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榆林储量再丰富,总有挖完用尽的时候。能源大市和生态脆弱,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是榆林发展的优势,又是不可回避的“痛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五个扎实”的要求,榆林持续优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绿色成为城市发展主基调。榆林正由“资源型榆林”向“创新型榆林”转变。
园区承载引领作用凸显
经过20年的发展,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承载能力和基础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建成了以榆林高新区、榆神工业区、靖边能化园区、神木锦界工业区、府谷高新区等为核心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化工园区,从当初“两区六园”的空间布局,发展成为今天“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榆林以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农业“193”、工业“222”科技工程及科技型企业“333”行动计划。设立1.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大型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全省首个重点产业创新链。累计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2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重点实验室及39个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组建了兰炭、煤化工、金属镁、红枣、羊子6个产业技术联盟,科技型企业产值增长14%。实施了35个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镁节能多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化等20多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全市科技型企业达216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比翼齐飞
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决定了榆林必须是一个国际化开放城市,必须用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水平来谋划榆林的发展。在发展理念、产业技术、管理经验上,对标国际一流,在体制机制上,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尤其是沿海城市最先进的经验和做法。
特别是2012年后,榆林以“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为统揽,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协同快速发展,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按照“优煤、稳油、扩气、增电、强化工”的思路,榆林全面加快能化产业工艺、产品、技术和产业链升级,推动能化基地建设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推动国家级煤清洁利用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煤制烯烃产能第一大市;神木锦丰源、陕煤化乾元公司等粉煤热解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兰炭在国家层面被列为洁净煤,成为京津冀鲁地区替换烟煤的主力军。
在传统能源升级的同时,榆林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让这片塞北之地“风光正好”,全力开启了新能源发展时代。
随着一批光伏电站和风电项目的建成投产,榆林正在成为全国新型能源的战略高地,并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示范创建城市。目前,榆林已建成全国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投运陕西省首个风电场、首个大型光伏电站,榆林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全面建成,能源结构由化石开发为主向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开发并举转变。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670万千瓦,其中风电270万千瓦,光伏392万千瓦。
非能源产业蓬勃兴起
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榆林加快启动并建成了一批非能源产业项目,积极培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2015年11月10日,陕西通海绒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三板正式挂牌仪式。这家位于锦界工业园区的民营企业的成功上市,实现了榆林本土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同时,陕西有色多晶硅、绥德臻梦镁合金、神木东风镁业、神木银丰陶瓷、陕西泓海荣通制药等项目建成投产;靖边无人机测试中心加快建设;神木石峁遗址、靖边统万城和丹霞地貌、沿黄旅游带等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兴起。
在加快能化基地建设的同时,榆林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原则,着力构建从矿区到园区到厂区“吃干榨尽”的循环产业链,全面实施矿井疏干水利用、采空区塌陷治理、矿井回填治理、绿色矿区建设等重点治理工程,全力打造了一批绿色化、循环化的现代煤化工示范企业。大片荒沙荒山和矿区得到绿化,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93平方米。
在能化基地快速发展的强势带动下,榆林经济社会经历了跨越发展。资料显示,1998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只有63.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4.3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3235元和1057元。而到了2017年,榆林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53元和11534元,分别是1998年的43倍、53倍、9倍和10倍。
20年来,榆林快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实现了从落后地区向快速发展地区的跨越,实现了能源基地向能化综合基地的跨越,实现了从内陆小城市向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跨越,实现了从生态恶化地区向生态治理示范区的跨越。同时,实现了义务教育零收费和15年免费教育,医改等民生保障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神木、府谷、靖边连续位居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前列,其中神木成为西北首个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的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