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2018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总体部署。其中,明确提到要加强地灾防治的重要性: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加强地灾防治。
将地灾防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坚持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和制度,稳步推进地灾防治工作。
要以全面落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切实加强“四大体系”建设和基层地灾防治能力建设。
二是紧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升地灾防治能力。
要大力提升地灾隐患排查技术水平,破解地灾隐患发现难、认识难的问题。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重特大地灾隐患现场监测预警,开展高风险地区遥感监测,逐步提升监测预警专业化水平。
三是加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及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确保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取得实效。
2018年要继续开展重点防治项目“回头看”,强化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
四是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主动服务脱贫攻坚。
地质灾害防治有四大体系,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处置。
有人分析:地质环境调查将成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按照保守估计也能容纳全国 1 / 3 以上的地勘力量。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领域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入,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已经有几百家地勘单位获得资质进入,也有一些大学、科研院所从事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矿山公园规划及设计等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的各个体系、每一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容量,都是地勘单位现在和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
很多地勘单位申报了公益一类改革方向,应该往地质环境调查哪个方向发展?企业化的地勘单位又该如何发挥其优势?
过去的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0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全国有27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财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累计投入地质灾害防治资金500多亿元。从《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来看,地质灾害防治依然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地质灾害防治有四大体系,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其他地质环境工作除去没有应急处置外,前3个体系也都大同小异。只是地灾的综合防治环节,对其他地质环境工作是保护、开发等。这里要说的各个体系、每一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容量,都是地勘单位现在和今后改革发展的方向。
1地质灾害易发区
依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以及地下水特征与开采状况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因素,把全国地质 灾害易发地区分成高、中、低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川东渝南鄂西湘西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云贵高原、秦巴山地、黄土高原、汾渭盆地周缘、东南丘陵山地、新疆伊犁、燕山等地区。高易发区面积121万平方千米,中易发区面积273万平方千米,低易发区面积318.2万平方千米。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松嫩平原、江汉平原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等。高易发区面积21万平方千米,中易发区面积9.1万平方千米,低易发区面积103万平方千米。
2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依据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考虑不同区域社会经济重要性因素,如土地利用、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把地质灾害易发、人口密集、社会经济财富集中、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区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共划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7个,总面积141.1万平方千米。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共17个)
滇西横断山高山峡谷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云南西部,面积12.6万平方千米。该区地貌以高山、中山为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通过该区,地形切割强烈,活动断裂密集,降雨充沛。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胁两岸基础设施、居民点的安全。该区防治重点是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区、居民点、交通干线两侧的泥石流、滑坡灾害。
青藏高原东缘泥石流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云南北部、四川西南,以及四川中北部的汶川、芦山地震灾区等地区,是全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集中开发区,范围包括大渡河中下游、安宁河流域、雅砻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东川和小江流域,面积8.6万平方千米。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十分陡峭,松散碎屑物质极其丰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备有利于滑坡泥石流活动的地形和物质条件。区内防治重点是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区、城镇、交通干线两侧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
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四川东部、重庆东北东南部、云南东部和贵州东北部,面积13.7万平方千米。该区地貌主要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带,山高谷深坡陡,易产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区由于碳酸盐岩广布,岩溶的强烈发育,易引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该区防治重点是城市和矿山地区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灾害。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包括桂林、百色和河池等地区,面积10.3万平方千米。该区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较强,降水量丰富。该区防治重点是能源基地和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区的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
