务平安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省级样板。协议的签订有力推动了三方合作攻关,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优势、中再集团保险保障优势、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坚实基础和地灾保险服务成效优势,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发和保险区划、建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保险智慧服务云平台、推进地质灾害保险技术标准和法律制度建设、营造地质灾害保险服务生态等,促进我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再巨灾管理公司、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三方形成合作推进方案,共同启动重庆市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
一是充分应用重庆市及周边地质环境相似区域内的基础地质、气候水文、人类活动等地质灾害相关数据,聚焦重庆地质灾害发育成灾机理,研发地质灾害风险精准量化模型,实现对重庆地质灾害风险时空动态变化的精准识别、预警及损失评估;
二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量化和保险服务平台,研发重庆地质灾害保险产品,试点提供地质灾害保险服务;
三是开展自然灾害“金融+”创新,合作打造“科技+保险+服务”新生态。
三方合作打造我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样板,进一步完善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助力现代保险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我国地质灾害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全链条、各环节提供坚实科学依据,支撑重庆地质灾害保险跨越式发展,为平安重庆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示范引领全国地质灾害保险高质量发展。
(刘同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党委书记;冯键,中再巨灾风险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列松,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中国矿业报 第4版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