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市场趋冷需静思 矿产勘查看长远

时间:2017/4/20 10:26:59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的乏力和矿业市场的下行,我国矿业行业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进入深度调整期。
    受此影响,我国地质勘查行业也由此进入了调整下行阶段。作为矿业上游的高风险环节,我国矿产勘查亦同此冷暖,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2012年之后矿产勘查投入总体回落。
    可以说,矿产勘查工作与经济形势、矿业市场行情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资金投入等息息相关。其新特点和新变化既反映出当前我国矿产勘查面临的形势和趋势,同时也是洞察我国矿业乃至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窗口。
    如何看待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这些新特点和新变化将对我国矿产勘查、矿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又该如何破解我国矿产勘查中的瓶颈问题,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这些矿产勘查领域的焦点问题,成为了第24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研讨的热点之一。
   “矿产勘查是矿业发展的基础,应保持相对稳定的找矿强度。同时,找矿又是一项具有较长周期和风险较大的工作,需要相对稳定,岂打打停停。因此,既要发挥市场作用,又要政府适当调控,避免和减少因矿业市场波动而影响找矿大起大落的弊端。”在此次论坛的主题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 
    勘查市场遇冷 下行中或将趋稳
    据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勘查进展数据显示,2006年~2016年,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累计投入资金2954.07亿元,中央财政28.04亿元,占9.65%;地方财政699.93亿元,占23.9%;社会资金1969.1亿元,占66.66%。其中,2013年,全国重要矿产勘查投入363.82亿元,相比2012年的404.1亿元下降12.14%;2014年,全国重要矿产勘查投入299.01亿元,同比下降17.81%;2015年,全国矿产勘查投入240.22亿元,同比下降19.66%;2016年,全国矿产勘查投入资金170.37亿元,同比下降29.08%,基本与2007年165.37亿元的勘查投入持平。
    总体来看,2006年以来,我国非油气矿产勘查资金投入先增后减,2012年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滑,且降幅逐年有所扩大。
    对此,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吕志成分析称:“近年来,由于全球市场形势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调整,加之经济增长放缓,对矿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以及国内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勘查投资外部环境进一步趋紧。受这些因素影响,2012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达到顶峰之后急剧下滑。目前,国内勘查市场依然趋冷。”
    勘查市场遇冷,社会资金感受得最为强烈,表现出明显的下滑。2016年,社会资金投入94.45亿元,仅为2012年峰值的1/3,同比下降37.94%,占总投入的55.44%,是2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受资金投入变化的影响,我国钻探工作量亦是“先增后减”。数据显示,2006年~2015年,国内非油气矿产勘查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7923万米。2012年,钻探工作量达到峰值之后急剧减少,2015年完成钻探工作量仅为2012年的53%。
    同时,探矿权市场总体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据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1年~2015年,国内共投放非油气探矿权6226个。其中,2015年,我国出让探矿权948个,同比2011年下降30.6%。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效期内非油气探矿权共计28425个,同比减少17.1%。
“各方面传递出的信号显示,当前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深度调整已经基本到位。2017年,矿产勘查投入或将延续下行趋势,但总体趋稳。”吕志成研究员预测称。
   财政资金保障 战略新兴矿产成新秀
   尽管投入总体回落,但在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降低较少,起到了保障矿产勘查工作、稳定勘查市场的作用,有效提升了我国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支撑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下,各矿种需求持续分化,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并体现在了勘查投入上。
    在油气地质工作领域,中央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以地质矿产勘查评价专项资金投入(主要投入1:50000为主的矿产地质调查)为例,2011年~2016年,油气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16年投入11.1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462%,占总投入的15.94%。
    而非油气投入则逐年减少。在地质矿产勘查评价专项资金投入中,2016年中央财政投入13.08亿元,同比2011年降低44.15%,占总投入的18%。
   “2012年以来,各矿种勘查投入呈现出三种变化趋势。”吕志成研究员总结称:“一是煤炭和黑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持续快速下滑;二是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缓慢下行;三是三稀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在波动中总体趋稳。”
    数据显示,2012年煤炭勘查投入为121.91亿元,远超其他矿种勘查投入,2012年以后,煤炭勘查投入出现断崖式下滑,2015年为32.38亿元;2012年,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投入为115.95亿元,2015年为82.14亿元,年均下降10.4%;2006年以后,三稀金属矿产勘查投入快速上升,2013年为4.3亿元,之后保持3.7亿元的水平;而近年来非金属矿产投入呈稳定增长的趋势,一直保持在20亿左右。
    吕志成研究员解释称,煤炭勘查投入的减少与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及供给侧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今后一段时间内煤炭等传统矿产资源可能不再作为勘查重点。但从单矿种勘查投入来看,目前煤炭、金、铜、铁等大宗矿产依然排在前几位。同时,随着结构调整的深入与资源环境约束的趋紧,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将成为重点。此外,新兴战略矿产资源正逐步成为地质找矿热点,也将成为勘查重点。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津表示:“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找矿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弊端。要多花力气去找国家当前和未来紧缺及难找的矿产。”
