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长庆油田又一次站到起跑线上。
长庆油田这次的目标是跑赢自己。在2013年,长庆油田油气生产当量达到5195万吨,如期建成西部大庆,成为继大庆油田之后我国第二个攀上5000万吨的油气田,也是当下国内唯一的5000万吨级油气田。2015年12月2日,以油气当量突破5000万吨,达到5007.6万吨为标志,长庆油田夺得又一个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稳产年。至此,长庆油田“十二五”已为国家贡献原油1.14885亿吨,贡献天然气1618.532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2.4385亿吨。
5000万吨,不是简单的数字冲击。长庆人在发展困境中不断寻找突破,在“特低渗油藏不能经济有效开发”的传统权威判断中攻坚克难,在很多老石油人“没想过,也不敢想”的感慨中,在祖国西部竖起了油气发展新的历史坐标。
十余年来持续快速增储上产,五换千字头,带动西部油田撬动中国油气生产格局,使西部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战略接替区
东起吕梁山,南依秦岭,北接阴山,西连贺兰山……摊开地图,绵延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在中国东西结合部上。
很少有人能想到,近10年,就是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先后突破1000万吨、2000万吨,跨越3000万吨、4000万吨,一举跃上5000万吨新高点,成为撬动中国东西部油气生产格局的重要杠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石油工业在战略东移的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东部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战场。然而经过几十年高产期,东部油气田陆续进入高含水中后期、面临严峻稳产挑战。国家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将焦点对准了广阔的西部大地。
西部能否担起战略接替的重任?长庆油田在2013年以高质量、高水平如期建成西部大庆的成绩完美交卷,成为我国“东部硬稳定、西部快上产”油气战略举措实施20多年来的第一个重大战果。
2012年,我国东西部油气产量对比仍以55∶45的比例倾向东部。借助长庆油田2013年的强势上产,西部整体撬动东部,改变了中国东西部油气生产格局。
从后期潜力看,跷跷板偏向西部的局面将得以延续。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成果显示,西部油气资源接替能力显著增强,将逐步形成西部接替东部的格局。其中,长庆油田新增石油探明储量连续6年超过2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和基本探明储量连续7年超过5000亿立方米,储量领跑国内各油气田,成为拉动西部油气发展快车的“车头”。
持续的油气战略接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近些年,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原油对外依存度从2007年的47%增至2013年的58%,而专家建议高点以不超过60%为宜;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突破30%,同样呈快速增长的势头。
尽管油气资源可以在全球流动交易,但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立足国内的油气增长和战略接替,无疑会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发展的主动权。从这个角度看长庆油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内涵就更加丰富厚重。
上世纪90年代初,当长庆油田靖边大气田初见端倪时,著名地质学家翁文波感慨地说:“在陕甘宁发现大气田,其经济意义、地质意义不亚于当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这在当时长庆油田颇为被动的开发局面下,很多人不以为然,今天看来,一语中的。
贫瘠的“三低”油气田成为效益“高地”,是我国石油工业生动的改革案例。长庆人靠解放思想、革新技术、创新体制,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追溯历史,在我国启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石油战略时,鄂尔多斯盆地并不是承载厚望的首选。
这样的判断基于长庆油田与生俱来的资源现实。长庆油田开发的是世界上罕见的“三低”(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藏,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开发属世界性难题。这使得当时的长庆人对发展目标也相对保守。长庆油田徘徊在140万吨时曾被上级问及能否上产到500万吨,在场的人无人敢应。而整个鄂尔多斯盆地实现5000万吨的远景规划,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太大胆”。
今天回头看,长庆油田在众多西部油气田中脱颖而出,除了市场培育、油气价格等大环境因素外,最根本的是解决了有效开发这个难题。
中国石油界资深油气田开发专家曾兴球指出,长庆成功靠的是解放思想、大胆革新,西部大庆是技术创新、机制改革、国际合作的产物。