珠江三角洲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广东省,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江门、惠州等市区和四会、高要等县(市),面积4.2万平方千米。该区地势低洼,分布淤泥类软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存在承压含水层。该区防治重点是深圳、广州等地的地面塌陷和珠江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灾害。
鄂西湘西中低山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积8.9万平方千米。该区地貌形态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地质条件复杂,降雨丰沛。该区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两侧、重要基础设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滑坡、崩塌灾害。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湖南省张家界、新化、冷水江、涟源、娄底、湘潭、常宁、郴州、临武等县(市),是国内重要的旅游区和矿业基地,面积5.1万平方千米。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变化梯度大。该区防治重点是旅游区和矿业城市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灾害。
浙闽赣丘陵山地群发性滑坡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我国东南部地区,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区。面积9.1万平方千米。该区以构造侵蚀中低山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复杂,受台风影响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毫米之间。该区防治重点是浙闽赣丘陵地区的群发性滑坡、崩塌灾害。
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
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区内地貌以中山为主,坡陡谷深。奉节以西主要受控于北东向褶皱带,其东主要受控于黄陵背斜为主的近南北向构造影响。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毫米。区内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危害大,且具有带状和相对集中于城镇等人口密集区分布的特点。该区防治重点是水利水电工程区、河流两岸、交通干线沿线、重要基础设施区和人口集中居住区的崩塌滑坡灾害。
长江三角洲及江浙沿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江苏南部及沿海地区、浙江北部及东南沿海地区苏锡常、杭嘉湖等地区,面积6.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细、粉砂及淤泥质粘土、砂质粘土等,承压含水层分布广泛。该区防治重点是上海、苏锡常、扬通泰、杭嘉湖、甬台温等城市、海岸带等地区及高速铁路沿线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
陇南陕南秦巴山地泥石流滑坡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面积6.2万平方千米,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岩土破碎,斜坡稳定性差。该区防治重点是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泥石流、滑坡灾害。
黄土高原西南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陕西西部和甘肃中南部,范围主要包括陕西省宝鸡、咸阳、西安、铜川和甘肃省的兰州、天水等地区,面积3.8万平方千米,属于黄土高原西南缘,以垄、岗、梁、峁地貌类型为主,新构造运动活跃,黄土节理发育。该区防治重点是重要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和居民居住区的黄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以及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
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陕西关中盆地和山西汾河谷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分布面积4.4万平方千米,自六盘山南段至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北东,再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该区防治重点是西安、太原和大同等地区的地裂缝及地面沉降灾害。
陕北晋西黄土滑坡崩塌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陕西北部和山西省西北部,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面积7.2万平方千米,地貌上为黄土丘陵区,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盖层厚,沟谷切割深。该区防治重点是居民地和矿区的黄土滑坡、崩塌灾害。
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我国华北地区,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沧州、德州等城市和农业区,面积12.7万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发育巨厚的粘性土和砂性土。该区防治重点是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区域的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灾害。
新疆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包括阿图什、喀什、阿克陶县、乌恰县、莎车县、叶城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墨玉县、策勒县等县的部分地区,面积17.8万平方千米,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不平。该区防治重点是城镇、人口密集区和重要工程项目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点防治区。
该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包括伊宁市和伊宁、霍城、特克斯、巩留、尼勒克等县,以及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面积4.4万平方千米,70%以上为山地,地形起伏不平。该区防治重点是公路和转场牧道两侧以及农牧民居住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重点分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是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不能依靠群众报告和非专业的地方行政干部巡查排查,而是要依靠专业的地勘队伍。这几年工作力度加大,有1080个县完成了1:5万的详细调查,全国还有约一半的任务没有完成;完成勘探1.5万多处,估计还有一半甚至更多需要开展的勘探工作。地质灾害调查不是一劳永逸的,要有复查,要评价确定新增的,是经常性的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详细的调查评价还没有做,地下水、地质遗迹、地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都需要做详细的调查评价。地质环境调查领域可以成为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空间,能够吸纳大批地勘力量。
