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创收26.8亿!湖北省地质局转型为何如此成功?

时间:2017/12/9 21:35:10

    2017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地质局凭着过硬的工程地质勘查能力,实现生产经营收入26.8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居全国前列,其中新型地质产业收入占到七成。
    发展战略
    2015年,湖北省地质局确立“一转五化”的发展战略,“一转”即转型发展;“五化”,就是地质找矿新型化、地质经济产业化、地质服务主流化、地勘能力现代化、地勘管理企业化。
    2017年,湖北省地质局以“项目建设年”为抓手,重点工程高歌猛进:地质找矿,从传统矿产勘查,转变为寻找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以及页岩气等新资源;地质产业,构建“地质+”产业体系,将地质的核心能力与其他行业结合,产生经济效益;民生地质方面,土地质量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治、地质旅游等与群众生活相关的业务悄然成长;向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4个“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输出湖北地质技术。
    除了“地质+市政工程”,湖北省地质局还在“地质+节能产业”取得突破。黄石一个住宅小区项目引入了“浅层地温能”空调系统,就是由地质局施工建设,创造收入近5200万元。
    转型背景
   “十二五”时期,湖北省地质局坚决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践行“三维纲要”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全力履行地质事业职能,扎实推进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五年累计提交大中型矿产地27处,新增资源储量包含:磷10亿吨、铜60万吨、金60吨、铅锌130万吨、钒40万吨、铁4000万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出色完成了历年的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监测保护任务,为保护地质环境、维护民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完成了1∶5万“金土地”工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面积8000平方公里、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面积23000平方公里。编制了《湖北省富硒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部分市县筹建了富硒农业基地和产业园,推动富硒产业快速发展;
    承担了武汉绿地中心基础工程施工、武汉沌口长江大桥详勘、武汉地铁工程勘察和管线探测、武汉天然气高压外环线定向钻穿越、郑万铁路地质区测等工程地质和地质技术服务项目12000余项,在支持国家和地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建设、开发利用新型清洁能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参与20多个国家的建设工程,在9个国家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在5个国家兴建永久基地,并建成了“中国湖北企业(非洲)营销中心”,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外发展区域和市场格局。
    全局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净资产比2010年提高了83.1%,年均增长12.9%,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湖北省地质局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地质系统全国前十、中南六省前三,总收入、增加值、净收益位次分别前移了4位、4位、6位。与“十一五”期间相比,五年累计总收入、增加值、净收益,分别净增 105%、123.5%、181.3%,年均分别增长10.9%、15.3%、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具体做法
    1.转型之本稳步推进地质找矿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急缺资源和新能源、新资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矿产为重点,选择资源前景较好的地区,部署60个重要矿产勘查项目,实施地质找矿工程,新增一批资源储量,努力实现找矿在规模、矿种、方式、地域四个方面的突破:
    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着重开展铁、铜、金矿勘查。全面推进阳新丰山--鸡笼山地区铜金矿整装勘查,探索浅表和深部综合找矿新型化模式。集成国家级整装勘查、省级整装勘查、矿山企业找矿勘查和重大攻关课题研究项目的成果,进一步推动老矿山深部勘查与外围调查。整合技术力量,推动实施“阳新岩体周缘铜金多金属找矿攻坚计划”。
    在武当--大别成矿带,着重实施“武当--大别综合找矿计划”,对武当周缘地区、环七尖峰岩体、随南地区、大别地区,分别开展锑、金、稀有金属、石墨矿、铜钼多金属矿勘查。继续实施郧西高桥坡金锑多金属整装勘查项目,建立PPP模式的合作机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促进找矿突破。
    在江南成矿带,着重开展稀有金属、钨、金矿勘查。整合各类项目资源,推进幕阜山(湖北)地区稀有金属锂(铷、铯)资源综合调查工作。
    在湘西--鄂西成矿带,着重开展金、锰、石墨矿勘查。重点突出新兴矿产的优势,开展黄陵背斜核北部石墨矿勘查。在完成来凤--咸丰、鹤峰区块页岩气勘查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合作,争取页岩气项目招标和探矿权竞争出让,大力推进重点区块勘查工作。
    2.转型之要大力发展地质产业
    深度对接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地质产业工程,着力构建“地质+”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矿业开发
    抢抓矿业市场有利时机,择优储备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优质矿权,加大矿业开发力度。
    做优水工环市场
    围绕长江重大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发挥技术优势,加快水工环市场发展,创优质工程、优秀品牌、优良业绩。
    做强建设工程市场
    围绕城镇化建设总体部署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创新项目管理模式,在总量扩张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市场效益,提高新技术应用与新领域开拓在业务总量中的比重。