上世纪70年代起步的长庆油田,一直踩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鼓点发展。东部改革发展的新观念和西部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在这里交汇,让长庆一直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我国石油工业“引进来”的大背景下,长庆油田为打破开发僵局,在长北项目与壳牌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开启了对外合作大幕。
壳牌公司“丛式水平井组布井、稀井高产、井间接替、分区开发”的开发理念为长庆油田注入了新思想,这种理念在建设及生产运行中不断与长庆油田发生着冲击和碰撞,为长庆油田有效开发其他油气田提供了思路。
国内探明储量最大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的成功开发,是长庆油田创新机制的又一个生动案例。因为技术、队伍、资金和体制的束缚,苏里格气田在发现很长时间后无法有效动用。2005年,长庆人解放思想,在内部引入“5+1”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各参战单位积极性,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的革新,极大降低了开发成本,给苏里格气田带来了生机。
“苏里格模式”不仅成为中国工程管理学的一面旗帜,更为超低渗油气储量经济有效开发指明了道路。此后,长庆油田在快速上产过程中,发挥整体优势,并以市场之手配置各方资源,千里油区汇聚了上千部钻机、近千家队伍、20余万建设者,确保了国内新时期最大规模油气产能建设的迅速推进。
就这样一路走来,“三低”油气藏这个拦路虎,反而成了加快长庆改革创新的催化剂。在创造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西峰模式、姬塬模式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油气开发管理经验,开辟了长北、苏里格等一个个油气发展“特区”后,长庆油田也形成了“四化”(标准化、模块化、市场化、数字化)的成熟经验。
改革创新的新理念、西方工业发展的新成果纷纷在长庆这块原本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融入到长庆油田建设的各个层面,让长庆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真正了解这点,在“磨刀石”上建成西部大庆的奇迹便不难理解;5000万吨的特大型油气田,员工总量仍保持在2000万吨时的7万人同样让人颔首。
长庆在不断挑战开发极限中,积累了一套成熟的非常规油气生产经验,建成了我国致密油气生产基地,扮演着我国非常规油气探路者的角色
几代长庆人与“三低”油气藏“斗”了近半个世纪,埋头从常规能源时代干到了非常规时代。
在侏罗系油藏开发热潮后,长庆油田原油产量一直徘徊在140万吨左右。侏罗系勘探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资源接替危机摆在长庆人面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庆油田由侏罗系找油为主转向以三叠系为主,由中生界找油转向古生界找气为主,将低渗透极限推至10个毫达西,进而1个毫达西、0.5个毫达西……在不断突破开发极限的过程中,长庆当前探明储量90%以上可以动用,一批被判“死刑”的储量起死回生,潜伏在鄂尔多斯盆地下的油气田重现生机。
但在储量资源不断劣质化的现实面前,这依然无法满足长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三个重新认识”找油思路的引导下,长庆油田一次又一次踏上挑战极限的征程,先后发现并成功开发了西峰油田、苏里格气田等巨型超低渗油气田。“当业界普遍认为0.5毫达西已是开发极限时,2004年油田组织了0.3毫达西攻关小组,此后又抽调骨干,成立了超低渗攻关项目小组,研究渗透率为0.1毫达西油藏的工作。”长庆油田超低渗研究中心技术专家介绍。
2008年以来,苏里格气田和超低渗油田已成为长庆两大上产通道。目前,超低渗油田已形成年产千万吨规模,而苏里格气田年产天然气突破210亿立方米。根据国际标准,两者均属非常规油气范畴。这标志着长庆油田在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上蹚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长达十余年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经验,对中国油气开发从常规油气时代向非常规时代的转变极为宝贵。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报告,我国油气资源从层位上看,80%的石油和65%天然气分布于新生界、中生界地层,古生界地层需要进一步探索;从品位上看,中低渗、特低渗比重增加。显然,进入非常规时代已成定局。
长庆油田恰是我国非常规油气田开发的先导性试验区,其多年探索实践为我国全面进入非常规油气时代提供了技术、管理及生产组织等多方面的储备。
建成西部大庆,长庆油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低”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在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及其增产改造开发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了符合“三低”油气藏特点的三大系列12项勘探开发主体技术。
作为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主体技术,水平井开采和压裂等技术和装备已在长庆油田试验推广。目前,在我国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中,这些技术和工艺也大显身手。
管理上,长庆油田的“四化”经验、市场化运作以及近年推广的“工厂化”联合作业等生产组织方法和思路,成为有效解决非常规油气开发成本居高不下难题的有效手段。这些经验为我国加快进入非常规时代提供了技术支撑。