1调查评价
工作类别
工作量
责任主体
备注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
尚未完成1:5万详细调查的山地丘陵县(市、区)
地方政府
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
岩溶地面塌陷调查
岩溶塌陷重点防治区全面完成
中央及地方政府
重点部署在湘中南、珠江三角洲、桂西及桂北等岩溶塌陷重点防治区等地区
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
地面沉降地裂缝重点防治区全面完成
中央及地方政府
重点部署在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及江浙沿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及黄淮地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重点防治区以及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等重大工程所在区域等地区
地质灾害“三查”
崩塌滑坡泥石流排巡查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地方政府
地质灾害防治区涉及的所有县(市、区)
地面塌陷地裂缝排巡查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地方政府
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
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10万平方千米
中央及地方政府
重点部署在国家战略经济区(带)、重大工程所在区域、集中连片贫困区、重点流域等地区
重点集镇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4000个集镇
中央及地方政府
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严重的城镇、人口聚集区
隐患点勘查
20000处隐患点
中央及地方政府
重点集镇周边的重大灾害隐患点
地质灾害调查“十三五”工作部署
2监测预警
重点分析:监测预警比起调查评价更加薄弱,需要做的工作更多。地下水方面正在实施国家监测工程,往下延伸,省市县都需要建立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也应建立矿山点上监测为基础,层层全面覆盖的各级监测预警网络。
地面沉降不仅需要点上的监测、行政区域的监测,更需要建立扩大范围的区域监测,如长三角地区、华北平原及汾渭盆地等。一个地级市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应该囊括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质遗迹、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古生物化石等领域,每个领域都应由监测点、监测站、监测总站构成,再加上化验、分析、研究、科普、宣传、咨询等,其业务工作量适合一个数百人的中等规模的地勘单位承担。
地质环境的监测,不同于地质找矿勘探,需要在一个点上连续性、经常性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现在很多地勘单位申报了公益一类改革方向,就应该主动转向地质环境监测领域。
工作类别
工作量
责任主体
备注
搬迁避让
40万户
地方政府和责任企业
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点
治理工程
滑崩塌坡
1500处
中央和地方政府
特大型及大型滑坡崩塌灾害点
泥石流
300条
特大型泥石流沟
崩塌滑坡泥石流
20000处
中小型
地面沉降地裂缝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重点部署在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及江浙沿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及黄淮地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重点防治区等地区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十三五”工作部署
3综合治理
工作类别
工作量
责任主体
备注
搬迁避让
40万户
地方政府和责任企业
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居民点
治理工程
滑崩塌坡
1500处
中央和地方政府
特大型及大型滑坡崩塌灾害点
泥石流
300条
特大型泥石流沟
崩塌滑坡泥石流
20000处
中小型
地面沉降地裂缝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重点部署在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长江三角洲及江浙沿海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华北平原及黄淮地区地面沉降重点防治区、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地裂缝重点防治区等地区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十三五”工作部署
4应急防治
健全应急机构与队伍、加强应急值守与处置
三、资金筹措和实施安排
1资金筹措
中央单位和部门开展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由中央财政出资。
地方各级政府部署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由地方财政出资。
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中央财政出资,
省级及以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地方财政出资。
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中央财政对特大型地质灾害的治理给予适当补助,中央基建投资对纳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范围内的搬迁户给予补贴。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由责任人出资。地质灾害防治科研经费按照事权和责任相适应的原则,结合不同类型科研工作的定位和特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合理分担。
2实施安排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包括详细调查、重点地区大比例尺风险调查、年度地质灾害“三查”和隐患点勘查工作由地方各级政府部署安排为主,中央政府负责开展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综合地质调查及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示范。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中央政府统筹指导。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人员搬迁,对危害大、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重大隐患点采取工程治理措施,中央政府对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其他项目由地方各级政府安排部署。
中央财政对重点省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给予支持。
四、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之路
地质环境各个领域的治理、保护、开发环节,都已经吸引并还会吸引地勘单位进入。从改革发展角度看,这个领域主要是以企业方式进入才比较方便,所以应是选择企业化的地勘单位的发展方向之一。
若从区域上看,地质环境领域有广大发展空间,能吸引更多地勘单位。我国所有的沿海地区地质工作,已经或正在转向地质环境,加上600多个城市的地质工作,再加上农村的地质环境工作等,保守估计也能容纳全国1/3以上的地勘力量。改革需要时机,也需要条件,具体单位的改革发展还需要具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