   “未来,需要加强大宗支柱性矿产、紧缺矿产、战略新兴矿产的勘查。考虑到矿产资源保障需求变化对矿种需求倾向性将更加明显,大宗矿产投入将出现局部回升,战略性新兴矿产投入将持续攀升。”吕志成研究员表示。
    深勘精查需科技支撑 绿色勘查成基调
    受制于找矿难度越来越大、找矿成本越来越高等因素,当前我国矿产勘查面临着近地表和浅部找矿空间不断缩小的严峻形势及生态倒逼的环境压力。
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我国主要矿产勘查新发现矿产数量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十二五”期间,国内新发现矿产地数量1505处,同比下降47%;2015年新发现矿产地160处,仅为2008年的24.62%,其中铁矿仅为11处,煤矿仅为18处,均为5年来新低。
    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向地球深度进军的总动员令,成为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战略方向。《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了“三深一土”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随着地球深部探测计划的实施,第二找矿空间和地下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
    “当前,我国铁、铜、金、煤等主要固体矿产勘查和开采深度主要在500米以浅,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较浅,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空间。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的实施,证明了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吕志成研究员表示。据统计,在全国地质找矿战略行动中,全国整装勘查区通过开展矿山深边部找矿,179各矿山新增资源储量达大中型矿床规模,平均延长服务年限10年,有力地开辟了找矿第二空间,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度拓展。
   “在科技引领下,实施精细勘查、加深勘查,是我们的勘查战略。东部地区虽然地质工作程度高,但是在危机矿山找矿中仍然取得大量的新发现,过去详细勘查过的矿山浅部也有很大找矿潜力。找深部矿,要解决的科技问题都是带有前沿性的,不能掉以轻心、简单化,需要加强找矿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加强科技研究攻关。”赵文津院士表示。
   “深部矿埋藏较深、矿化信息弱,无论是地球物理还是地球化学的探测技术,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大,所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就越低。当前,我国深部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还不能满足需求,探测深度、精度和分辨力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勘查仪器设备依赖进口,严重影响了深度资源的探测开发。”吕志成研究员表示。
    他建议,一方面开展已有找矿理论和方法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航空物探测量系统、大深度重磁电物探、卫星和航空遥感地质调查技术等一批先进成熟勘查技术;另一方面加强理论创新,以“三深”科技发展的战略为驱动,解决一批制约深部能源资源勘查开发的重大科技问题,构建深部资源勘查开发理论技术体系。同时,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深地勘探、特殊景观区勘探等核心技术与装备研发等。
    针对特殊地区勘查,吕志成研究员强调,当前我国矿产勘查空间格局已发生变化,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勘查主战场,在生态保护区、民族地区、草原地区等勘查,应保护好生态,协调好矿产勘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勘查、和谐勘查。
   “矿产勘查既要注重地质、技术、经济因素,也要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吕志成建议,对资源潜力较大分布在国家和地方划定的生态和景观保护区的矿产,实施分类储备,有序勘查。同时,研发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引入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引领社会开展绿色勘查。
    “根据目前我国勘查开发的科技水平,实现绿色勘查与绿色矿山开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陈毓川院士也建议,由中央国土资源与环保部门联合拟定科学合理、契合国情的矿产勘查开发环保要求与管理办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对不损害自然环境的基础地质调查,应用地质调查与物化探先进技术进行的矿产调查与预查,经过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环保部门备案,可正常进行;自然保护区内经矿产调查或预查发现国家急需矿产或战略性矿产,有望达到大型、超大型的矿产地,可根据绿色矿山要求,经国土资源部门与环保部门联合批准,可进行勘探与开发。
    引导多方投入 勘查市场建设任重道远
    对于我国矿产勘查而言,当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商业性勘查投入的持续减少,从而造成我国矿产勘查的严重萎缩。
    据了解,社会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我国非能源矿产勘查的主力军。2012年,社会投入对非能源矿产勘查投入的贡献为74%。2016年,社会资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依然在55%以上。但受此轮矿业市场波动的影响,当前社会资金投入急速下滑,社会勘查投资畏战避战情绪弥漫,正远离矿产勘查业。
    对此,陈毓川院士表示:“在我国矿业市场,特别是矿产勘查市场尚不健全的时期,为保持矿产勘查的稳定性,风险较大的勘查阶段或战略性矿产勘查,国家仍应投入。建议国家财政投入至普查阶段。同时,找矿初期阶段风险较大,为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内外找矿,建议国家设立矿产勘查风险基金,以保持我国找矿强度相对稳定。”
    谈到风险勘查基金,吕志成研究员也表示:“风险勘查基金是国家通过财政手段调控勘查市场的有力措施,可通过改变目前中央勘查基金的投资性质来实现。在勘查市场活跃期,国家风险勘查基金适当减少,防止勘查过热;在勘查市场趋冷及萎缩期,国家风险勘查基金应加大投入强度,防止勘查强度严重下滑。”
    同时,他建议探索国家与市场共同投资的矿产勘查制度,通过建立风险勘查后补助制度、地质找矿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持续保障矿产勘查的强度。
   “当前,随着矿产勘查投入的快速萎缩、勘查形势的逆转,矿产勘查市场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与相对成熟的矿产勘查市场相比,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在经营理念、运行方式、操作规则上,还存在不少根本性的差异。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建设多年来一直未取得突破的关键在于,高风险找矿这个市场建设的难点没有突破。”冶金地质总局原总工刘益康强调,勘查市场建设的关键是,谁来投资矿产的风险勘查,建立什么市场规则,形成什么运作机制。这需要明确:矿产勘查是市场经营行为;勘查的目标是找赚钱的“石头”;找矿的资金来自风险投资;初级勘查公司是找矿的主力军;矿产勘查市场监管的核心是严管造假等。
    刘益康称,只有坚持矿产勘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建设好矿产勘查市场,矿产勘查业才能不因财政资金的退出而收缩停止,才能到世界勘查市场去博弈,走出一片新天地。(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