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内容

榆林:打造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型城市

时间:2016/8/1 10:14:30

                 《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解读⑩

    深入实施“创新引领、主动转型”战略,以重大科技突破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打造陕西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呼包银榆经济区重要创新型城市。
    科技引领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比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重点产业,在新领域取得突破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培育和建设一批实验研究平台、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中试基地,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研究,力争在煤油气绿色开采、粉煤干馏工业化、煤油共炼、煤焦油深加工等领域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围绕现代农业、能源化工、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创新重大专项,力争在生物育种、土壤防治、高参数低排放燃煤发电、煤间接液化、DMTO三代技术、煤基石蜡、煤基石墨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引进物流网、云计算、北斗导航、3D打印、精细化工等成熟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建设合适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适应全市科技创新的人才、基地、平台、机制等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构建政府激励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企业主体创新、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创建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尊重科学研究规律,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市场导向的科技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打破科技资金分割现状,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体系和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落实科研事业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方面的激励力度。推进科技、能源和金融结合机制试点。
    科技创新工程
    重大科技专项
    ■现代特色农业技术攻关。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农业信息化及机械化技术集成、现代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开发、农林生态环境与控制等技术研究。
    ■能源化工技术攻关。开展煤炭绿色高效开采,粉煤干馏工业化、煤焦油及干馏煤气综合利用和深加工、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关键技术、盐化工工艺等重大技术研发。
    ■装备制造技术攻关。围绕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等产业,开展产品设计、机械制造、关键零部件等研发。
    ■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攻关。开展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废气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研究。
    ■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开展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及中药新药研发、食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
   支持建设榆林煤清洁高效利用和白绒山羊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榆林煤化工产业研发中心、榆神工业区能源科技中心、陕西省科技资源中心榆林分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1310”型陕北白绒山羊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毛乌素沙地南缘地区土地改良及粮食增产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毛乌素沙地退化土地治理与植被保育技术研究示范等科技推广应用项目。
    建设人才强市 推进各类人才培养、集聚和发展
    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支撑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确保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结构优先调整、政策优先创新
    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促进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发挥人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结构优先调整、政策优先创新。完善人才服务,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优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人事管理,确保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健全人才引进制度,为引进人才的落户、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提供便捷服务。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全方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引进拥有关键技术、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坚持国内与海外并重,重点围绕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大力引进培育“高精尖缺”领军人才。继续实施“522”人才计划,着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紧缺人才,培养提升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加快引进拥有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与创新转型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创新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
    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破除制约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的制度束缚,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有序自由流动。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出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用于鼓励和资助人才开发、培养、引进、激励和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等。建立企业人才发展公共基金,鼓励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
    打造质量和品牌强市
    打响“吴堡空心挂面”“榆林煤”等特色品牌
全面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引领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追求量向追求质的转变。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着力打造一批“榆林好产品”。加快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鼓励企业参与制定修订相关标准、准入条件等。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立起覆盖煤、油、气、盐及其化工产品的跟踪检测研究及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开展品牌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吴堡空心挂面、绥德黄馍馍、横山炖羊肉等特色品牌,打响“榆林煤”“神木兰炭”等工业品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强原产地保护政策,扶持绿色产品。抓好“榆林煤”中国驰名商标申报和“榆林兰炭”地标产品认证工作,打造一批以“榆林”冠名的公共区域品牌,争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多举措推进“双创”工程
    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服务体系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推进创业便利化,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化创业投资引导机制,鼓励创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票据和债券等筹集资金。强化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力争设立10支左右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构建全过程孵化服务链条,支持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依托高新区、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基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支持和激励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星创天地”产业项目。加强就业创业和职业培训,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秘书处)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 榆林市地质矿业协会(www.sxyldk.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电话:0912-3831126 陕ICP备10010859号
  • Powered by laoy! V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