    做宽“地质+”市场
    以金融、新能源、地理信息、实验测试、富硒等为重点,着力培育“地质+”新兴产业,实现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积极支持局属有关单位依托武汉国际矿业权交易中心等平台,探索发展矿业金融产业。
    3. 转型之基积极拓展民生地质领域
    全面推进地质精准扶贫
    动员全局力量,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项目支持为重点,加大贫困地区优势资源、特色资源、潜在资源开发力度,强化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矿业开发致富一批”、“富硒产业增收一批”、“地质旅游帮带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一批”等措施,确保到2019年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助推精准扶贫对象达到脱贫、出列、摘帽标准,实现精准、绿色、可持续发展。
    强化地质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环境总站、地灾中心和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的作用,加强“一个基础”,健全“两个体系”,拓展“三个服务”,强化“四个建设”。“一个基础”即加强基础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两个体系”即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地质遗迹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应急支撑体系;“三个服务”即积极开展社会民生公益服务、技术支撑服务、信息化服务,为推进全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水土污染防治与修复等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四个建设”即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县、乡、国土所、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
    抓好农业地质工作
    结合农业现代化和“粮安工程”建设需求,切实做好农业地质工作。继续开展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争取实现省域全覆盖。
    开拓城市地质工作
    围绕“一主两副多极”发展格局,逐步建立城市地质调查体系、监测体系、应用体系,丰富服务城市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推进旅游地质工作
    不断加强旅游地质工作,为建设中部旅游核心区助力。全面开展旅游地质资源调查评价,编制重点区域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协助有关地方和部门,开展5个国家级、10个省级地质旅游试验示范景区建设,培育1至2个地学旅游创意产业园,重点引导、示范建设3至5个地学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
    4.转型支撑加快推进海外工作
    紧扣“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实施海外丝路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大力推进海外工作,使之成为全局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优化海外市场布局, 对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政府间多双边合作、国家对外援助、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基金和大型企业投资重点国别等项目,构建以加纳为中心的非洲、以秘鲁为中心的南美、以马来西亚为中心的东南亚、以哈萨克斯坦为中心的中亚等四大区域市场。
    壮大海外市场规模,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设工程、技术服务、国际贸易四大板块协同并进,以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为引领,不断拓宽业务领域,实现资产资源、水平实力和经济效益的倍增。
    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程,努力争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及国家对外援助项目。积极参与国际项目竞标,深耕发展中国家市场,突破发达国家市场,不断提高工民建工程、水电交通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找水打井工程等海外建设工程市场的经营规模和效益。
    夯实海外发展基地,紧密结合海外市场布局,加强海外发展基地建设,保障驻外工作高效运行,建立全局乃至湖北海外发展的“桥头堡”和“窗口”。
    预期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确保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地质小康”,努力实现如下主要预期目标:
    地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持续推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地质找矿实现新突破,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0处以上,新增资源量磷1亿吨、铜10万吨、金10吨、铅锌10万吨。全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地质系统中进位前移、跨入第一方阵。全局生产经营总收入、增加值、净收益年均增长8%以上。
    地质职工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在职职工收入水平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地质队伍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到2020年,实现省市级文明单位创建全覆盖,6至7个单位达到省级文明单位标准,8至10个单位达到所在地市级文明单位标准。
    地质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适应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全面推行,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地勘单位现代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党建制度化水平明显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化管理机制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地勘单位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