西部大庆是“气大庆”,正在而且还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挑大梁出大力;西部大庆也是一座“精神大庆”,为中华民族树起又一座精神丰碑
西部大庆在极大丰富我国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生态财富、精神财富。
鄂尔多斯盆地素有“半盆油、满盆气”的说法。从中国石油2013年国内油气产量来看,长庆油田贡献了超过1/5的原油、近40%的天然气。其中,天然气产量占到国内总产量的1/4,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显然意义深远。
此外,长庆地理位置东可进京津、华北,南可达关中、华中,西北可连宁夏、内蒙古。西气东输一线、二线途经长庆油气区域,长庆不仅肩负着首都主力气源地的重任,还为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天然气供应发挥着调峰作用。天然气产量的迅猛增长,加快促成并不断巩固着长庆油田天然气管网中心枢纽的地位。
目前,长庆承担着向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及陕宁蒙区域40多个大中城市供应天然气的重任,惠及3亿多人口。到2013年,长庆油田累计生产天然气200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了4亿吨标煤,减少9.37亿吨二氧化碳等排放物,所创造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
西部大庆同样是一座精神丰碑。
中国素有油在西北之说。1907年钻成的“延一井”成为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鄂尔多斯盆地承载起了历史的期盼。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期盼历经一次次坎坷挫折,最终在几代长庆人的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才得以实现。
长庆油田5万多口油、气、水井,1000多个油气站点,数千公里油气管线,分布在陕、甘、宁、蒙四省区荒原大漠和深山沟壑之中。许多员工是一家三口三地生活,妻子和丈夫常分守不同山头,“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虽近在咫尺,却难见一面。为了多产一吨油、一立方米气,他们终年与荒山为伴,以井站为家,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寂寞与艰辛。
在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更凸显出精神的强大和文化的富饶。在几代长庆人的身上,“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忠实使命和情怀从没变过,凝聚着大庆精神、延安精神、军队作风的文化基因在长庆人的血液中流淌,历经近半个世纪沉淀和创新发展的长庆精神,也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西部大庆圆了几代石油人的梦。我们相信,依托改革创新的力量,汲取精神的营养,长庆油田的明天更美好。
观点:
近20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和油藏工程师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以长庆油田为代表的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渗透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成功地开发了安塞油田和苏里格气田,使低渗透油气资源开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
中国致密气开发走在世界前列,非常规天然气成藏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多井、多层、多压裂改造增产工艺技术成果丰硕,成功的关键词就是低成本技术体系、低成本管理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
长庆油田对致密油气藏的成功探索,对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是致密油气、页岩气还是煤层气,都需要储层改造,在工艺上都是相通的。这些技术是哪里来的?是我们建设西部大庆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选区选井技术和储层改造技术,这对我国油气工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笔重要财富。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贾爱林
中国有没有可能把油气资源量搞上去?西部大庆这个摆在我们面前活生生的改革案例给了我们答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给了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创新的历史机遇。日后,中国要更大规模地进入非常规、进入山地、进入海洋,只要我们发扬长庆油田改革创新的精神,中国油气开发生产就有很大潜力,就一定能创造中国油气工业发展别开生面的新局面。
长庆油田:祖国西部竖起能源新坐标
——中国石油界资深油气田开发专家曾兴球
如何才能加快转变的步伐?长庆的经验和做法告诉我们,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只有思想上的禁锢彻底打破,真正从思想上渴望转变,转变的步伐才能迈得更加坚定更加快速。
——《人民日报》
一个年产5000万吨油气田的建成,对于油气需求连年较快增长的中国而言,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不亚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秘书处)